-
權力距離維度是文化對組織影響的引數之一,可以幫助我們解釋一些國家發生的政治現象。
例如,美國人對權力的看法與阿拉伯人對權力的看法存在很大差異。 美國人不太重視權力,更注重個人能力的發揮,對權力的追求遠不如阿拉伯國家; 由於國家制度的關係,阿拉伯國家注重權力的約束力,因此,阿拉伯國家的機構,無論是第一部門還是企業,都或多或少地被權力所染上了色彩。
即使在同乙個地區,人們對權力距離的期望也可能有很大差異。 例如,在馬來西亞,執政的巫統前領導人馬哈蒂爾於1981年上台,並擔任總理20多年。
在以色列,被稱為以色列“常青樹”的佩雷斯有著截然不同的政治生涯:當他的工黨贏得競選時,他可以進入內閣,成為部長甚至總理,而當工黨失敗時,他可能只能作為反對黨的領袖發揮政治影響力。
不確定性規避程度。
中國是乙個高國,這體現在對專家權威的信任上,規避風險和不確定性的需要更強; 相反,德國對不同的事物持開放態度,傾聽不同的聲音,喜歡冒險,接受新的和奇怪的事物。
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
中國是乙個集體主義文化盛行的國家,強調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注重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宗族歷史悠久。 但德國更注重個人主義,追求自我意識的表達和實現,更追求自我。
男性和女性。
中國深受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強調道德規範和自我意識,通過內省和克己來表達人的價值,形成了中國人內向的性格,這似乎更女性化,但隨著改革的深入,中國文化和德國文化都追求事業上的成功,但與德國相比,對個人和家庭生活質量的提公升關注較少, 中國人願意為事業成功付出比德國人更多的代價,有時甚至以犧牲父母和家庭為代價。
總之,正視這個差距,促進溝通,創新思維,
-
霍夫斯坦德的文化分析框架是國際企業管理研究領域最完整、最系統的文化分析模型之一,是我們理解文化現象及其對管理影響的有力工具。
a)它為人們識別和理解文化現象提供了基準。
文化現象是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 目前,對文化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人們對文化現象的認識和理解自然是大相徑庭的。 霍夫斯特德文化模式反映了文化價值觀的共同基本特徵,可以作為人們更好地認識和理解文化現象的基準,通過它人們可以認識和理解任何國家的文化。
2)它為人們分析和比較不同的文化現象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
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往往要對不同的文化現象進行分析和比較,以便能夠識別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 由於霍夫斯特德文化模型為人們識別和理解文化提供了基準,因此它們可以成為人們分析和比較不同文化的有力工具。 該模型採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分析文化現象,使人們能夠更清楚地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價值觀差異。
3)為國際企業的跨文化管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國際企業在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開展經營活動已非常普遍。 不同的民族文化價值觀對同一問題會有不同的理解,這將導致不同的行為模式。 這給國際企業的管理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即要求國際企業根據不同的民族文化採取相應的管理行為模式。 由於價值取向模型和民族文化模型為人們分析和比較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提供了強大的分析工具,可以幫助國際企業管理者有效地認識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和管理的內涵,從而有針對性地採用相應的管理行為模型。
-
霍夫斯特德的文化模式並非完美無缺,其侷限性表現在:
1 文化由兩部分組成:微妙的價值觀和難以察覺的行為模式。 模型為人們提供了乙個強大的工具,讓人們認識和理解文化的價值部分,這是人們認識和理解文化所必需的。
然而,文化價值觀部分並不微妙,必須通過可感知的外部行為模式進行分析和判斷,模型並沒有為人們識別和理解文化中的行為模式部分提供強有力的工具。
2 霍夫斯坦德模型只適用於民族文化的層面,並不完全適用於文化的不同方面,比如把企業文化作為一種亞文化來分析。
3 霍夫斯特德對文化的研究是一種靜態研究,不涉及對文化演變和影響文化價值觀變化的因素的分析,他的研究重點是管理者而不是員工。
-
霍夫斯特德的民族文化模型參考了霍夫斯特德對文化的定義:“文化”是人們在同一環境中的“共同心理過程”。
因此,文化不是一種個人特質,而是許多具有相同社會經驗和相同教育的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式。 不同群體、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人們之所以有不同的共同心理方案,是因為他們總是接受不同的教育、不同的社會和工作,從而有不同的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