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國世界遺產地有: 1. 孟菲斯及其墓地和金字塔(埃及,1979 年被選為文化遺產) 2.泰姬陵。
印度,1983年被選為文化遺產)3. 雅典衛城(希臘,1987 年被選為文化遺產) 4.黃石國家公園。
美國,1978年被列入自然遺產名錄)5.亞馬遜河。
中央綜合保護區(巴西,2000 年被選為自然遺產) 6.大堡礁(澳大利亞,1981年入選自然遺產) 世界遺產簡介:世界遺產是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公認的人類稀有、不可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紀念碑和自然景觀。世界遺產包括四大類: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和自然遺產以及文化景觀遺產。
從廣義上講,世界遺產按其形式和性質分為物質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和自然遺產、記憶遺產、文化景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
中外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木版年畫、木雕、竹編、剪紙、刺繡、釉燒技藝、傳統木結構建築技藝、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綠茶製茶技藝等。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
崑曲、古琴藝術、中國篆刻、中國書法、中國剪紙、雲織錦、桑絲織、青瓷燒製、玄紙、粵劇、活字印刷、中醫針灸、京劇、皮影戲、木偶戲、中國算盤。
孟江奴傳說、梁柱傳說、劉三姐謠、八達嶺長城傳說、王兆軍傳說、陝北民歌、趙孤孫傳說、莊子傳說、黑暗傳說、水靈感等。
截至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已列入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在世界文化寶庫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其中所體現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關注。
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中華文化與世界和平、人類和諧、共同繁榮的密切關係,對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充滿期待。
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影響社會現實、維護民族文化統一的基因。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的濃厚中華情懷,是促進民族團結、維護民族團結的堅實基礎。
保護和利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於培養民族認同感,增強社會凝聚力和創造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貫穿著抵禦歲月侵蝕、保持民族文化延續的血脈。
中華民族強烈的認同感,體現在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是一種超越社會變遷、保持情感融合的特殊紐帶。 保護和利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於民族精神的凝聚和延續,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義。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下:
1.絲綢。 絲綢,又稱“雕絲”,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的精髓。 它是中國絲織行業最傳統的經緯線,非常適合裝飾絲綢面料。
2.全聚德。
全聚德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品牌,始建於1864年(清同治三年),經過幾代人的創業奮鬥,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1999年1月,“全聚德滬之”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認定為“馳名商標”,是中國服務類首個馳名商標。
3.蘇州刺繡。 蘇州刺繡是江蘇省蘇州市刺繡製品的總稱,為江蘇省蘇州市傳統藝術的燒製。蘇州刺繡起源於蘇州,是四大著名刺繡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4.炸彈評估。 蘇州平潭是蘇州平花和蘇州舞的統稱,是吳語表演的一種傳統講故事和戲劇形式。
5.南京雲津。
南京雲金是中國傳統的絲綢手工藝品,素有“寸錦寸金”之稱,其歷史可追溯到417年(東晉怡熙十三年)在國都建康(今南京)設立專門管理錦緞的皮革戚官辦——錦緞辦, 已有1600年的歷史。
-
1. 南音又稱“弦管”和“泉州南音”,是福建省南部的傳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內容之一。
二、侗族大歌它是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也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3.蒙古族長調民歌“長曲”在蒙古語中發音為“Ultin Do”,意為長歌,是內蒙古自治區的傳統**,被譽為“草原的活化石”。 2006年5月20日,內蒙古自治區申報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批准的“蒙古族族長調民歌”,專案編號為3。
4. 古琴它是中國最早的弦樂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 它以其悠久的歷史、浩瀚的文獻、豐富的內涵和深遠的影響而受到世界的珍視。 2003年11月,中國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08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5. 崑曲(坤劇),原名“崑山話”(簡稱“坤戲”),是中國古代戲曲的聲腔和戲曲,現又稱“崑劇”。 崑曲於2001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2008年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以上內容參考:百科-崑曲。
以上內容參考:百科全書-中國古琴藝術。
以上內容參考:百科——蒙古族長調民歌。
以上內容參考:百科 - 董嵩。
以上內容參考:百科-南音。
-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皮影戲、中國剪紙、古琴、算盤和二十四節氣。
1.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被老北京人稱為“驢皮影戲”。 它最初被稱為“皮影戲”或“燈籠戲”,是一種民間戲劇,其中用動物皮或紙板製成的人物的輪廓被蠟燭或烈酒等光源照亮以表演故事。 2011年,中國皮影戲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中國剪紙。
中國剪紙是一種民間藝術,用剪刀或小刀在紙上剪圖案,用來裝飾生活或配合其他民間活動。 在我國,剪紙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融入了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間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9年,中國剪紙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3.古琴。
古琴是最古老、最純正的傳統樂器。 古琴是中國第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有著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 在古代,它被稱為“秦”,還有其他名稱,如“四通”和“瑤琴”。
伏羲、神農、舜的傳說雖然不可信,但其歷史卻相當悠久。 2008年,古琴藝術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4.算盤。
算盤是一種以算盤為工具的數值計算方法,被譽為我國第五發明。 算盤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和創造的一種簡單的計算工具。 “算盤”一詞最早出現在漢代徐嶽所著的《算盤上》。
俗話說,“算盤,四季控,經緯三才”。 2013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精髓的體現。 “二十四節氣”和“十二月建築”是古代(或古代)建立的甘治曆法的基本內容。 據古代記載,皇帝的家族開始製作幹部和分支來確定年齡。
“二十四節氣”是指特定的季節、物候、氣候變化和日曆中建立的“十二月建築”。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以非物質形式存在,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代代相傳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文化遺產,強調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和精神,以生活變化為特徵。
重點是非物質屬性,更多的是不依賴於物質形式的存在質量。 然而,在物質主義猖獗、精神空間嚴重擠壓的當今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申請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不同程度的物化。 如何避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度物質化和包裝,突破物質形式的壁壘和侷限,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非物質特徵,是尊重民族先祖留下的遺產的必要態度。
-
1.中國剪紙。
中國剪紙是中國民間歷史文化中最豐富的藝術形式之一。 在中國,剪紙具有最廣泛的群眾基礎,它融入了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間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9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上,中國剪紙專案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中國養蠶絲織造技巧。
蠶絲織是中國的偉大發明,是中華民族身份的文化象徵。 5000多年來,它為中國歷史做出了重大貢獻,並通過絲綢之路對人類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玄紙製作技巧。
造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軒紙是傳統手工紙的傑出代表。 這項技藝通過口耳相傳,代代相傳,並不斷完善,結合多種文化元素,對中華文化的傳承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4.京劇。 京劇是中國的精髓,以程式化、象徵性的虛擬表演為特色,注重手、眼、身、法、步的綜合運用,表達了中國傳統社會的戲劇審美理想,保留了中國文化遺產中廣為人知的元素。 它廣泛植根於中國傳統敘事結構,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
5.中醫針灸。
針灸起源於中國,是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優秀民族文化的代表。 中醫針灸是中華民族智慧和創造力的體現,其完備的知識體系和穩定的實踐效果得到了世界各國的認可。
-
1.崑曲。 崑曲是中國最古老的傳統戲曲型別之一,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瑰寶,尤其是在戲曲藝術上,被譽為百園中的“蘭花”。 2001年,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什麼是中國的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什麼是中國的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古琴藝術。
古琴藝術體現為水平演奏弦樂器的獨奏藝術形式,也包括演唱和演奏琴曲和琴笛合奏。 古琴藝術是繼崑曲之後第二大被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的中國文化類別。 秦樂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最連續的器樂形式之一,已有3000年的歷史。
婦女和兒童所熟知的成語,如“高山流水”、“燒琴煮鶴”、“給牛打琴”等,都來自與琴有關的典故。
3.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間節日,由古代的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因為戰國時期楚國的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期間跳入汨羅河自殺,後來又把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批准將中國端午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中國第乙個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節日。
4.中國篆刻是將書法(主要是篆書)和雕刻(包括鑿子和鑄造)結合起來製作印章的藝術。 古代篆以其獨特的風格和高度的藝術性,為篆刻藝術奠定了極好的基礎。 因此,篆刻藝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
5.中國書法。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漢字書寫藝術。 中國書法是一門非常獨特的視覺藝術,漢字是中國書法的乙個重要因素,因為中國書法是在中國文化中產生和發展的,漢字是中國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 依靠漢字是區分中國書法與其他型別的書法的主要標誌。
中國書法隨著漢字的出現和演變而發展,經過300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符號。
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影響社會現實、維護民族文化統一的基因。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的濃厚中華情懷,是促進民族團結、維護民族團結的堅實基礎。 保護和利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於培養民族認同感,增強社會凝聚力和創造力。 >>>More
中華文化有著悠久而深厚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中,它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東西,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視為各種群體、群體甚至個人的文化遺產的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物品、工藝和文化遺址。 >>>More
工匠精神歷來是我國倡導的重要精神,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工匠精神也會出現不同的詮釋,在今天這個時間點上,中國提倡工匠精神,甚至工匠精神已經成為乙個民族問題,這是基於兩個背景, 一是中國製造業需要公升級,二是中國消費正在公升級。不要把“工匠精神”庸俗化,把所有從事體力勞動的人都稱為“工匠精神”。 那麼,究竟什麼是工匠精神呢? >>>More
中華古代民族人民的智慧絕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我們不禁猜測,如果不是當時的意識形態限制,他們的科技水平肯定不會達到那個階段。 天文學,當時還不發達,似乎已經被非常巧妙地使用它們與日晷和二十四節氣一樣,與生命息息相關,與現代科學高度相似,比現代科學具有更多的實踐積累。 最早的二十四節氣是在夏朝的“夏曆”中,然後在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的《甘石行經》中都有準確的記載。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