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台真正可以稱為計算機的機器誕生於1946年美國,由毛啟立和埃克特發明,名字叫ENIAC。 計算機使用真空管來處理訊號,所以它很笨重(它占用了乙個房間)並且消耗大量電力(整個城鎮都知道,因為每家每戶的燈光都很暗! 而且記憶容量很低(只有100多個字),但已經是人類技術的一大進步了。
我們通常把這種使用真空管的計算機稱為第一代計算機。 第一代計算機只有兩個教室那麼大,這與我們今天使用的個人電腦的大小有很大不同。 當時的計算機部分是真空管(現在已經找不到了),而檔案的東西是一種打孔。
-
計算機? 事實上,計算機最初被稱為計算機,它們與人腦有很大不同。 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是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兩位教授Mochley和Eckert於1946年設計和開發的,名為ENIAC -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rgrator and Computer(電子數字整合器和計算機)。
它最初用於計算美國彈道學研究實驗室的新火炮公式。 它重 30 噸,占地 1500 平方英呎。 使用超過 18,000 個真空管,每秒能夠執行 5,000 次新增操作。
-
我認為這是20世紀6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結果。
-
計算機發展史可分為四個階段:1854年、1890年、1890年、20世紀初、20世紀中葉、20世紀末至今。
第一代:管數碼機(1946-1958)。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真空管,主儲存器採用汞延遲線、陰極射線示波器靜電儲存器、磁鼓、磁芯; 外部儲存器是磁帶。 在軟體方面,使用了機器語言和組合語言。 應用領域主要是軍事和科學計算。
缺點是體積大,功耗高,可靠性差。 速度慢(通常每秒數千到數萬次操作),價格昂貴,但為未來的計算機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代:電晶體數字機器(1958-1964)。
在軟體方面,作業系統、高階語言及其編譯器的應用領域主要是科學計算和事務處理,已經開始進入工業控制領域。 它的特點是體積更小,能耗更低,可靠性更高,計算速度更高(一般為每秒10萬次,最高可達300萬次),與第一代計算機相比,效能有顯著提高。
第三代:積體電路數碼機(1964-1970)。
在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是中小型積體電路(MSI、SSI),主儲存器仍然使用磁芯。 在軟體方面,出現了分時作業系統和結構化、規模化的程式設計方法。 其特點是速度較快,可靠性明顯提高,**進一步下降,產品向通用化、系列化、標準化方向發展。
應用領域開始進入文書處理和圖形影象處理領域。
第四代:LSI計算機(1970年至今)。
在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是大規模和超大規模積體電路(LSI和VLSI)。 在軟體方面,資料庫管理系統、網路管理系統、物件導向語言等應運而生。 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處理器在矽谷誕生,開創了微型計算機的新時代。
應用領域已逐漸從科學計算、交易管理、過程控制向家庭轉移。
第一:1940年,美國沃爾特·艾肯(Walter Aiken)製造了第一台新型計算機,命名為“Mark 1”。 這台計算機很大,操作時會發出很大的噪音,每秒只能處理兩個額外的問題,但它畢竟是第一台計算機。 >>>More
Hacker是英文單詞“hacker”的音譯,源自英文動詞hack,原意為“hack”,後來用來指那些熱愛探索計算機深度技術的程式設計師。 第一批黑客出現在麻省理工學院的校園裡,他們是計算機愛好者,他們喜歡深入探索計算機的奧秘,而不是像普通人那樣僅僅學習別人指派的關於計算機的知識。 他們聰明才智,技術嫻熟,樂於學習,閒暇之餘,經常用電腦玩自己的遊戲、開玩笑或惡作劇,當時的“黑客”二字是乙個具有正面內涵的詞。 “黑客”在網際網絡的發展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但後來隨著計算機的普及,黑客團隊變得越來越複雜,一些人開始利用黑客技術來窺探他人的私隱,發洩個人的憤怒,破壞網路資源,謀取私利,甚至進行計算機犯罪, 銀行盜竊、信用卡盜竊等案件時有發生,漸漸地,黑客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變得複雜起來......
什麼是“邏輯”? 簡單來說,邏輯就是人們為了方便記憶,人為地把一些不規則的東西分成規則的組合,比如:“香蕉、32、菠蘿、跳高、跑步、男孩”可以滿足“是漢字”的條件,按照邏輯劃分“香蕉、菠蘿、跳高、跑步”; 如果能滿足“能吃”的條件,邏輯上就會有“香蕉、菠蘿”,而邏輯位址的簡單點就是建立某種連線或操作,並以滿足一定條件為前提來區分某些型別的資料,比如說你電腦的記憶體位址裡有很多資料, 凡能滿足“大於2561小於3651,為奇數”要求的資料,都命名為“XSD”,名為“XSD”的位址為邏輯位址。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