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共有196個。
名字。 建立外交關係的日期。 阿富汗。
亞美尼亞。 亞塞拜然。
巴林。 孟加拉國。
汶萊。 柬埔寨。
朝鮮。 東帝汶。
喬治亞。 印度。
印度尼西亞。
伊朗。 伊拉克。 以色列。
日本。 約旦。
哈薩克。
科威特。 吉爾吉斯斯坦。
寮國。 黎巴嫩。 馬來西亞。
馬爾地夫。 蒙古。
緬甸。 尼泊爾。
阿曼。 巴基斯坦。
巴勒斯坦。 菲律賓。
卡達。 南韓。
沙地阿拉伯。
新加坡。 斯里蘭卡。 敘利亞。
塔吉克。
泰國。 土耳其。
土庫曼。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烏茲別克。
越南。 葉門。
非洲:國家名稱。
建立外交關係的日期。 阿爾及利亞。
安哥拉。 貝南。 波札那。
蒲隆地。 喀麥隆。
維德角。 中非。
查德。 葛摩。
剛果民主共和國 (DRC) 剛果(布拉柴維爾)。
象牙海岸。 吉布地。
埃及。 赤道畿內亞。
厄利垂亚。
衣索匹亞。
加彭。 迦納。 畿內亞。
幾內亞比索。
肯亞。 賴索托。 賴比瑞亞。
利比亞。 馬達加斯加。
馬拉威。 馬里。 茅利塔尼亞。
毛里裘斯。 摩洛哥。 莫三比克。
奈米比亞。 尼日。
奈及利亞。 盧安達。
塞內加爾。 塞席爾。
獅子山。 索馬利亞。
南非。 蘇丹。
坦尚尼亞。 多哥。
突尼西亞。 烏干達。
尚比亞。 辛巴威。
歐洲:國家/地區名稱。
建立外交關係的日期。 阿爾巴尼亞。
安道爾。 奧地利。 白俄羅斯。
比利時。 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保加利亞。 克羅埃西亞。 捷克共和國。
丹麥。 愛沙尼亞。
芬蘭。 法國。
德國。 希臘。
匈牙利。 冰島。
愛爾蘭。 義大利。
拉托維亞。 列支敦斯登。
立陶宛。 盧森堡。 馬其頓。
馬爾他。 摩爾多瓦。
摩納哥。 蒙特內哥羅。
荷蘭。 挪威。
波蘭。 葡萄牙。
羅馬尼亞。 俄羅斯。
聖馬利諾。 塞爾維亞[1]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
西班牙。 瑞典。 瑞士。
烏克蘭。 英國。
賽普勒斯。 美洲:國家名稱。
建立外交關係的日期。 安地卡及巴布達。
阿根廷。 巴哈馬。 巴貝多。
玻利維亞。 巴西。
加拿大。 智利。
哥倫比亞。 哥斯大黎加。
古巴。 多明尼加。 厄瓜多尔。
格瑞那達。 蓋亞那。
牙買加。 墨西哥。
秘魯。 蘇利南。
千里達及托巴哥。
美國。 烏拉圭。 委內瑞拉。
大洋洲 太平洋島嶼:
名字。 建立外交關係的日期。 澳大利亞。
庫克群島。 斐濟。
密克羅尼西亞。
紐西蘭。 紐埃。 巴布亞紐幾內亞。
薩摩亞。 湯加。 溫納圖。
-
截至2011年7月31日,共有172個國家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
看*****。
-
180 片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不斷破浪而出,取得一系列新進展,取得一大批新成果。 今年,與中國建交的國家總數上公升到180個。
截至目前,中國已與180個國家建交,與11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了各種形式的夥伴關係。
志同道合的人是夥伴,求同存異也是夥伴。 中國堅持走“對話而不對抗,夥伴關係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子,與各國交朋友、深化合作,不斷擴大與各國的利益匯合。
寒冷的歲月知道松柏,逆境見真。 面對全球疫情,中國向30多個國家派出醫療專家,向1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280多批抗疫援助。 在需要的時候互相幫助,互相幫助,使中國同各國人民的友誼得到進一步昇華。
真正的發展是大家一起發展。 中國已與138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份“一帶一路”合作檔案,使“一帶一路”成為全球最大的國際合作平台。
由中國發起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已向24個成員提供了近20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 先後舉辦了廣交會、服務貿易交易會、國際進口博覽會等一系列國際展覽......乙個開放的中國向世界敞開懷抱,與各國共享發展機遇,共創人類美好未來。
-
目前,已有181個國家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了外交關係。
1.按大陸部分劃分,與各大洲有外交關係的國家數量如下:
1.亞洲國家(46個)。
2.歐洲國家 (43).
3.非洲國家(53個)。
4.北美國家 (16)。
5.南美國家 (11).
6.大洋洲國家(12個)。
2、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尚未同中國建交,即以下國家:
15個國家,包括不丹、梵蒂岡、史瓦帝尼、吐瓦魯、馬紹爾群島、帛琉、諾魯、瓜地馬拉、貝里斯、宏都拉斯、海地、圣基茨和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特和格瑞那丁以及巴拉圭。
三、中國的外交政策和原則:
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乙個中國原則。
以上內容是指:百科全書——同華建交國家時間表。
-
與中國建交的國家有180個國家,這是截至19年來官網的最新資料。
-
到19年底,共有180多個國家與我國建立了外交關係。
-
第乙個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是蘇聯。
1949年10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第二天,蘇聯宣布承認新中國。 次日,中國與蘇聯正式建交。 蘇聯是第乙個承認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1950年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簽署了《中蘇友好聯盟互助條約》
韓戰。 在中國的第乙個五年計畫和第二個五年計畫期間,蘇聯對中國的援助集中在建設“156項”基礎工業設施上。
1960年代,中蘇關係急劇惡化,援助大幅減少,直到終止。 1962年,中印發生軍事衝突(中印戰爭),蘇方支援印度。 1969年,中蘇在邊境爆發了大規模的軍事衝突,包括鎮寶島戰役。
同年8月,蘇聯軍隊駐紮在中國和蘇聯西部邊界的Tielekti。
對中方進行了報復性打擊,雙方再次爆發武裝衝突。 這一系列事件在歷史上被稱為“中蘇邊界衝突”。
兩國一度陷入核戰爭。
邊緣。 1985年,戈巴契夫。
上台後,他開始實施相對寬鬆的外交政策,得到了中方的積極回應。 1989年5月,戈巴契夫訪華,雙方關係進一步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