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人能說地球能堅持多少年,因為地球不是恆星,不會耗盡自己的能量,可能要到宇宙的盡頭才會毀滅,但已經不可能說幾十億年後了。
至於地球上的生命,在太陽被摧毀之前,就會全部被摧毀,因為當太陽演化成一顆異常的恆星時,對地球的輻射會增加很多,地面的溫度會融化鉛,沒有生命會生存下來。
地球的能量正在減少? 能源是守恆的,更何況是太陽能,怎麼能減少呢? 我認為能源正在減少,但仍然有很多可再生能源。
-
物質是堅不可摧的,能量是守恆的。 地球的能量正在減少,這顯然是乙個不科學的說法。
災難片我看了太多了,也應該多看武俠片和英雄片,呵呵。
-
還有數十億年的時間,這對人類來說幾乎是無限的。
-
地球目前的壽命是46億年,未來地球還能存在多久,目前還不得而知。 以下是參考資料。
地球的壽命有多長?
據推測,地球已經存活了46億年,但它能活多久呢?
科學家認為,如果允許地球自由運動,它可能會永遠存在,但如果其他外部因素干擾它,地球可能會有生命的盡頭。
外在因素首先是太陽,因為它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可以在合適的地球上擁有命運,也就是說,地球上所有的能量和力量都來自太陽,一旦太陽有三長兩短,勢必會影響地球。 在本世紀30年代之前,人們一直以為太陽總有一天會燃燒殆盡,從白色變成橙色,然後變成紅色,最後變成一顆沉默的黑暗星星,但它的燦爛生命卻消失了。 在30年代,當物理學家了解到太陽光的奧秘時,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原來,太陽的能量來自它的熱核反應,太陽的生命會經歷引力收縮階段、主序星階段、紅巨星階段和緻密恆星階段。 主序相是太陽的穩定期。 這個階段將持續100億年。
目前,太陽才過了一半,正處於中年。 一旦太陽到達紅巨星階段,那麼地球的末日就要來了。 當然,這是數十億年後的事情。
除了太陽對地球的干擾之外,還有其他因素嗎? 一些科學家認為,太陽可能有乙個兄弟,太陽的伴星,它日夜繞太陽公轉,每2600萬年,就會轉向離太陽最近的地方"掀起波瀾"它強大的引力會造成許多彗星的巨大擾動,10億顆彗星將在太陽系中橫衝直撞,地球和其他行星將成為這些彗星"目標".如果與地球相撞的彗星的質量足夠大,後果是難以想象的:
輕生物的滅絕和生態的劇烈變化; 嚴重的山體滑坡和土裂縫,地球"骨折".然而,這顆可能給地球帶來不幸的太陽伴星尚未被發現,儘管許多科學家認為它存在。
-
46億年 地球誕生在45-46億年前,但我們只更清楚地了解了它近6億年的歷史。 地球歷史上發生的事情主要由當時形成的岩層和其中所包含的古生物化石來記錄; 雖然地球上的生物早在300億年前就出現了,但它們在很低的階段長期停滯不前,主要是一些低階的真菌和藻類植物,它們留下的化石並沒有表現出太多,儲存這些化石的岩層大多經歷了不同程度的, 這使得地球的早期歷史更加難以理解。直到大約6億年前,才出現了大量的高等生物,並儲存了大量未變質的沉積岩層和動物化石,從而提供了許多更可靠的材料。
因此,地球過去6億年的歷史現在被描述得更詳細、更可信。 這就好比人類歷史的闡述,在文字記載之前是比較模糊和簡短的,但只有在文字記載之後,人類的歷史才變得清晰詳細。 總之,地球的歷史和人類的歷史離現在越模糊,越簡短,越接近越清晰、越詳細。
-
從地球誕生到現在,大約有46年的時間,而地球的壽命取決於太陽,因為地球本身是一顆岩石行星,沒有內部衰變,所以它不會自我毀滅,但是在50億年後,太陽會變成一顆白矮星, 然後地球的盡頭就會到來。
-
地球的生死,取決於生命能否在地球上繁衍。 地球上的生命不會因太陽的光和熱而茁壯成長。 如果地球內部的活動停止,它就會變成乙個死氣沉沉的星球,火山將永遠不會再噴發,板塊活動將停止,**將消失,水圈活動將趨於平緩,更重要的是,磁場將消失,各種高能粒子將直接輻射到地面,各種生命將難以生存。
等等。 因此,地球未來的壽命不會是太陽能夠穩定地提供光和熱的5060億年。
如果地核的結構是傳統的鐵鎳,那麼地球上的生命可以再享受地球磁場的保護40億年。 如果地核是鈾裂變反應堆,正如新理論所暗示的那樣,由於鈾核的直徑在過去45億年中從大約13公里縮小到8公里,也就是說,75%的鈾已經被消耗掉了,所以計算出地核中的鈾裂變反應只能再持續20億年, 也就是說,地球將在20億年後變成一顆死亡的星球。
-
科學家根據地球上的古老岩石判斷:地球大約有46億年的歷史,它已經進入了地球的中年,可以持續大約46億年!
-
如果人類繼續毀滅地球,最多只能持續100年左右!
問題有點複雜,你是說地球的壽命嗎? 我知道現在地球的年齡大約是56億年,太陽能給我們大約50億年的陽光,然後太陽慢慢變暗,但是太陽每年都逐漸增加,溫度每100年繼續公升高一次,也就是說,能給我們人類活下去的年數大約是20億年, 至於地球還能存活多久?如果不是地球本身**或行星相撞,我們人類可以生存的時間將是20億年,但這並不意味著20億年內不會發生其他事情,你知道嗎?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