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方中間層的組成? 地球內部的結構中心層是什麼?

發布 科學 2024-06-05
12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11

    大氣層。 從地質學的角度來看,地球被這層厚厚的大氣層所包圍。 大氣的成分主要是氮,佔; 氧氣佔據; 氬氣佔據; 還有少量的二氧化碳。

    惰性氣體(氦氣、氖氣、氬氣、氪氣、氙氣、氡氣)和水蒸氣。 大氣中空氣的密度隨著海拔的公升高而降低,空氣越高,空氣就越稀薄。 大氣層的厚度約為1000公里或更多,但沒有明確的邊界。

    整個大氣層在不同高度下表現出不同的特徵,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逃逸層,其上方是星際空間。 完成。

  2. 匿名使用者2024-02-10

    你好。 您可以計算出火星大氣的平均量是多少。

    上面的計算是粗略的,因為三種氣體的體積分數之和是,而不是 100%)

    然而,平均空氣量約為 29

    因此,可以看出火星大氣的密度大於地球空氣的密度,大約是地球空氣的幾倍。

    n2 的質量分數 = n2 的總質量 總大氣質量 = (n2 密度體積) (大氣密度體積)。

    因為 n2 密度是恆定的,所以只需要考慮其他三個變數。

    在火星上,N2體積較小,大氣密度較大,現在只需要考慮火星大氣的體積。

    根據地理學,火星比地球略小,所以火星大氣的體積也應該比地球大氣的體積略小。

    也就是說,火星和地球的大氣總質量基本相同(火星的大氣密度比地球大,體積比地球小),屬於同一數量級。

    在這種情況下,只需要比較N2的體積分數,這顯然與78%(超過20倍)相差太大,火星N2的質量分數必須小於地球的質量分數。

    至於d,稀有這個詞也是相對的,地球上的氬含量不小,約佔體積分數),在所有氣體中排名第三,僅次於N2和O2。之所以被稱為惰性氣體,只是因為其他8族氣體(He、Ne、XE等)的含量非常小,所以這組元素物質統稱為稀有氣體。 火星佔據AR,排名第三,其內容比地球還多,這顯然並不罕見。

    地球大氣層的成分(體積比)

    名稱 體積 %

    氮(N2)。

    氧氣(O2)。

    水蒸氣(H2O)。

    氬氣 (AR)。

    二氧化碳(CO2)。

    氦氣 (HE)。

    氖氣 (Ne)。

    甲烷 (CH4)。

    氪 (kr)。

    二氧化硫(SO2)。

    氫氣 (H2)。

    一氧化二氮(N2O)。

    一氧化碳(CO)。

    臭氧(O3)。

    氙氣 (XE)。

    痕量氡 (RN)。

    痕量一氧化氮 (NO)。

    微量二氧化氮 (NO2)。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9

    中間層,也稱為中間層,是指從平流層頂部到 85 公里的大氣層。 由於該層臭氧含量低,同時能被氮氧直接吸收的太陽短波輻射大部分已被高層大氣吸收,因此溫度的垂直下降率非常大,對流運動較強。 [1]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8

    地球從外到內可分為地殼、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和核心。

    與其他類地行星一樣,地球內部可以根據化學或物理(流變學)特性分為幾層。 然而,地球的核心和外核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這是其他類地行星所沒有的特徵。 地球的外層是矽酸鹽礦物的地殼,下面的地幔由一層粘性固體組成。

    地幔和地殼之間的分界線是莫霍不連續性。 地殼的厚度因位置而異,從海底的 6 公里到陸地的 30 到 50 公里不等。 地殼和地幔較冷、較硬的上層統稱為岩石圈,板塊就是在這個區域形成的。

    岩石圈下方是粘度較低的軟流圈,它正好在岩石圈上方滑動。 地幔晶體結構的重大變化發生在地表以下410至660公里之間,這是將上地幔與下地幔分開的過渡帶。 地幔下方是將地幔與地核分開的地核-地幔邊界(古騰堡不連續性),下方是粘度非常低的液體外核,最內層是固體核心。

    核心自轉的角速度可能比地球其他部分的角速度快,大約與每年相同。 核心的半徑為1220公里,約為地球半徑的1 5。

    地球構造圖。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7

    地球球體的結構分為兩部分:地球的外層和地球的內層。 地球的外圈可以進一步分為三個基本圈,即水圈、生物圈和大氣圈。 地球的內球可以進一步分為三個基本層,即地殼、地幔和地核。 地殼和上地幔的頂部(軟流圈上方)由堅硬的岩石組成,合成岩石圈。

    地球的內部結構: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之間的兩個介面依次稱為莫霍表面和古騰堡表面。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地球內部分為三個同心球體:地殼、地幔和地核; 地殼分為上部和下部兩部分,各部分的物質結構不同。 它是土壤和岩石的固體層,稱為岩石圈; 地幔分為上地幔層和下地幔層; 地殼和地幔主要由矽酸鹽岩質組成; 地核又分為外核和地核。

    地核主要由鐵和鎳材料組成,溫度在4000左右。

  7.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地殼下方是地球的中間層,稱為“地幔”,厚約2865公里,主要由緻密的造岩物質組成,是地球內部最大、質量最大的一層。 地球的地幔可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一般認為上地幔頂部有乙個軟流圈,這大概是由於放射性元素濃度高所致。

  8.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中心層是核心; 中間是地幔; 外層是地殼。 地殼和地幔以莫霍平面為界,地幔和地核以古騰堡平面為界。 **通常發生在地殼中。

    地殼內部在不斷變化,這種規律產生的力使地殼岩層變形、斷裂、位移,從而發生**。

    超級**是指大**,指的是極強的衝擊波。 但是,它的發生率佔總量的7%,佔21%,破壞程度是原子彈的幾倍,因此超**衝擊力非常廣泛,破壞力很強。

    地核內部結構:

    即使在實驗室中,地球核心內部的這些特殊情況也很難模擬,因此對它們知之甚少。 但有一件事是科學家深信不疑的:地球內部是乙個極度動盪的世界,地球內部的各種物質總是在不斷運動。

    有科學家認為,地球內部的各層物質不僅在水平方向上有區域性流動,而且在頂部和底部之間也有對流運動,但這種對流的速度非常小,每年只有1厘公尺左右。 一些科學家還推測,地核內部的物質可能受到太陽和月亮的引力作用,引起有節奏的振動。

    核心溫度:

    2013年5月,通過新的實驗,科學家確定地核的溫度為6000攝氏度,比之前估計的5000攝氏度高出近1000攝氏度,其熱量與太陽表面的熱量相當。

    研究人員使用X射線來研究鐵顆粒如何熔化和形成,方法是將鐵樣品置於極端高壓條件下,以檢測鐵顆粒的行為。 地球的核心是乙個與月球大小差不多的固體鐵球,圍繞它劇烈運動的外核主要由液態鐵鎳合金組成。

    90年代初進行的實驗確定了鐵的“熔化曲線”,他們指出地核的溫度為5000攝氏度。 然而,最新的測試團隊在歐洲同步輻射設施使用了世界上最強的X射線源來重現與地核相同的壓力。 為此,該團隊使用了一種稱為金剛石到鐵砧 (DAC) 的裝置,其中將乙個帶鍵室的微小樣品放置在兩個隱藏的精密加工合成金剛石塊的尖端之間。

  9.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地幔位於地殼和地核之間,其深度通常在地下33公里至2,900公里之間,約佔地球總體積的1。 因為它位於地殼和地核的中間,所以也被稱為“中間層”。

    地幔可分為上層和下層兩層。 上地幔由矽、氧、鐵、鎂等元素組成,其中鐵和鎂的含量超過地殼的含量,因此這一層又稱地幔矽鎂層。 據信,這裡的物質處於區域性熔化狀態,就像傳送帶一樣,驅動地殼緩慢移動,並促使地球下層的物質與上層的物質交換。

    它也是岩漿的發源地,廣泛分布在地殼中的玄武岩就是從這裡噴發的。 除矽酸鹽岩外,下地幔中的金屬氧化物和硫化物明顯增加,其比重大於上地幔,處於固態。

    據估計,地幔層溫度高達1000 2000,內部壓力為9000萬個大氣壓,物質密度可達3厘公尺。 在這樣的高溫、高壓、高密度的環境條件下,該物質呈塑性固態。 像瀝青一樣,它在短時間內具有固體的特性,如果放置時間長,它會變形和塑性。

    在地幔的上層,由於低壓,物質處於半熔融狀態,稱為“軟流圈”。 地球的堅硬地殼漂浮在這個軟流圈中。 一旦地殼的淺層出現裂縫,灼熱的岩漿就會沿著裂縫從地面噴出,導致噴發。

  10. 匿名使用者2024-02-02

    地球內部可分為三個主要層次:地殼、地幔和地核。

    1.地殼:

    地殼是地殼的最外層,位於地表以下。 地殼主要由岩石和土壤組成,分為陸地地殼和海洋地殼兩種型別。 地殼的厚度約為 5 至 70 公里,地殼的厚度因地區而異。

    2. 地幔

    地幔位於地殼下方,是地球的中間層。 地幔的厚度約為2,900公里,佔據了地球半徑的大部分。 地球的地幔由固體岩石組成,主要由鎂、鐵和矽等元素組成。

    地幔的溫度和壓力很高,部分是可塑性的,這對地殼的運動和地盤的構造有重要影響。

    3.核心(核心):

    地核位於地幔下方,是地球的最內層。 地核分為兩部分:外核和核心。 外核主要由液態鐵和少量其他元素組成,而核心為固體。

    地核的溫度非常高,內部的壓力非常大。 地核直徑約為3,480公里,約占地球半徑的20%。

  11. 匿名使用者2024-02-01

    地球的最外層是大氣層。

    大氣層是環繞地球的最外層氣體,其密度隨著高度的公升高而減小,向上空氣變稀薄,逐漸轉化為宇宙空間。 大氣層上限的確切數字仍然難以確定,但根據衛星獲得的資訊,在2 000至3 000公里的高度仍有稀薄空氣的痕跡; 在16,000公里的高度,仍然存在較薄的氣體或基本粒子。

  12. 匿名使用者2024-01-31

    它位於平流層上方,距離地球表面 85 公里。 在中間層以上,距離地球表面500公里,它被稱為熱層。 在這兩層中,往往有許多有趣的天文現象,如極光、流星等。

    人類還利用熱層來實現短波無線電通訊。 層下部溫度隨高度變化不大,上部溫度隨高度變化而公升高。

相關回答
12個回答2024-06-05

沒錯,地球不再安全,外星人要攻擊地球了。 咱們趕緊回火星吧,回去的路上不要遇到外星人!

12個回答2024-06-05

首先,地球不是乙個中端粗細的規則球體,結合透視理論,所以如果你站在這個球體中軸的延伸處,看這個圓,你不會看到這個球體的球面直徑。 如果問它與地球結合是哪個維度,我想要看你站在中州延長線上的哪個高度,因為當你站在不同的高度時,答案應該不同。 這種問題不需要深入研究,知道思考和判斷的方式就好了。

5個回答2024-06-05

極光是一種大氣光學現象。 當太陽黑子和耀斑劇烈活躍時,太陽會發出大量強烈的帶電粒子流,沿著地磁場的磁力線向北極和南極移動,並以極快的速度進入地球大氣層的上層,其能量相當於數萬或數十萬枚氫彈的威力。 由於帶電粒子的高速,當它們與空氣中的原子碰撞時,原子外殼中的電子會獲得能量。 >>>More

19個回答2024-06-05

根據你如何切割刀,如果你切割緯線的方向,它仍然會旋轉和旋轉,我只討論清楚和有價值的情況討論:子午線的方向被切割,刀刃的方向是地球上的日出線和日落線。 >>>More

17個回答2024-06-05

其基本原理是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中任意兩個物體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與兩個物體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兩個物體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