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用烽火跑漂瓶子,古代人還有什麼傳遞資訊的方式

發布 遊戲 2024-06-23
10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12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輸資訊系統的國家之一。 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有資訊傳遞的記載。 騎馬經過稱為驛站,這是一種早期有組織的交流形式。

    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取自嘉峪關魏晉壁畫墓葬,驛使手持簡紙,驛馬在空中四足,速度快。 1982年,以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為主題圖案製作小郵票,說明嘉峪關是中國資訊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後傳系統。 特別是漢代,所傳遞的文書是按等級劃分的,不同等級的文書要按照規定的順序和時間由專人、馬匹來傳。 這些檔案的收發必須登記,並註明時間以明確責任。

    隋唐時期,郵政業發展空前。 唐朝的官方郵政運輸線以都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設有郵站約30裡。 據《唐六經》記載,鼎盛時期全國有驛站1639個,專門從事驛站服務的人2萬餘人,其中驛兵1.7萬餘人。

    驛站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併三種型別,每個驛站設有驛站,配備驛馬、驛驢、驛船和驛場。

    在唐代,對驛站的行程也有明確規定,陸驛快馬每天走6個驛站,即180裡,然後每天走300裡,最快的需要每天500裡; 步行者每天行駛 50 英里; 逆流航行時,河流行進 40 英里,河流行進 50 英里,其他行進 60 英里; 順流而下時,總是 100 到 150 英里。 詩人岑深在詩《初期龍山路上的人物審判》中寫道:“一柱一柱,柱間如星流; 平明送咸陽、簾子、龍山頭”。 在這裡,他將驛馬車比作流星。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樊陽叛亂。 當時唐玄宗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唐玄宗不到6天就知道了訊息,傳輸速度達到了每天500裡。 由此可見,唐代郵政通訊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到了宋代,所有的官方檔案和信件都被統稱為“快遞”,出現了“快遞店”。 快遞驛馬的項圈上繫著乙個銅鈴,在路上馳騁時,白天敲鐘,晚上起火,被殺的人不負責。 為馬匹購物,為人購物,風雨無阻,白天和黑夜。

    南宋初年,反金將軍岳飛被宋高宗從前線強行召回臨安,十二枚金牌。

  2. 匿名使用者2024-02-11

    此外,諸如唧唧喳喳、煙花爆竹、敲鑼鑼鼓等,如飛鴿、烽火台、信使(古代已經有特殊的郵政業),如唧喳喳、煙花爆竹、敲鑼鑼鼓等,在古代都可以算作傳遞資訊的手段。

  3. 匿名使用者2024-02-10

    鴿子、馬、晚烟花等,都有獨特的喊叫方式,也是其中之一。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9

    烽火、狼煙、快馬站、飛鴿傳書、明金集結兵力、擊鼓殺敵、命令旗幟行進、設陣。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8

    用繩子傳遞它是可以的。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7

    主要有:飛鴿記賬、狼煙、魚肚藏信、糕點、包子、鈴鐺、鼓、烽火台、孔明燈、驛站等。

  7.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在奈及利亞的貝卡薩地區,人們用猴子來傳遞信件。 母猴和小猴子被關在兩個不同的地方,母猴經常被帶去尋找小猴子,以便母猴能夠識別路線。 當人們需要交流時,他們會把信放在竹筒裡,綁在母猴身上,讓它出去尋找小猴子,母猴總能把信送到目的地。

  8.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飛鴿記賬、狼煙、魚肚藏信、糕點、包子、鈴鐺、鼓、烽火台、孔明燈、驛站、藏信慢頭等等

  9.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騎馬不算跑步,古代驛站都是騎馬。

    戰場上,除了偵察兵下達命令外,還有旗幟、鼓、金。

  10.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信使信使,600裡緊急文書工作,800裡緊急文書工作,旗幟,鈴鐺和鼓。

相關回答
4個回答2024-06-23

讓眼睛變色,請人說話。 聖旨。

6個回答2024-06-23

問:除了李清照,你還認識哪些女詩人?

7個回答2024-06-23

因為我們現在有了更好的清潔工具,所以古代沒有這麼好的裝置所以那時候肯定是用絲瓜絡代替洗碗刷的,現在我們有洗潔精和熨斗,所以肯定比那個更好,所以古代用的東西,我們現在有更好的東西可以代替,為什麼不用我們現在有更好的東西呢? >>>More

8個回答2024-06-23

蛋清能變美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根據科學研究,雞蛋中所含的卵磷脂是一種高效的養護物質。 卵磷脂通常用作乳液和其他化妝品的乳化劑,因為它含有水和油。 >>>More

8個回答2024-06-23

在古代,血液識別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血緣識別法創立於三國時期,一直被古人公認為是識親的唯一途徑。 在古代,滴血識別親人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血液法,另一種是滴骨法。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