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差別很大,從最好的裝備到後勤補給,還有戰術攻防,山地師都是根據山地的特殊要求來考慮的。 在正常情況下,除非步兵師丟棄所有行李,否則步兵師的猛烈火力在山區是不活躍的。
否則,他們就會變成蝸牛,即使變成蝸牛,也無法攜帶重型裝備穿越某些山區,重型裝備也無法在山區進行有效攻擊。 因此,無論是機動性還是山地作戰效率,步兵師都無法與山地師相提並論。
-
與輕步兵師類似,重型裝備越少越好,輕型裝備越多。 由於山區的交通非常糟糕,無法攜帶重型裝置和大型裝置。 主要負責山區的作戰行動,例如在42的高加索地區。 這也是一支精銳部隊。
-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德國山地師是一種特殊型別的單位,專為山地戰而設計。
德軍山地師的基本結構是山地步兵團、山地炮兵團、山地工兵營、山地反坦克營、山地偵察營(有的是自行車營)、師直屬山地交通營。 與普通步兵師不同,山地師步兵團的步兵營有五個步兵連,比陸軍步兵營下屬的四個步兵連多出三分之一左右。
此外,山地部隊與其他野戰部隊的主要區別在於他們的裝備更輕,更適合山地作戰和運輸。 由於部隊在山地作戰中基本上是靠人力運輸的,所以無論是單兵裝備、重型裝備還是後勤物資,都必須充分考慮士兵的裝載能力。
雖然是山地部隊,但由於二戰後期德軍實力急劇下降,德軍山地部隊也從事其他地形作戰。
-
山地步兵團。
乍一看,山地師的編制似乎與步兵部隊相似,但實際上,山地師和步兵師最大的區別在於山地步兵團的組成。 在上世紀30年代之前,德國陸軍的步兵師一般有兩個步兵旅,每個旅有兩個步兵團。 30年代,德軍步兵師改為3個步兵團直接控制,山地師下轄2個團(第1山地師由3個團組成,但在1940年,其中乙個團也被抽調組成山地師)。
但乙個山地步兵團的人數並不比普通步兵團少多少。 前者有3064個標準崗位,後者有3250個標準崗位,甚至有資料顯示兩者的人事定額基本相同。 原因是山地步兵團有乙個步兵營,每個營有5個步兵連(普通步兵營只有4個步兵連)。
注意]。三個營共有15個步兵連,每個團還設有團部直屬乙個反坦克連,該團共設16個連,比步兵團多三分之一。
此外,在普通步兵營中,每個營有三個步兵連和乙個重灌步兵連,山地步兵營在下屬的基礎上增加了乙個機槍連,可以加強山地作戰的壓制火力,機槍彈藥比重步兵連的迫擊炮更容易攜帶。 營級代代相傳,山地步兵連和普通步兵連的編制是一樣的。 在 1940 年春天之前,他們都在乙個由三個排和九個小隊(步兵)組成的連隊中,配備 9 挺輕機槍、2 挺重機槍和 3 門 50 公釐迫擊炮。
1940年春,隨著步兵排從3個班改為4個班,山地步兵連和普通步兵連的重**變成了12挺輕機槍。 2挺重機槍和3門50公釐迫擊炮。
山地步兵營管轄的重灌步兵連由乙個山地炮兵派系(配備 18 式 75 公釐山炮)、乙個工兵派系和乙個通訊排組成。 山地機槍連有3個重機槍排和1個迫擊炮排,機槍連裝備重機槍12挺,輕機槍2挺。 機槍排主要使用MG-34和MG-42機槍,但也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期和戰爭初期遺留下來的MG-08機槍。
迫擊炮排在戰爭開始時使用了 GRW34 80 公釐迫擊炮和 GRW40 120 公釐迫擊炮。
團反坦克連一般配備12門PAK35 37-mm反坦克炮。 戰爭中期後,反坦克部隊的火炮被75公釐反坦克炮和PAK40型火箭發射器所取代,但編制一般改為三門反坦克炮和36反坦克火箭發射器。
諾曼第登陸! 這就是所謂的第二戰場! 當時,德國的海豹突擊隊計畫失敗了,也就是說,英國的空戰失敗了,德國實施了巴巴羅薩計畫進攻蘇聯,導致了多邊行動!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