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是世界上典型的“先汙染,後清理”的國家。 英國的汙染控制過程已經持續了100多年,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主要做法是:
1.包括《河流條例》在內的10多項法律已通過,以依法控制環境汙染。
2.制定並實施國家空氣質素戰略,要求全國所有城市進行空氣質素評估。
3.通過產業結構調整遏制環境汙染。 發展對環境汙染較少的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向新興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轉移重化學工業。
-
總結。 第四階段是低碳發展階段(2001年至今),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倫敦的空氣質素有了顯著改善,二氧化硫和黑煙濃度分別下降。
自倫敦開始解決汙染問題以來的第乙個十年中,他們是如何設法將汙染物濃度降低 80% 的?
第四階段是低碳發展階段(2001年至今),與20世紀和50年代相比,倫敦的空氣質素有了顯著改善,SO2和黑孝煙的濃度分別下降了。
洛杉磯的車輛在增加,但汙染物排放卻在下降的原因是什麼?
所有汽車排放都會產生煙霧,這只是或多或少的問題。 不管是英國、法國還是美國,也會有霧霾,但只是輕重之大,英國、法國、德國等國關於霧霾的新聞報道不是一兩次。 據統計,每1000輛汽車每天排放高達50-150公斤的氮氧化物,洛杉磯汽車候車亭等移動汙染源排放的汙染物已佔大氣汙染物總量的90%
一是對汽車排放標準要求高; 二是耐量油尺產品質量高; 第三,它們是後工業化國家,大部分重工業已經轉移,工業汙染較少,供暖主要以天然氣為主等。
-
答案是肯定的。 在19世紀末,倫敦每年大約有90個大霧天。
由於倫敦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空氣濕度高,容易出現霧氣。
19世紀中後期恰逢英國工業大發展的時代,工業汙染和居民燒煤,在無風的季節,煙霧混雜成黃黑,使倫敦經常煙霧繚繞,白天不得不開燈。
20世紀以後,倫敦人發誓要摘下“霧都”的帽子,為此採取了一系列控制空氣汙染的行動,現在倫敦很少出現這樣的霧天氣,“霧都”的稱號已經不辜負這個名字。
中國可以借鑑倫敦採取的清潔空氣措施,其中一些措施已經在實施中。
1956年,英國首次頒布了《清潔空氣法》,對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進行大規模改造,減少用煤量; 冬季集中供暖; 在禁止使用產生煙霧的燃料的城市建立無菸區; 煙塵汙染的大型生產商———發電廠和重工業設施被搬遷到郊區。
1968年,頒布了《清潔空氣法》,要求工業公司建造高大的煙囪,以加強空氣汙染物的疏散。 碧峰凱。
1974年,《空氣汙染控制法》出台,對工業燃料的硫含量設定了限制。
這些措施有效地減少了燃煤造成的煙塵和二氧化硫汙染。
1975年,倫敦的霧天數從每年幾十天減少到15天,1980年減少到5天。
但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汽車數量一直在增加,取代煤炭成為英國空氣汙染的主要來源。
起初,人們主要關注汽油中的鉛汙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但無鉛汽油逐漸變得越來越重要。
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汽車排放的其他汙染物,如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不穩定的有機化合物,也成為人們密切關注的物件。
這些物質在陽光下紫外線的作用下發生複雜的光化學反應,產生以臭氧為主的多種二次汙染物,稱為“光化學煙霧”。
從 1993 年 1 月起,英國的所有新車**都必須安裝催化轉化器,以減少氮氧化物汙染。
聯合王國制定了必須在2005年之前實現的汙染控制量化目標,要求減少八種常見汙染物的排放,包括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
目前倫敦大氣中可吸入顆粒物和氮氧化物的水平仍高於英國國家空氣質素目標設定的最高水平,這些汙染物主要來自交通。
倫敦金融城**將大力支援公共運輸,目標是到2010年將市中心的交通量減少10至15人。
倫敦還將鼓勵居民購買低排放汽車,推廣高效、清潔的發動機技術和使用燃氣、電力或燃料電池的低汙染汽車。
-
是的,倫敦曾經被稱為霧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