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不遠了,我師唐太宗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發布 心理 2024-02-29
7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要謙虛,要謹慎,要虛偽!

  2.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以開放的心態尋求建議,不要驕傲,以虛假的心態接受建議。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1、李世民口才好,有識之士,擇優用人,不分背景,內治天下,謙虛接受勸告,嚴格節約,勸農桑休養生息,讓百姓休養生息,國家和人民平安。

    2.性格簡介。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599年1月23日]公元649年7月10日),龍溪成濟祖籍,唐高祖李淵與唐朝第二位皇帝竇皇后的次子,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戰略家和詩人。

    李世民年輕時參軍,前往雁門關營救隋陽帝。 唐朝建立後,李世民的官邸是右將商叔陵,被封為秦公,後晉又封為秦王,先後率兵平定薛仁高、劉五洲、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為唐朝的建立和統一立下了大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正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叛亂,殺死了弟弟李建成、齊王四弟李元濟和兩個兒子,立為太子。

    李世民當帝後,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真觀統治。 對外開放領土,征服東突厥和薛延拓,征服高昌、秋慈、吐谷渾,重創高句麗,在安溪立立四鎮,各族和睦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為天可汗,為唐朝百年的繁榮奠定了重要基礎。

    公元649年7月10日(正觀五月二十三日),李世民病逝於漢鳳宮,享年52歲,在位23年,廟名太宗,葬於昭陵。 李世民熱愛書文學,墨寶流傳世人。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1、由此可見,唐太宗是乙個善於吸取教訓的人。

    2.解讀:過去發生的事情離我們並不遙遠,我們必須從經驗和教訓中吸取教訓。

    3.性格簡介。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龍西成基祖籍,唐高祖李淵與唐朝第二任皇帝竇皇后的次子,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戰略家和詩人。

    4.性格影響。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化武術自古以來就被人們津津樂道和讚美。 學術界對他的才華和戰略以及他對中國歷史的重大貢獻給予了積極肯定。 李世民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政治家和軍事戰略家,在反對隋唐王朝的鬥爭中發揮了領導作用,唐朝太宗玄武門革命的勝利客觀上對唐初社會歷史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唐太宗除了入侵突厥、動兵外,沒有歧視少數民族,主要是用懷柔的政治手段處理民族問題,方法得當,政策開明,有利於民族團結和民族團結。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2

    這句話說明,唐太宗:記史是乙個能從歷史中吸取教訓的人。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1

    唐太宗非常重視歷史的教訓,經常用這些教訓來反思自己。 當他讀到《隋洋帝傳》時,他提出了乙個問題,為什麼隋洋帝說有大真話,而他實際上做的卻是另一組問題。 鄭偉分析:

    就算乙個高智商的人自以為是,不聽別人的意見,聰明勇敢的人也會遠離他,不會為他請教,也不會盡力而為,大家也不敢多發表意見。 於是,隋陽帝成了孤軍奮戰,身軀清空,十分危險,如瞎子瞎馬,近在咫尺,無人幫他勒馬,改變前進方向。 魏徵聽了“雖是聖人,但還是要謙虛地接受別人”,言簡意賅,切中要害。

    古物古物確實可以作為一面鏡子來遮蓋朝代的興衰,原因很複雜。 但是,由於統治者的言行不一致,他不能謙卑自己,拒絕千里之外的人,而是要教訓別人,讓人們遠離。 結果一事無成,最後失敗了,這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7. 匿名使用者2024-01-31

    我們應該善於從歷史和別人的經驗教訓中吸取教訓,改變我們所擁有的,不鼓勵別人,不斷完善自己。

相關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