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昌平之戰中,趙王為什麼不同意趙國聯坡

發布 歷史 2024-02-08
14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秦國和趙國之間的昌平之戰無論如何都更有可能獲勝,連婆採取了防禦政策,這在秦國強趙國弱的時候確實是乙個好辦法,但這不是乙個長久之計; 自從商朝改法後,秦國賞耕種和打仗,無論是兵質、糧草儲備都遠超趙國。 在這場戰爭中,雙方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戰爭結束後,趙光是被殺的士兵就達到了四十萬,這四十萬人每天的消耗量可不小。 連婆堅持防禦政策一年多了,趙氏可以說是勒緊褲腰帶活下去了,趙氏不如秦國,而且其地理位置本身就不富糧,很有可能在防禦戰中先把趙氏吃死。

    當時趙國的名將並不多,但是他們都不敢接手,因為他們也知道這一仗很難打,趙括剛出生的小牛犢也不怕老虎。 趙括或許有軍事天賦,但還是需要成長的,如果給他時間,說不定能成為連破、趙浩那樣的名將。 昌平之戰是一場以結果為導向的戰役,如果趙括贏了,他的優勢會讓殺神白奇黯然失色,但如果他輸了,他最終會有乙個幾千年來臭名昭著的名聲。

    很多人都說趙括說是紙上談兵,沒有本事。 別的不說,在糧草枯竭的時候,他還能帶領士兵們堅守四十多天,組織無數次衝鋒,說明他不是乙個平庸的人才。 戰爭結束後,白琦也表示,秦國雖然贏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虧了,因為秦國也吃了很大的虧,對趙國的才華表示讚賞。

  2.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縱觀連破的軍人生涯,只有在面對魏、韓、楚等菜鳥級軍時,才會毫無顧忌地割瓜切菜。 為什麼? 因為臨終前,他透露了答案:

    我考慮使用趙人。 這是從哪裡來的? 因為趙墨寧襄王不滿連破登基後動兵,要求樂成在燕國接替連破,但連破不肯聽話,與樂成一番戰後逃往魏國。

    楚國聽說後,偷偷帶他去楚國,但連婆在楚國沒有軍事功績,他說:“我還想指揮趙國的士兵。 “你為什麼願意指揮趙國的士兵?

    由於趙國的戰鬥力與其他東方六國不在乙個水平上,趙軍進行了胡夫騎兵和射箭改革,其軍事能力在東方六國中排名第一。 連婆在秦國、齊國這樣的軍事強國面前,極為謹慎,從不冒險,從不以詭計取勝。 所以,面對在昌平的戰鬥力與趙軍相當的秦軍,在被秦軍多次擊敗後,不得不選擇不戰,屢次挑戰是沒有風險的。

    可想而知,如果這樣策略下去,趙軍今後必定會撤出昌平“飛地”,不再堅守,但不會被殲滅45萬大軍,更不會是百旗坑40萬軍士陣亡的悲劇。 ‍‍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連破無風險地出兵,不打不確定的仗,不以詭計取勝,有兩個例子。 首先是連破生馮尚慶之戰——取陽晉立功。 施再:

    西元前283年,連破率趙軍攻克齊國,擊敗齊軍,攻占楊晉王朝,在諸侯中以勇猛著稱。 然而,連破的戰鬥是建立在使用部隊沒有風險並且他有把握的前提之上的。 因為兩年前,秦軍越過魏漢攻齊,打敗了強大的齊軍,然後趙軍也出兵打敗了齊軍,在齊國的靈丘建立了前線據點。

    西元前284年,秦、燕、魏、趙、漢聯軍再次進攻齊國,取得了大勝。 齊王擊潰蘇秦後,逃往居國,楚國也趁機占領了齊國的大片土地。 齊王被殺,齊王襄王繼位的那一年(西元前283年),連破率軍攻齊,擊敗齊軍,攻占陽津,封上清。

    如果不是齊國連續兩年被“虐”,國力和軍力無法得到有效補充,相信連婆也不會這樣動兵。 如果這場戰鬥沒有表現出連破動兵的想法,那麼我們來看這個例子:秦朝和趙國的戰鬥之前,趙國惠文王召見連婆,問道

    可以儲存嗎? 他說:“路又遠又窄,很難挽救。

    可以派部隊去救援嗎? 連婆說:“路太遠,難難走,難救。

    這說明他對這場戰鬥沒有把握,不想帶領部隊前進。 當然,趙王再次召見樂城,得到的答案是一樣的。 這是連破在用兵方面的基本思想和個性

    不要打不確定的仗。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2

    當趙括率兵奔赴前線時,母親堅決反對,對趙王說:“父親在世的時候,當時是將軍,親自捧著飯碗等對方吃喝,有幾十人,幾百人把對方當成朋友。 現在趙括是將領,他擺架子,面朝東坐,接受眾人的朝廷,手下不敢抬頭看他,王賞賞的寶物帶回家收集,錢財用來命令人去田地和地產,買能買到的。

    這個**有他父親的影子嗎? 父子倆心不一,希望國王不要派他去帶軍。 ”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1

    知道總比身處世上好! 看看當時病危但未死的林相如是怎麼說的:“弟子可以看父親的傳記,但不知道怎麼變異。

    趙括只懂父親兵法的表面,死記硬背,不適應即興發揮。 後人對趙括談紙上談的結論,直接來源於這個評價,“年輕人喜歡談兵,雖然父親學識並不精通。 誰能在失敗中逃脫母料,可憐40萬人。

    不知道那些熱衷於洗白趙括的網友,是不是比當時的林相如更了解趙括? 認識兒子勝過認識父親! 讓我們看看趙昊是怎麼評價自己兒子的。

    趙昊曾對妻子說:“和士兵打仗是生死攸關的事情,但他就像個笑話。 如果趙國不把趙括當將軍,只不過,他想用他,肯定會讓趙鈞失敗。 ‍

  6. 匿名使用者2024-01-31

    其實查了一下《史記》的相關記載,覺得沒有同時任命連破和趙括的可能。 將領的換屆本來是趙小成王自己的決定,小成王對於連破堅持不打仗已經很不滿了,早就想換掉他了。 ‍‍

  7. 匿名使用者2024-01-30

    趙括用兵有父親的家族傳統,他熱衷於使用花樣,喜歡行軍冒險。 趙括的父親馬福君趙浩因為連婆打不過燕之戰而出名。 我們再回顧一下之前的情況:

    趙王問了連破和樂成,然後召見了趙浩,面對同樣的問題,趙浩說道:“路又遠又窄,如兩隻老鼠在洞裡打架,勇者必勝。 意義:

    雖然路長,地險,路窄,但這就像兩隻老鼠在洞裡打架,誰更勇敢,誰就贏了。 在連破眼裡,行軍是危險的,但在趙浩眼裡,大家都是半斤八兩,看誰更勇敢。 之後,趙昊在強勢的秦國面前繼續弱化,對秦軍的間諜進行反間諜活動。

    最後,在大戰役之前,他再次出門,聽從了徐離(此人是未出身的神秘謀士)的建議,先發制人地占領了北山,與晚了一步的秦兵進行了攻防戰,最終擊敗了秦軍。

  8. 匿名使用者2024-01-29

    當年趙王想和他打仗,連婆說他贏不了,樂成也說他贏不了。 趙昊說自己能贏,最後派趙昊去打,他贏了,所以關鍵是要選乙個將軍。 連坡喜歡穩紮穩打,趙浩能有險勝,趙浩來了,昌平的勝負不得而知。

  9. 匿名使用者2024-01-28

    秦國傾注了全國的力量,損失了二十多萬人,最後殺了趙國,其中有四十萬士兵,連婆堅守昌平,在帶兵這段時間裡損失很小,所以二十多萬人肯定是被趙括殺死的。 我不想,但我沒有食物! 通過派遣軍隊和數十萬人來減少糧食損失,這不是從敵人那裡撤退嗎?

    但是誰去! 連破也沒有勝算,跳得最高的趙括當時說,昌平不宜堅持下去,不然可能是一場戰鬥,減輕了秦國的人口壓力,沒想到秦國太過狠辣,殺了卒子, 趙括太兇了,拿人去決戰,好在他有骨氣死在衝鋒的路上,昌平之戰的對手是殺神白琦,估計韓信可以提前登天下或者能夠戰鬥, 因為韓信沒有看不起白起殺敵一萬,損失八百,歷史沒有如果,說不定是開始讓趙括率兵20,秦軍決一死戰,如果失敗了,就讓連婆堅持下去,趙國絕對不會遭受這麼大的失敗。

  10. 匿名使用者2024-01-27

    說白了,秦國攻趙,趙國按危守,秦國人耗費了時間、精力、金錢和食物,必定白白歸來,就像當年司馬懿守守諸葛北伐軍一樣,趙國皇帝估計是個沒有軍事經驗的兒子, 而且他總覺得敵人天天脫不掉城池就慌亂了!

  11. 匿名使用者2024-01-26

    趙括. 趙王對連破的軍隊敗敗感到憤怒,他不敢與堅固的城牆作戰,但他也聽到了秦國的話,因為趙括會代表廉破攻打秦國。 “(《史記:白七王建烈傳》)。

    昌平之戰是周王五十三年與周王五十五年之間的戰爭(一種說法是周王農曆五十五年四月至九月,另一種說是從周王五十四年初到五十五九月), 秦國名將白起率軍在趙國昌平(今山西晉城高平市西北部)與趙軍作戰。趙軍最終被擊敗,秦軍取得勝利,占領了昌平,並殺死了趙國四十萬軍隊。

    這一戰是秦國和趙國之間的戰略決戰。 在戰爭中,趙王在戰爭指導上對秦強弱的基本情況一無所知,急於取勝,錯誤地堅持進攻戰略。 中秦國不和的計謀,是拋棄名將連破,用紙上談兵的趙括取而代之; 趙括順從趙王的用意,急於取勝,改變了連破的防禦部署和軍規,更換了將領,組織了進攻。

    鑑於趙括的驕傲和低估敵人的弱點,白奇採取了佯裝失敗和撤退的作戰策略,將敵人引出粗糙的陣地,然後分、圍、殲,贏得了戰爭。 趙氏的生命力在這場戰役中大受損害,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程序。 這場戰役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攻殲戰。

  12. 匿名使用者2024-01-25

    趙括.

    當時秦國丞相範舉,用不和讓趙王不信任連婆,範巨也把趙括誇得上天,趙王也知道自己的國家會這樣被後勤拖累,快要撐不下去了, 所以趙王需要乙個會進攻的將軍,而連婆的長期防禦已經引起了趙王的不滿,他在國內吹捧趙括,於是趙王派趙括到前線打敗秦軍。

    介紹

    其實趙括當時也是想防的,但是因為趙王的命令,他只能怪主動,趙括雖然不是紙上談兵,但是也有很多缺點,比如把戰爭當成兒戲,他不知道該怎麼靈活,當趙王讓趙括帶著齊國一起去的時候, 林相如和趙昊都被擋住了,趙王卻不聽,他只想趕緊解決這場戰鬥。

    趙括上戰場後,像是去昌平一趟,看當地百姓,風景,彷彿天下都在他們的掌控之中,當趙括用自己的將領取代連破的將領,有一天,突然率領40萬大軍不經偵察就發動進攻,最後被白起包圍了40多天。

  13. 匿名使用者2024-01-24

    在昌平之戰中,趙王用趙括取代了連破的軍事領導權。

    當時秦國丞相範信用不和讓趙王不信任連破,範舉也把趙括誇讚得上天,趙王也知道,再這樣下去,他的國家就會被後勤拖累,他撐不下去了。 因此,趙王需要乙個會進攻的將軍,而連破的長期防禦已經引起了趙王的不滿,他在國內吹捧趙國,於是趙王派人搜召趙國到前線,打敗了秦軍。

    趙括(西元前260年),應姓趙氏,趙氏,姓郭,戰國時期趙國君,趙復軍之子趙浩。 趙括對軍事書籍很熟悉,但他缺乏戰場經驗,不懂得靈活變通。

    歷史之戰

    在周王朝即將滅亡的戰國時期,發生了一場被認為是當時世界局勢轉折點的戰爭,那就是昌平之戰。 而這場戰爭也是當時眾多戰爭中規模最大,也是最慘烈的一場,戰後誰也阻擋不了秦國統一國家的步伐。

    西元前262年,秦軍入侵漢郡,上黨郡與朝鮮失去聯絡,郡衛馮廷不願服從漢王的命令,將上黨郡投降給秦國。 他派使者到趙國,表示願意將上黨郡城獻給趙國,趙國王認為這是乙個很大的好處,於是欣然同意,趙國的舉動引起了秦國的不滿,秦國決定派兵攻打趙國。

  14. 匿名使用者2024-01-23

    雖然連破的經驗比趙括多,但當時秦強和趙弱的局面已經形成,連破在昌平之戰中並不順利,這也是他被換下的重要原因,趙護在昌平之戰初期在戰略上犯了錯誤, 所以我認為失敗是不可避免的。當時,秦國以家族為主的局面,不是通過一兩次戰爭,而是秦國十餘代君主煞費苦心的治理,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改變。 我們來做乙個橫向比較:

    秦昭王不是乙個平庸的領主,在位期間,他貶低了魏然,重用了範居,實施了“遠友近攻”,大大擴大了秦國的領土和實力,成績斐然; 可是趙小城王是個貪汙的領主,賢,忠心奸詐,任人唯親,這兩位君主怎麼能說同日。 再說了:秦國之主將是“人殺”白琦,在秦國所有的外戰中,斬首最多,功勞最大,白琦很少戰敗。

    趙國統帥連破與白琦並列“戰國四大名將”,閱歷豐富,忠心耿耿,愛國,在與秦國的戰爭中沒有吃過大虧,算是平起平坐。 再說後勤補給:自歷代歷代君王以來,秦國鼓勵耕種和織布,開墾荒地,廢除井田制度,承認土地私有制,為秦國的對外戰爭提供了大量的糧食。

    而趙國,由於國土面積的減少和糧食的匱乏,每一場戰爭其實都是在為糧食而煩惱,在這樣的對比下,趙國勢必敗下陣來。 所以我覺得,就算連婆不換人,趙國的失敗也只是時間問題。

相關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