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結構的歷史,原子結構模型的發展歷史是什麼

發布 科學 2024-03-03
6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原子研究的歷史。

    西元前400年,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提出了原子的概念。

    1803年,道爾頓提出了原子理論。

    1833年,法拉第提出了電解定律,該定律暗示原子帶電,電可以作為不連續的粒子存在。

    1874年,斯通提出,在電解過程中交換的粒子被稱為電子。

    1879年,克魯克斯發現了來自放電管(高壓和低壓真空管)的陰極射線。

    1886年,戈德斯坦發現了來自放電管的陽極射線。

    1897年,湯姆森證實了陰極射線(即陰極材料)釋放的電子的高速流動,並測量了電子的電荷質量比。 e m = 108 庫侖克。

    1909年,公尺利坎的油滴實驗測量了電子的電荷,並加強了電子是粒子的概念。

    1911年,拉什福德的粒子散射實驗發現,原子有乙個原子核,原子核帶正電,質量極大,而且非常小。 條帶利用(粒子(即氦核)撞擊金箔,發現大部分粒子直接穿過金箔,少數大角度偏轉,甚至極少數被反轉(十萬分之一)。

    1913年,莫斯勒從X射線光譜波長之間的關係中建立了原子有序的概念。

    1913年,湯姆森的質譜儀測量了質量並發現了同位素。

    1919年,質子在拉瑟福被發現。 它利用粒子撞擊氮核並發現質子,然後利用粒子撞擊原子核(b)、氟(f)、鋁(a1)、磷(p)核等產生質子,因此推斷質子是元素原子核的共同成分。

    1932年,查迪克發現了中子。 它使用粒子撞擊鈹核。

    1935年,湯川英樹發現了介子理論,該理論穩定了原子核。

  2.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原子結構的發展史。

    主辦方。 實驗基礎。

    結論。 Doarthon(1803年)。

    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和固定比定律,提出了原子理論。

    原子是最小的單位。

    唐慕生 (1897).

    陰極射線管實驗。

    發現電子。 負射線是電子的流動。

    陰極射線在電場中對正極的偏轉與管內氣體的型別和電極材料無關,並且可以具有相同的電荷質量比(

    提出了西瓜模型:質量和正電荷均勻分布,電子埋在其中。

    公尺利坎 (1909).

    通過油滴實驗測量的電量。

    電子電荷 (e) = 庫侖。

    陰極射線和油滴實驗確定電子質量(

    拉塞福德(1911)。

    粒子散射實驗。

    大多數粒子沿直線通過。

    少量粒子產生較大的角偏轉。

    推翻原子模型,建立核原子模型。

    核原子模型:原子中帶正電的粒子聚集成乙個原子核,原子質量佔原子的大部分,電子圍繞原子核旋轉。

    唐慕生 (1913).

    使用質譜儀測量每種元素的質量。

    了解同位素種類。

    拉塞福德(1919)。

    粒子撞擊氮核。

    發現質子。 查德克(1932)。

    粒子撞擊鈹原子。

    發現中子,中子的不帶電質量近似等於質子的質量。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原子結構模型的發展歷史是:首先,在19世紀初,英國科學家道爾頓。

    他提出了現代原子理論,他認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固體球體。

    第二,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

    湯姆森的學生)提出了乙個具有原子核的原子結構模型。

    第三,1897年,英國科學家湯姆遜發現了電子,1904年,他提出了“葡萄乾麵包式”的原子結構模型。

    第四,奧地利。

    物理學家薛丁格提出了電子雲模型(概率論),這就是現代量子力學。

    原子模型。 V. 1913 年的丹麥。

    物理學家玻爾(盧瑟福的學生)介紹了量子理論。

    從這個角度來看,提出了電子在一定軌道上運動的原子結構模型。

    原子結構模型理論:1.原子是不能分裂的粒子。

    2.同一元素的原子在各種性質和質量上是相同的。

    3.原子是微小的固體球體。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原子結構模型的發展是指從道爾頓於1803年提出的第乙個原子結構模型中發現和提出新的原子結構模型的過程。

    道爾頓模型 (1803) 原子是乙個堅硬的實心球,英國自然科學家約翰·道爾頓。

    世界上第乙個原子被提出。

    理論:

    原子是不能分裂的粒子。

    同一元素的原子在各種性質和質量上是相同的。

    原子是微小的固體球體。

    雖然被證明是乙個失敗的理論模型,但道爾頓第一次將原子從哲學帶到了化學研究,並明確了未來化學家的方向,化學真正開始從古代煉金術中走出來。

    道爾頓也被後世譽為“現代化學之父”。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2

    來自英國化學家和物理學家道爾頓。

    原子論提出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認為原子就像乙個不能小的實心玻璃球,裡面沒有更多的技巧。

    自1869年以來,德國科學家希托夫發現了陰極射線。

    後來,克魯克斯,赫茲。

    勒納,湯姆森。

    20多年來,許多科學家對陰極射線進行了研究。

    最終,湯姆森。

    發現了電子的存在。 正常情況下,原子是不帶電的,因為負電子可以用完比它們質量小1700倍的原子,這表明原子內部有結構,也意味著原子中有帶正電的東西,它們應該被電子攜帶的負電荷中和, 所以原子是中性的。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1

    原子的基本結構包括原子核和核外電子。

    原子核包括質子和中子,每個質子攜帶乙個單位的正電荷,每個中子不帶電,原子核外的每個電子都帶乙個單位的負電荷,質子數等於原子核外的電子數,所以原子不帶電。

    筆記:

    原子中的質子數和原子核外的電子數。

    每種原子的質子數都不同。

    並非每個原子都含有中子。

    正確陳述:原子由質子、電子和中子組成。

    謠言:原子必須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組成。

    詳:

    1.核。

    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而原子只有乙個中心。 在原子中,原子核體積小但質量大,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原子核由一定數量的質子和中子組成,其中質子帶正電,每個質子都有乙個單位的正電荷,而中子不帶電,所以原子核帶正電,原子核攜帶的正電荷數稱為核電荷數。

    2.核外電子。

    原子中有乙個很大的空間,其中一定數量的電子在原子核周圍高速移動。 電子帶負電,每個電子帶乙個單位的負電荷。 電子的質量很小,遠小於原子核的質量,通常可以忽略不計。

    3.原子不導電。

    核電荷數=質子數=原子核外的電子數,因為原子核攜帶的電荷和原子中的電子相等,電性質相反,所以原子不是電的。

相關回答
10個回答2024-03-03

1.原子的型別由原子核中的質子數、中子數和原子核外的電子構型決定。 >>>More

19個回答2024-03-03

人類對時空結構的科學認識始於本世紀初狹義相對論的建立,它揭示了空間、時間和物質運動之間的聯絡,並首次提出了兩種不同的相對運動坐標系對"相同的時空事件"這是人類時空觀的一次飛躍。 之後,愛因斯坦將引力場與時空幾何相結合,建立了廣義相對論; 即研究非慣性係的時空關係。 廣義相對論認為,任何物質的運動都與引力場有關,我們生活在乙個彎曲的黎曼空間中。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