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子的型別由原子核中的質子數、中子數和原子核外的電子構型決定。
元素種類由原子核中的質子數決定。
這是沒有道理的,乙個特定的原子在原子核中具有特定數量的質子,中子的數量和原子核外的電子構型,如果這三者不同,當然它們屬於不同的原子型別。
2.放射性元素在衰變過程中質量變小,同時以射線的形式發射能量,同時釋放出粒子,即氦核和電子,在成為輕原子核的過程中也存在質量損失,這部分損失轉化為能量, 這可以通過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 e=mc 2 計算。
3.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原子核中的核力與庫侖力不平衡。
無論是質子還是中子,它們之間都存在著核力,這是一種吸引力。
質子和質子之間存在庫侖力,這當然屬於排斥力。
如果質子太多,那麼排斥力就大於吸引力,這當然是不穩定的。 通過質子變成中子的作用,減小排斥力,增加吸引力,最終兩者平衡。 這就是(級聯)衰變過程。
同樣,如果中子太多,吸引力太大於排斥力,兩種力不平衡,這也影響了系統的穩定性。 所以衰變,減少中子的數量或增加質子的數量。
綜上所述,當質子數和原子核中的中子數協調時,系統是穩定的。 否則,它會衰減並過渡到穩定。 這就像乙個男女比例不能太失衡的社會。
此外,當原子核中的質子和中子過多時(例如,當質量數超過200時),甚至兩種力的平衡也是不穩定的。 這就像積木一樣,積木越多,框架就越不穩定。 這就像乙個國家,比如前蘇聯,這個國家太大而無法治理。
還應該注意的是,原子的衰變和核裂變是兩回事,樓上的幾個人都混淆了,這是不對的,衰變是自發的,核裂變發生在原子核被外界中子轟擊時,比如原子彈的連鎖反應。
-
原子核中的質子數。
元素是一類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原子核中的質子數)的原子的總稱,不同元素之間最本質的區別是質子數不同,因此元素的型別是由質子數決定的。
-
質子決定了元素的種類。
-
是嗎?。。 我認為這是因素。
-
決定元素型別的原子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原子的型別是由質子數和中子數決定的。
原子:元素保持其化學性質的最小單位。 正原子包含緻密的原子核和許多在原子核周圍帶負電的電子。
負原子的原子核帶負電,周圍的負電子帶正電。 正原子的原子核由帶正電的質子和電中性中子組成。 負原子核中的反質子帶負電,從而使負原子核帶負電。
當質子數與電子數相同時,原子為電中性; 否則,它是帶正電或帶負電的離子。
根據質子和中子的數量,原子的型別是不同的:質子的數量決定了原子屬於哪個元素,而中子的數量決定了原子是該元素的同位素。 原子構成分子,同一種電荷在構成物質的分子中相互排斥,不同種類的電荷相互吸引。
原子的四個決定:
1.質子數決定了元素的型別,其中質子數=核電荷數=原子核外的電子數=原子序數。
2.質子和中子的數量決定了相對原子質量,質子+中子的數量近似等於相對原子質量。
3.質子數和原子核外的電子數決定了粒子的型別:(質子數)原子核外的電子數,即陽離子; 質子數是原子核外的電子數,粒子是陰離子; 質子數=原子核外的電子數,粒子是乙個原子。 )
4.最外層的電子數決定了元素的化學性質。
-
元素的型別主要由原子核內的質子數決定。 元素是一類具有相同核電荷的原子的總稱,不同元素的本質區別在於質子數不同,因此元素的型別是由質子數決定的,同一物質的元素的同位素是質子數相等、中子數不同的同位素。
元素分為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和惰性氣體元素,金屬元素是金屬元素,也就是說金屬原子容易失去電子; 非金屬元素是非金屬的,即廢金屬原子容易獲得電子。
在反應中,非金屬元素通常被氧化,能與H2形成氣態氫化物,而**氧化物最多的水合物是酸性的; 金屬元素是可還原的,能與水或酸反應生成H2,其氧化物的水合是鹼性的。
原子的種類是由質子數決定的,元素的最外層電子數大於4容易得到電子,小於4容易失去電子,所以元素的化學性質是由最外層的電子數決定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原子核的外層電子組成的, 電子的質量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計,因此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中。
根據原子核外的電子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同一元素之間最本質的區別是質子數,最外層的電子數決定了元素的化學性質。 因此,決定物質化學性質的最重要因素是構成物質的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
-
在化學中,元素是一類具有相同核電荷(或質子)的原子的總稱。 在數學中,元素是乙個元素,是構成集合的每個物件。
化學元素是一類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原子核中的質子數)的原子的總稱。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元素是由原子質子數的定量變化引起的質變的結果。
常見的元素有氫、氮和碳等。 2019年到目前為止,共發現了118種元素,其中94種是在地球上發現的。 原子序數為 83 的元素(鉍元素及更高版本)的原子核不穩定且衰變。
第 43 和第 61 元素(鎝和鉕)沒有穩定的同位素和衰變。 自然界中現存最重的元素是錼 93。
元素概念的起源很早,古巴比倫人和古埃及人曾經把水(後來的空氣和土)作為世界的主要元素,形成了三行理論。 古印度人有四大學說,中國古代有五行學說。
以下是如何使用這些元素的一些示例:
1、碳元素:碳是生命的基礎,人類利用碳來製造石墨、炭黑、碳纖維等材料,也用於鋼鐵、合金、高分子材料等的製造過程中。
2.氫氣:氫氣是宇宙中最常見的元素,廣泛應用於燃料電池、火箭燃料等領域,由於其燃燒能產生清潔的水蒸氣,因此在環保領域也被廣泛應用。
3、金屬元素:金屬元素具有良好的導電性、導熱性、硬度、韌性等特性,因此廣泛應用於電子、機械、建築、航空、航天等領域,如鐵、銅、鋁、鎂、鋅、鎢等。
4、稀土元素:稀土元素具有磁性、光電性、超導性、螢光性等特性,廣泛應用於核燃料、醫療、電子、新能源等領域,如鈰、釹、鏑、釤、鉺、銩、鐿、鐿、鐿等。
5、氧化物元素:氧化物元素能產生鮮明的色彩,用於玻璃、陶瓷、釉料、染料、電子元器件等領域,如鈦白粉、氧化銻、氧化銅等。
-
在構成原子的粒子中,元素的種類由()決定?
1.電子數。
2.質子數。
正確答案:質子數。
質子屬於重子類,由兩個上夸克和乙個下夸克組成,由膠子強相互作用。 原子核中的質子數決定了它的化學性質和它屬於哪種化學元素。
-
首先,原子核的結構可以決定元素的種類。 事實上,它主要受到中子和質子數量的影響,導致每種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或元素的性質完全不同。 例如,一般氫原子的原子核只是乙個質子,而乙個多乙個中子的氫原子稱為重氫或氘。
它的一些性質與一般的氫原子有很大不同。
其次,原子核外的電子層數決定了原子吸引電子的能力,即將電子變為陰離子或失去電子為陽離子的難易程度。 例如,屬於同一族a的Na和K具有相同的最外層電子數,許多性質非常相似,但是外核層Na中的電子數比K少乙個,也就是說,在化學反應中,K比Na更容易失去最外層的電子(儘管Na也是最外層的電子), 所以這種差異將導致 K 的行為比 Na 更被動。 反應更加激烈。
最後,原子最外層的電子數決定了哪些元素更容易形成化合物,從而形成物質世界。 例如,金屬通常沒有負化合價。 這是因為金屬的最外層電子通常小於 4。
因此,很難形成陰離子。 因此,金屬對金屬化合物很少。 即使化合物中同時存在兩個金屬離子,也必須有乙個非金屬離子同時吸引它們。
綜上所述,原子結構中的因素與元素的化學性質密切相關。
-
元素:一類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原子核中的質子數)的原子統稱為雙體元素。
原子的核電荷數(即原子核中的質子數)決定了原子或離子的元素種類。
大多數單個元素符號表示:乙個元素、該元素的原子和乙個元素。
但是 Hn O Cl 等符號並不代表元素物質,它們是: H2 N2 O2 Cl2
至少地殼中質量分數最高的四種元素是:Ooxy、Si、Si、Al、鋁、Fe、Fe。 鋁是地殼中最豐富的金屬元素。
化學的“語法”:“分子”由“原子”組成。“某種物質”是由“某種狀態的爐元素帆號”或“某種分子”(一種金屬元素,一種惰性氣體直接由某種原子組成)組成的。
例如,水由氫和氧組成,而水由水分子組成。 1 個水分子由 2 個氫原子和 1 個氧原子組成。
組成元素和物質是巨集觀概念,只代表型別,不代表數字。 不能說“水是由兩種氫元素和一種氧元素組成的”。
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粒子不一定是相同的元素,以下粒子具有相同的核電荷數:
H2 和 He Co, N2 和 Si O2, S 和 S2- Oh 和 F
元素、分子和原子之間的差異和聯絡。
元素組成 物質的巨集觀概念,只談型別,不談相似原子的數量,一般術語組成,微觀概念的組成,既談型別又談數量。
一般在60%以上,碳酸鈣的種類很多,咱們說清楚。 中文名稱:calcium carbonate[英文名稱] calcium carbonate [別名] carbonic acid calcium salt; limestone;大理石碳酸鈣 [常用名] 石灰石、方解石、大理石、白堊、文石、鐘乳石、文石、白大理石 [1] 【產品名稱】碳酸鈣 【分子式】 CACO 【分子量】 【熔點】825°C 【主要成份】CAO,CO 【CAS登入號】 471-34-1 【EINECS號】 207-439-9 【密度】 分子式 M3 【硬度】 莫氏硬度3 【分解溫度】 898°C 【熔點】 當壓力為時,熔點為1339°C 【水溶性】 幾乎不溶於水溶於含銨鹽或氧化鐵的水中,不溶於醇。【介電常數】 【安全資料】 危險標誌 XI 危險程式碼 R36 38 【安全說明】S26; S37 39 [條件] 白色結晶或粉末。 >>>More
多型性是指同一實體同時具有多種形式。 它是物件導向程式設計 (OOP) 的乙個重要特性。 如果一種語言只支援類而不支援多型性,那只意味著它是基於物件的,而不是物件導向的。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