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取一篇關於古代造紙方法的文章

發布 教育 2024-03-13
7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明代宋映行的《天造物》

  2.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1、古代造紙分為“劈竹流塘”5個步驟。 造紙工匠上山砍竹後,將竹子浸泡在池塘裡,將砍下的竹子在池塘裡浸泡100天,取出來後用力洗淨,去掉青殼和樹皮,目的是軟化竹子。

    2.混合軟化的竹子材料。

    將石灰水浸泡在木桶中蒸8天,以去除原料中的木質素、膠質、樹脂等雜質。 然後取出蒸煮原料,在清水池中沖洗乾淨,然後放入鍋中浸泡在石灰水中煮熟,以此類推十天以上。 經過反覆蒸煮和漂洗,竹子的纖維逐漸分解。

    3.將煮沸的原料取出,用石臼搗成泥狀表面,將粉碎後的原料與適量的水混合,製成紙纖維懸浮液,然後倒入紙罐中。 然後將細竹簾在漿中過濾,將紙纖維留在竹簾上,形成一層紙膜。

    4.將竹簾倒置在板上,然後取下竹簾,這層紙膜就會落在板上。 慢慢地疊起紙頁層,然後用重物擠壓它們以排出頁面上的水。 在重物的擠壓下,紙膜也慢慢形成,變成一張四四方方的紙,這樣紙就基本成型了。

    5、現代造紙和古代造紙的原理是先將原料(木頭、蘆葦等)切成小段,然後放入蒸球中蒸至成漿。 篩漿脫色工序後,用水稀釋,最後將溶解在植物纖維的水均勻地噴灑在羊毛布或其他布料上,並經高溫壓制,此時溶解在水中的纖維就會從毛布表面出來,變成紙。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1、剁竹流塘:剁竹嫩竹,放入池塘中,切割浸泡100天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洗去竹子的綠皮;

    2、燒火:將上面得到的竹子放入桶中,用石灰蒸八天八夜;

    3、砂漿:取出上面處理過的竹子,放入局的石臼中,用石磨敲打至竹子斷裂,與泥面相似;

    四、材料進入窗簾:將破碎的竹材倒入水槽中,用竹簾在水中擺動材料,竹材變成附著在竹簾上的薄層,其餘的水從竹簾的四面流入水箱;

    5.蓋上窗簾,壓紙:然後重複窗簾,使濕紙落在板上,即成為一張紙。 這樣,重複灑落和覆蓋窗簾的過程,使數千張濕紙一一疊放,然後新增木板以擠出大部分水。

    將濕紙一張一張地舉起,用鳥擦乾。 烤紙的裝置是用土坯磚砌一條小巷,在小巷裡生火,土坯磚溫度公升高後,將濕紙一一貼上晾乾。 乾燥後,將其提起以形成紙張。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關於中國古代造紙方法的史料記載很少,但就造紙工藝及其原理而言,自發明以來的2000年中並沒有太大的實質性變化。 綜上所述,可以總結以下幾個步驟:

    1.就是將砍伐的植物,如大麻植物,用水浸泡,剝皮,然後用刀切碎,將灰塵放入鍋中煮沸,冷卻後再浸泡踩在它們身上,用棍子攪拌,使其纖維斷裂變薄。

    2.與輔料混合製成紙漿。

    3、用造紙機(竹簾等)做成紙,經影印晾乾,可製成紙。

    擴充套件檔案胡陳資訊:

    1.最早的紙張存在於2200年前,即西漢早期,但當時還很粗糙,沒有得到廣泛使用。 公元105年,東漢蔡倫。

    改進後,被認為是現代造紙。

    的發起者。 (“紙莎草紙”。

    它不是現在的“紙”概念,它是對紙莎草植物進行一定處理而製成的書寫介質,而我國發明的造紙技術打破了植物纖維原有的排列方式,使其重新形成不規則的交叉排列,成品可以稱為“紙”。 )

    2.甘肅天水。

    方馬壇出土的西漢地圖紙是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紙漿紙。

    3、造紙原料以植物纖維為主,原料含有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

    除了三種主要成分外,還有其他含量較低的成分,如樹脂和灰分。

    等。 此外,還有硫酸鈉。

    和其他輔助成分。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2

    自古以來,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就懂得養蠶、卷絲。 以上蠶繭是用絲綢拉絲編織而成的,剩下的惡繭和病繭則用絲棉經漂白法制成。 漂白完成後,墊子上會留下一些殘留物。

    當漂白次數過多時,墊子上的殘留物會積聚成一層纖維片,乾燥後可以剝離,可用於書寫。 這種漂流的副產品數量不多,在古籍上被稱為和浪或方福。

    東漢元興元年(105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他用樹皮、麻布、漁網等原料造紙,經過挫折、搗碎、抄寫、乾燥等工序,是現代紙張的起源。 這種容易找到原材料的紙,價格非常便宜,質量也有所提高,逐漸越來越受歡迎。

    為了紀念蔡倫的成就,後人稱這種紙為“蔡侯紙”。 該過程大致可概括為四個步驟:

    第一種是原料的分離,即原料在鹼液中經浸泡或蒸煮脫膠,分散成纖維狀;

    第二種是製漿,即通過切割和搗碎來切斷纖維,使纖維掃帚,成為紙漿;

    第三種是抄寫,即將紙漿浸泡成漿料,然後用掃紙機(墊子)舀取紙漿,使紙漿在抓紙機上交織成薄薄的濕紙;

    第四種是乾燥,即將濕紙乾燥或乾燥,取出後就變成紙。

    漢代以後,雖然工藝不斷改進和成熟,但這四個步驟基本沒有改變,即使在近代,在濕法造紙生產中,其生產工藝與中國古代造紙方法仍然沒有根本區別。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1

    在西漢時期,麻紙是用麻製成的; 在東漢時期,它是用樹皮、布料等東西煮沸的,上面會有一層薄薄的絮狀物,乾燥後就是紙,後來歷朝歷代都用這種方法。

  7. 匿名使用者2024-01-31

    明代宋映行的《天造物》記載了中國古代造紙的過程:剁竹在池塘裡漂流,在火上煮和徘徊,將材料擺入窗簾,蓋上簾子壓紙,在火中烘乾。

    古代手工宣紙工匠:

    清明穀雨前後(竹子)砍下來,在池塘裡浸泡一百多天,扔進池塘裡。 浸泡後取出,切成小塊,去皮去結,然後放上生石灰煮沸,一般煮一周左右。

    煮熟後,過濾漂洗,沖洗,搗碎,蒸第二次,均勻蒸代替蒸煮,使其基本乾淨,漂洗,漂洗,漂洗,再漂洗都會留下純纖維。 就像我剛才說的,為什麼不粘,纖維本身的粘度就沒了,就像棉花一樣,不粘,不能拉到上面,柔軟度好,而且防蟲,不加任何東西,沒什麼可吃的,沒有澱粉或雜質,老鼠不飽, 當它咬它時,它在做什麼。以前,他在朝廷裡怕皇帝,皇帝筆畫來了就不放心了,還得加點中藥。

    其實你儲存的宣紙,有點潮濕,不會破損,至少有200年的歷史,有點黃,但不會腐爛,現在博物館裡很多東西都是用宣紙做的。 書籍和圖畫都在宣紙上。

    這是乙個壓紙架,然後裡面的水基本上是用槓桿壓下來晾乾的。 它不會粘在紙上,因為它是用藤條做的,水壓乾後被移到這裡,大約一天一夜後又移到這裡。 ”

相關回答
7個回答2024-03-13

曹操是《三國演義》,是中國優秀長篇古典**的代表作。 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塑造了許多典型和藝術人物。 與其他幾部經典名著相比,在作者的筆下,這些人物都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 >>>More

3個回答2024-03-13

年復一年,頓悟的鍋養了整整六年,還是一點動靜都沒有。 期待它開花的念頭早已在我心中被切斷,我又餓又飽,只能自生自滅。 >>>More

8個回答2024-03-13

1.乙個人要活在世上,就必須處理好三種關係:第一,人與自然的關係; 第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包括家庭關係; 第三,個人內心思想和感情的矛盾與平衡之間的關係。 >>>More

4個回答2024-03-13

在軍訓中,非常艱苦和疲憊,但這是一種生活經歷,是克服自我、鍛鍊意志的最好機會。 雖然心裡有說不出的起起落落,暴露在烈日炎炎的高溫下,**變成了黝黑,但這難道不是一種幸福,一種更好地朝著人生目標邁進的勇氣,一種提公升自己的信心嗎? >>>More

4個回答2024-03-13

1.質量是構成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

沒有 ZHI 質量,就沒有數量 DAO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