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中國對外關係的發展

發布 軍事 2024-04-23
15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08

    與美國、德國的關係很好。

  2. 匿名使用者2024-02-07

    雅爾達系統。

    二戰結束時,美國、英國和蘇聯舉行了一系列峰會,其中主要有: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

    這些首腦會議產生了一系列影響戰後世界秩序的公報、議定書、協定、宣言和備忘錄,特別是以《雅爾達協定》為主體的雅爾達體系、雅爾達體系。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全球國際關係體系發生了重大變化。 以下是二戰後形成的主要國際關係體系:

    1.冷戰體系:二戰後,世界分為兩個超級大國陣營,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

    兩個陣營之間不斷存在對抗和競爭,被稱為冷戰。 冷戰期間,國際關係以美國和蘇聯這兩個超級大國及其盟國之間的對抗和衝突為主。

    2.聯合國系統:聯合國成立於1945年,旨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合作。

    聯合國是乙個由會員國組成的國際組織,旨在通過外交渠道在解決爭端、促進發展和保護人權方面進行合作。

    3.北約和華沙條約組織:為了對抗蘇聯在冷戰期間的擴張主義野心,一些西方國家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進行集體防禦和軍事合作。

    蘇聯及其東歐盟國組成了華沙條約組織(華沙條約組織)。

    4.全球化與多極化:隨著冷戰的結束,全球化程序加快,國際關係更加複雜多樣。

    需要注意的是,國際關係體系是乙個動態的概念,會隨著時代的演變和國際形勢的變化而調整和轉變。 二戰後國際關係體系的演變一直持續到今天,國際組織、區域合作機制和世界各國之間的關係也在不斷調整和發展。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為了締結和平條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獲勝的協約國在巴黎和會上簽署了《凡爾賽條約》等一系列和平條約,在歐洲、西亞和非洲建立了帝國主義統治的新秩序。 在美國的倡議下,1921-1922年,美英法中三國代表在華盛頓特區舉行會議,確立了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帝國領主的統治秩序,帝國主義列強通過這兩次國際會議,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了帝國主義統治的新秩序 二戰結束後, 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對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實行冷戰政策,雅爾達體系由此形成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更具代表性的是,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人民出席了開羅會議,並發表了《開羅宣言》。

    其中要求日本弄巧成拙。

    從此,太平洋上被占領的島嶼全部被剝奪,包括台灣、澎湖列島在內的所有被中國占領的領土都歸還給中國,中國支援朝鮮的自由和獨立,解放了被日本侵略的東南亞國家和地區。

    外交成就:這是中國作為世界大國參加的首次國際會議,提公升了中國的國際威望,確立了中國作為世界四大強國之一的地位。 《開羅宣言》是第乙份承認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為戰後中國處理台灣問題的重要國際檔案。

    它為國際法奠定了基礎。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美國加入二戰後:

    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1942年1月1日,英、美、蘇、中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舉行會議,簽署《聯合國宣言》,標誌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最終形成。

    新中英中美條約:1943年。 廢除中英美三國之間一切不平等條約,廢除租界和駐軍。

  7. 匿名使用者2024-02-02

    國民黨的外交政策是與蘇聯、美國和德國聯合起來,以獲得他們的經濟和軍事援助,並利用我國領土的戰略縱深來阻止日軍的進攻。 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良好的外交成果,獲得了美國。 德國,蘇聯的援助。

  8. 匿名使用者2024-02-01

    領事管轄權和一些治外法權被廢除。

    開羅會議提高了其國際地位。

  9. 匿名使用者2024-01-31

    變化:以西方為中心。

    國際格局已經演變成以美蘇為中心的兩極格局。 (2分) 原因:雅爾達體系為戰後兩極格局奠定了框架。

    2分)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世界力量的平衡:戰後西歐和日本的衰落;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 蘇聯成為唯一可以與美國競爭的政治和軍事強國。 (2 分)。

    美蘇兩國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蘇聯成為美國稱霸世界的最大障礙。 (2 分)。

  10. 匿名使用者2024-01-30

    二戰後的國際關係格局共經歷了三次轉變。

    第一次應該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

    歐洲帝國主義的力量普遍被削弱,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強國,蘇聯的力量也隨之上公升。 但是,蘇聯和美國的國力還有一定的差距,此時的美國在世界大國中是獨一無二的。

    第二次是在 5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初。

    這一時期,美國和蘇聯都是世界超級大國,此時世界保持相對穩定,區域性衝突依然存在。

    第三次是從1991年蘇聯解體到現在。

    在此期間,美國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 世界暫時形成了“乙個超級大國和許多大國”的格局,“乙個超級大國”指的是美國,“許多大國”指的是中國、日本、歐盟、俄羅斯等國家和國際組織,世界開始向政治多極化方向發展。

  11. 匿名使用者2024-01-29

    。。bai。。。既然知道杜道是高中生,為什麼不去高一的歷史書上看呢? 1945年—

    20世紀70年代,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形成了兩極格局,兩極格局直到1991年12月25日蘇聯正式解體才結束。

  12. 匿名使用者2024-01-28

    冷戰,第三次世界大戰幾乎爆發,蘇聯和美國,古巴飛彈危機。

  13. 匿名使用者2024-01-27

    軸心國與盟國之間的對抗,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與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之間的對抗。

  14. 匿名使用者2024-01-26

    二戰前的國際關係。

    該模式指的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凡爾賽體系是以《凡爾賽條約》為基礎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極大地損害了歐洲的活力,美國藉此機會利用《凡爾賽條約》向歐洲輸出大量資本,從而確立了其世界霸主的地位。 歐洲第一大強國德國戰敗,損失了八分之一的領土和十分之一的人口,薩爾煤礦被法國開採了15年,萊茵河以東50公里不允許駐軍德軍,殖民地被瓜分,軍隊被裁減。

    然而,對德國的過度削弱導致了復仇意識,並在二戰中播下了仇恨的種子。

    華盛頓體系:在造船競賽的背景下,美國在1922年華盛頓會議上破壞了英日同盟; 規定當時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日本主力戰列艦的噸位為5:5

    3::,日本不得不拆除正在建造的兩艘戰列艦; 還規定,中國將從日本的專屬占領轉移到列強的共同控制。 華盛頓會議是日本的一次重大外交失敗,日本對華盛頓制度嚴重不滿,為軍國主義的興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奠定了基礎。

    二戰後的國際格局是指雅爾達體系:1945年初,美國、英國和蘇聯國家元首羅斯福、邱吉爾和史達林在蘇聯雅爾達(現為烏克蘭的一部分)召開了雅爾達會議。 它標誌著世界兩極格局的形成,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對抗,以及以美蘇冷戰為國際關係主線。

  15. 匿名使用者2024-01-25

    戰前是凡爾賽-華盛頓DU系統,是乙個由德國、義大利、日本、英國、法國、蘇聯主導的多層次DAO系統。 當時美國還奉行孤立主義,戰前的德意同盟不明確,英法、蘇之間也存在著許多矛盾,英法、蘇、英德、日德都進行同盟或中立談判, 所以這不是兩個集團之間的對抗,而是兩個大國之間的勾結和鬥爭。

    二戰後,隨著德國問題、伊朗問題、日本問題、土耳其問題、五國條約問題的出現,美蘇戰時同盟破裂,繼而希臘問題出台,冷戰爆發。 在美國重新武裝西德並將其納入北約後,華沙條約組織也成立,形成了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的對抗,即兩極格局。 世界主要大國進入兩大集團,兩個超級大國在初期也有效地控制了自己的盟友。

相關回答
21個回答2024-04-23

第二次世界大戰。 這是一場世界大戰,也可以稱為近戰。 3 軸心國。 >>>More

7個回答2024-04-23

本來,國民黨計畫駐軍,但中國的國民黨-共產黨戰爭被取消了。

7個回答2024-04-23

就像隆美爾一樣,他是政治的受害者。

17個回答2024-04-23

波美拉尼亞、東普魯士、上西里西亞和布蘭登堡的一半地區丟失,二戰後損失了超過 110,000 平方公里的土地,佔德國領土的四分之一。

6個回答2024-04-23

一邊倒的外交使中國成為華沙條約國家。 後來,中國和蘇聯變得敵對。 後來,美國拉攏中國,中國與美國合作向越南派兵。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