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材料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國的工業基礎,特別是重工業基礎非常薄弱,許多重要工業產品的人均產值不僅遠遠落後於工業發達國家,甚至落後於1950年的印度。 這種落後的經濟狀況只有優先發展重工業才能改變,只有發展鋼鐵等基礎工業,機械製造業原材料的增加,輕工業裝備的增加才能得到保障。 ——何勤,《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主編
實現學生夢想,鑄就金烙印。
7、不站起來就失敗 黨和人民的總任務是把我國從農業國家變成工業國家,把新民主主義社會變成社會主義社會。 ——***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報告》資料 3 上海工商界申請全行業公私合作。 前排左起第一位是榮毅仁,左二是胡繼文,左三是盛丕華。
資料 4 1950-1956年中國工業各經濟組成部分的變化(工業總產值為100,不包括手工業。
1)材料1反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經濟狀況的哪些情況?有哪些建議的方法來改變這種狀況? (4 分)。
答:(1)情況:我國重工業基礎非常薄弱落後。 政策:“第乙個五年計畫”提出了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政策。
-
2)材料2中反映的兩大歷史事件是什麼?(2分) 造成了什麼傷害? (2 分)。
資料3 1979年至1984年,全國農業總產值有所增加。 全國糧食產量從1978年的1億噸增加到1984年的1億噸。 鳳陽縣糧食產量三年來走了三步:
1980年,它生產了1億公斤糧食; 1981年,它生產了1億公斤糧食; 1982年,糧食產量1億公斤。
摘自高中第二本必修課本《歷史》。
3)中國經濟改革首次在農村取得突破時,在農村實施的政策是什麼?(2 分)根據材料 3 並結合你所學到的知識,指出該政策的積極影響。 (2 分)。
4)綜上所述,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能得到什麼啟示?(2 分)。
1)變化:我國完成了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轉變。(2 分)。
影響: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 (2 分)。
2)“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 (2分)危害:極大地破壞社會生產力; 這嚴重挫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阻礙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2 分)。
3)家庭承包責任制。(2 分)。例如,包生產到戶、包到戶、大包的作用也可以利用:促進糧食產量大幅增加,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 它贏得了農民的支援,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熱情。 (2 分) gkstk
4)啟蒙:生產關係的調整要與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適應;農業政策措施要以穩定農業生產、維護農民利益為出發點。 (2 分)。只是有道理)。
-
國民經濟處於全面崩潰的狀態。 在國際上,美國和其他敵對勢力拒絕承認新中國,採取政治孤立、經濟封鎖、禁運和軍事包圍的政策,企圖扼殺新中國。
-
現狀:我國重工業基礎十分薄弱落後。
政策:“第乙個五年計畫”提出了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政策。
-
工業基礎薄弱(沒有像樣的工廠)。 解放前,我國工業基本集中在上海。 我們的國家什麼都做不了。
你甚至不能做火柴或釘子。 一切都是“借來的產品”,外國商品占領中國市場,一切都是外國的。 中國曾被稱為“國際汽車博覽會”、“國際輪船公司”、“國際武器展覽館”、“國際射擊場”、“火車不連線中國和國外”。
民族工業沒有發展自己的思想。 1949年,中國鋼鐵產量只有1萬噸,煤炭產量超過6000萬噸。 發電量為300,000千瓦。
在汽車工業中,最大的工廠是長春的汽車檢修廠,有幾百人(1947年東北解放前只有100多人)。
3.原始農業。 1949年,我國糧食產量僅為2億多噸。 由於多年戰爭的恐慌,大量土地貧瘠,水土流失。
沙漠周圍沒有水利設施。 畝產只有幾十斤,很多地區連何玉香的種子都拿不回來。 許多地區採用刀耕火種。
農業生產力相當落後。
4.人民的生活是可怕的,他們又餓又冷。 從1840年到解放區前夕,中國人民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山”的殘酷壓迫和暗中剝削,五億多農民一無所有。 孩子不敢去找親戚,怕被親戚煮熟吃掉。
新中國最重要的任務是盡快解決五億多人民的土地和糧食問題。
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人民高呼解放,站起來。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處於乙個新的民主主義社會,經濟由五個組成部分組成:國營經濟、個體經濟、合作經濟、私營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
經濟成分是指構成基於不同所有權的某種社會經濟關係體系的不同型別的經濟關係。 現階段,我國經濟“百園”中,以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經濟、民營經濟、外資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為主,是各種經濟成分相互競爭的。 乙個社會的經濟組成部分取決於該社會的生產力狀況及其發展的需要。
自原始社會結束以來,每種社會形式的經濟成分都不是單一的。 在奴隸社會中,奴隸所有制經濟佔主導地位,也有平民的個人所有制和原始公有制經濟的殘餘。 在封建社會,地主經濟佔主導地位,也有自耕農、半自耕農、小工商的個人所有制,也有奴隸主經濟的殘餘。
根據《經濟成分統計分類規定》,我國經濟中所有成分都劃分為公有制經濟
非公有制經濟。
公有制經濟是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經濟的主體。 混合所有制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
集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非公有制經濟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個體經濟、民營經濟和外資經濟。
其中,國有經濟、集體經濟、集體經濟和混合所有制經濟屬於公有制經濟; 個體經濟、民營經濟和外資經濟屬於非公有制經濟。
農業和手工業屬於個體經濟,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屬於私營經濟,兩者都是非公有制經濟,占有相當大的比例。 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以合作社和公私合營的形式轉變為集體經濟或國有經濟(公有制)
-
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簡言之,就是社會主義的不發達階段。 農業佔國民經濟的很大份額,工業佔國民經濟的一小部分。
與西方國家的差距很大。 從產業結構上看,第一產業佔比較大,而第二、第三產業佔比較大。
2.從根本上說,初級階段的長期性是由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的歷史條件和建設社會主義所需的物質基礎決定的。 改變生產力發展落後的基本狀況,改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實現現代化,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
我國生產力、科技、教育相對落後,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經濟社會發展諸多方面存在的許多問題,短期內無法解決。 一方面,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程序中需要完成的歷史任務,另一方面,我們面臨著以資訊化為特徵的新科技革命的挑戰和在綜合國力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的壓力。 這些都決定了我國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
1.關於保障和提高人民基本生活水平。
他指出,中國勞動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很低,很貧窮,“他們迫切需要提高生活水平,過上富裕和受過教育的生活”。 這是全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要求和希望,也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努力實現的最基本任務。
為了滿足“全國最廣大人民的最大要求和希望”,完成這個“最基本的任務”,最根本的就是恢復和發展生產。
2.關於就業、救濟、養老和社會援助。
就業是民生之本。 由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長期統治,造成了社會經濟的不正常狀態,舊中國留下了大量的失業者。 “革命勝利後,整個舊的社會經濟結構正在不同程度地重組,失業人數正在增加。
3.關於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當時,黨和**提出的思路主要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文化教育,如何建設這樣的文化教育”的問題。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一中全體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明確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是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教育方法符合理論和實踐”。
4.關於醫療衛生、健康體育的發展。
-
以上就是解放時期國家非常困難。
-
經濟瀕臨崩潰,商業資本不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解決市場停滯不前、商業資本不足、農村糧農問題,中共中央財政委員會和各地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發展城鄉物資交流、促進國內發展的優惠政策措施
國營商業組織要建設縣鄉商業基地,鼓勵和歡迎民營企業下鄉,制定工農業產品合理價格對比,疏通和擴大流通網路,恢復和發展運輸業,繼續做好內外交流。
這些努力使新中國的經濟形勢有了很大的改善,不僅促進了工農業產品的經濟交流,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熱情,而且在政治上拉近了工農關係,鞏固了新生的政治力量,使我們黨在經濟上贏得了戰略主動權和人民群眾的高度信任。其管理的早期。
1949年10月,新中國從國民黨那裡得到的是乙個處於經濟崩潰邊緣的爛攤子。 1950年初,在穩定物價、統一財經之後,市場發生了巨大變化,恢復了國家制度的統一管理。
中國的成立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方向,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發展的程序。 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國家統一,奠定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確立了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開創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歷史紀元。
1949年12月2日,人民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接受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的建議,通過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決定每年的10月1日,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大日子,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慶日。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