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在庫爾斯克戰役中戰敗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麼?

發布 軍事 2024-05-26
50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11

    在庫爾斯克之前,德軍的進攻可能會被終止,戰役可能會失敗,但閃電戰本身(戰役開始時的襲擊)是 100% 成功的。 過去,蘇軍在戰術層面存在根本性失誤,戰役初期投入的兵力幾乎與損失成正比,與**、兵力對比、具體指揮無關。 庫爾斯克本身也是蘇聯的一項實驗,其中包含兩年的蘇聯戰鬥經驗,其中一些僅在乙個月前提出。

    當時,**事先表示,競選失敗的結果是可以接受的。 對於德國人來說,城堡行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但進攻的戰術行為本身並沒有錯。 但是這塊鐵壞了。

    有人說希特拉指揮失靈,有人說曼施坦因茫然,這些都不是原因,就像軍人一樣,他的成就當然取決於他的技巧和運氣,但是如果他有一把不走火的槍或者根本沒有槍,那麼談論人為因素有什麼意義呢? <>

  2. 匿名使用者2024-02-10

    戰爭總是有風險的,進攻計畫不能隨意改變。 這就像蘇聯人攻擊德國人一樣不舒服。 庫爾斯克是一場決戰。

    蘇聯人和德國人都受傷了。 莫德爾在北線打得不好,南線的滿帥當之無愧是絕世蘇軍的克星。 戰鬥的草原前線軍隊也被派出。

    戰鬥比例為1:5。 庫爾斯克就像火星撞擊地球,擊敗了 Suddu Mon 圈。

    史達林無法忍受,敦促盟軍登陸。 如果希特拉是明智的,他應該把他所有的財產都放在東線,包括他寶貴而可憐的空軍被美國和英國空軍消耗掉。 盟軍登陸後,希特拉將東線的黨衛軍精英吸引到西線參加他的阿登戰役。

    所以在美英兩國眼中,阿登是轉折點。 主力被抽調到東線,這讓蘇聯的克星滿帥心灰意冷。 坦率地說,美軍參戰後,西線根本就不可能取勝,如果西線放棄西線,全力以赴東征,也許還有希望。

    阿登也很著急,美軍拿他的生命開玩笑。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9

    主要是英國在義大利西西里島的登陸,導致希特拉派遣預備隊支援。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8

    庫爾斯克戰役,德軍還是德軍,只是增加了新的坦克,而蘇軍已經不是戰爭初期的蘇軍了,蘇軍指揮部準確判斷了德軍的戰役意圖,提前做了大量的準備,讓德軍的進攻完全失去了突然性, 德軍司令部在戰初依著蘇軍的戰鬥力制定了德軍的戰役計畫,在戰略上先輸了一步,雖然德軍在戰後利用戰術優勢取得了區域性進展,但始終未能在戰役中取得突破, 最終,在蘇軍強大預備隊的反擊下,要塞之戰徹底敗下陣來,而這個結果早就被蘇聯元帥朱可夫預料到,德國將軍莫德爾也有了預兆事實證明,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是戰略的失敗,而不是戰術的失敗,庫爾斯克也是如此。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7

    戰鬥意志不堅定! 再一次,戰鬥的突然性消失了!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德國人缺乏足夠的預備隊,如果有足夠的戰略儲備,誰會贏誰輸也不確定。

  7.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實力不如蘇軍,僅此而已。

  8.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蔬菜情報,德國人甚至透露了什麼時候進攻。

  9.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由於美國和英國的大轟炸,以及美國驚人的軍事生產能力。

  10. 匿名使用者2024-02-02

    最重要的是分兵,不管西線如何,都會好很多。 但是沒有如果,是的,假設,事實就是事實。

  11. 匿名使用者2024-02-01

    恐怕你不知道怎麼數! 去親眼看看雙方的士兵、戰車和戰士的數量如何比較。

  12. 匿名使用者2024-01-31

    因為蘇軍是戰鬥民族,他們很強大,很有毅力,有一顆不服輸的心,所以才能打敗德國。

  13. 匿名使用者2024-01-30

    主要原因是,在這場二戰戰役中,蘇軍各方面的實力也非常強大,當時的思想已經影響了不少士兵,這種思想的影響是非常積極的。

  14. 匿名使用者2024-01-29

    我認為主要是因為蘇聯軍隊比較強大,同時德國軍方領導人也存在指揮不當的問題。

  15. 匿名使用者2024-01-28

    第。

    首先,蘇方早就獲得了德軍的戰略部署。 和豹式資料。 不得不說,社會主義的地下黨確實很強大

    第。 其次,德國坦克使用不當。 庫爾斯克這場戰鬥。 這不是火力的抵消,而是機動和制空權。 主戰坦克不應該是虎式坦克,應該是黑豹式坦克。

    第。 3.庫爾斯克戰役。 蘇聯人準備了很長時間。 防線得到鞏固。 機械化部署需要時間! 另一方面,德國匆匆參戰。 這個地方損失慘重。

    第。 四是整體部署。 攻擊庫爾斯克將是乙個大錯誤。 這種地形的防禦有利於使用喀秋莎火箭炮。

    第。 5.前線指揮官認為,在蘇軍準備不足的情況下,應該盡早發動戰役,但元首認為沒有必要。

    第。 第六,德軍兵力有限,雖然有質優勢,但無法彌補數量上的劣勢。

  16. 匿名使用者2024-01-27

    它會失敗的。

    從戰爭一開始,這個計畫就被許多軍官認為是一次冒險。

    要塞計畫要求德軍同時被北方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包圍,從蘇聯庫爾斯克凸角的兩翼包抄。 然而,戰爭因準備時間而推遲,蘇軍在老大號角一代建立了三層防線。

    戰爭爆發後,義大利的政治局勢發生了巨大變化。 盟軍在西西里島的登陸是成功的。 希特拉被迫將參與行動的北方集團軍群轉移到支援義大利。

    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被拋在後面。 最初,希特拉打算停止堡壘專案。 然而,曼施坦因還是要戰鬥,最後停在了蘇軍的第二道防線,最後由於彈藥和儲備不足而停止了進攻。

  17. 匿名使用者2024-01-26

    這是優勢對比的真實寫照。 面對在兵力和裝備數量上絕對優勢的蘇聯,德國在消耗戰中根本不是蘇聯的對手。

  18. 匿名使用者2024-01-25

    力的比較。

    德國 780,900 名士兵。

    2,928輛坦克。

    9,966門火炮。

    2,110架飛機。

    蘇聯軍隊 1,910,361 名作戰人員。

    5,128輛坦克。

    25,013支槍。

    2,792架飛機。

    我看到實力懸殊是主要原因,經過這麼長時間的戰鬥,德軍已經削弱了不少,戰線太長,無意的戰爭也是乙個原因。

  19. 匿名使用者2024-01-24

    庫爾斯克:德國戰敗的重要根源。

  20. 匿名使用者2024-01-23

    1.在曼施坦因的設想中,庫爾斯克戰役將於5月初開始,正是老習的不斷拖延,才使蘇軍為戰役做好了準備,導致了戰役的最終失敗;

    2.在戰鬥的關鍵時期(有趣的“關鍵時期”),老習調動了南方集團軍群中最精銳的黨衛軍第2裝甲軍,導致曼施坦因兵力不足,攻擊力弱;

    3.這是最離奇的觀點,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德軍在庫爾斯克戰役中的損失比蘇軍小得多,所以庫爾斯克戰役的真正贏家是德軍,而德軍“不敗不敗”的唯一原因是——“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

  21. 匿名使用者2024-01-22

    由於當時的德國虎式坦克由於裝甲較重,速度已經非常慢,因此其機動性遠不如蘇聯T-34中型坦克。 於是最後的戰鬥變成了一群狼與老虎搏鬥,蘇軍抓住了虎式坦克的這個弱點,取得了勝利。

  22. 匿名使用者2024-01-21

    雖然德國的裝備非常先進,但戰爭不僅可以靠裝備,還可以靠戰略,德軍會輸。

  23. 匿名使用者2024-01-20

    事實上,從戰術上講,德軍贏了,而蘇軍**比德軍大幾倍。 然而,德軍在戰略上失敗了,被迫從德軍擅長的殲滅戰拖到德軍負擔不起的消耗戰。

  24. 匿名使用者2024-01-19

    在庫爾斯克戰役中,德軍還是原來的德軍,只是增加了新的坦克,蘇軍已經不是戰爭初期的蘇軍了,蘇軍最高統帥部準確地判斷了德軍的作戰意圖,提前做了大量的準備,讓德軍的進攻完全失去了突然性。

  25. 匿名使用者2024-01-18

    如果不是巴頓在西西里島登陸,蘇聯人將被迫為保衛莫斯科而戰。 曼施坦因已經突破了蘇聯的所有防禦。 在最後一刻,整整3個坦克師被撤出。

    不得不說,被認為低人一等的斐迪南對蘇聯造成了百倍的傷害。

  26. 匿名使用者2024-01-17

    德軍在庫爾斯克戰役中對戰鬥的看法存在重大錯誤,同時,指揮官的主觀意識嚴重低估了敵人。

  27. 匿名使用者2024-01-16

    由於德國重型虎式坦克過於僵化,其機動性遠不如蘇聯T-34中型坦克,往往只在戰場上被擊敗。

  28. 匿名使用者2024-01-15

    雖然從表面上看,德國人似乎是更有希望的一方,但實際上德國人的潰敗是合理的,德國人是有缺陷的。

  29. 匿名使用者2024-01-14

    如果英國和美國是德國的盟友,日本和義大利是蘇聯的盟友,你認為德國會贏得庫爾斯克戰役嗎?

  30. 匿名使用者2024-01-13

    庫爾斯克的目的是削弱正面敵人,事實上,德軍的戰略目標已經實現,史達林威脅盟軍開闢第二條戰線或談判,於是美軍在西西里島登陸。

  31. 匿名使用者2024-01-12

    德國重型**行軍太慢,不如蘇聯中型坦克敏捷,因此被蘇聯抓住了它的弱點。

  32. 匿名使用者2024-01-11

    雖然當時德國有沉重的**,但實際上,戰爭並沒有那麼簡單,單靠強弱是不可能決定勝負的。

  33. 匿名使用者2024-01-10

    事實上,德國贏得了戰爭,但直到盟軍在諾曼第登陸並開闢西線時,德國才主動撤退。

  34. 匿名使用者2024-01-09

    他們已經突破了蘇軍的最後一道防線,現在還不是最關鍵的時刻,所以派出精銳部隊去營救豬隊友義大利吧!

  35. 匿名使用者2024-01-08

    由於蘇聯得到了源源不斷的美國援助,德國受到了美國無休止的轟炸。

  36. 匿名使用者2024-01-07

    蘇聯坦克T34每月數千輛,德國每年有900輛,實戰效能不如T34。

  37. 匿名使用者2024-01-06

    因為他們沒有吹得那麼厲害,所以贏不了一打二,更別說十幾三了。

  38. 匿名使用者2024-01-05

    曼施坦因由於缺乏適應能力,在知道作戰意圖已經完全暴露,或者按照原計畫踏入蘇軍的圈套時,不知道如何及時改變計畫。 曼施坦因指揮一小群部隊打仗大獲全勝,但一旦指揮大部隊打仗,他就一頭霧水了。

    虎式坦克參戰剝奪了德軍機動作戰的能力,虎式坦克只適合定點防禦,連機動防禦都難以適應,更不用說機動攻擊了。 虎式裝甲和IS2裝甲的火力和機動性相似,但IS2被蘇聯軍隊嫌棄,而虎式被德國視為神器,區別可想而知。

  39. 匿名使用者2024-01-04

    當時,德軍還沒有裝備殲滅蘇軍群。

  40. 匿名使用者2024-01-03

    如果你只看損失,德國並沒有被打敗。 從戰役的目的來看,德國被打敗了。

  41. 匿名使用者2024-01-02

    這不是失敗,而是戰略轉型。

  42. 匿名使用者2024-01-01

    蘇聯擁有強大的戰略儲備。

  43. 匿名使用者2023-12-31

    只是一只好老虎受不了一群狼。

  44. 匿名使用者2023-12-30

    在強弩的盡頭,你不能進入陸敏。

    風在下降,它不能揚起羽毛。

  45. 匿名使用者2023-12-29

    德國人沒油了,德國人沒油了。

  46. 匿名使用者2023-12-28

    老虎很難打敗狼的真相。

  47. 匿名使用者2023-12-27

    這就像你有1000輛坦克和4000人,如果你這次不死,你就輸了,下次你可以繼續用這個數量嚇唬你。 這就是英美材料厲害的地方,蘇聯只需要大力生產。

  48. 匿名使用者2023-12-26

    德國人每天都贏了,贏了每一場戰鬥,然後又輸了? ~

  49. 匿名使用者2023-12-25

    不,以當時德國的實力,在兵力和技術裝備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在情報洩露的情況下,主動攻打毛子準備已久的要塞,無疑是痴人做夢。

    當時,德軍唯一的希望就是毛子先發制人,而在**集團軍的前線,身為防衛高手的克魯格早已建立了連續的防禦陣地,如果毛子主動進攻,他肯定啃不了他們。

    而在南線,如果毛子主動進攻,曼施坦因只會發揮自己在機動戰方面的專長,再創哈爾科夫奇蹟。

    可惜輕舉進攻,又是暴風雨,但炮兵和航空兵都沒能摧毀毛子的防禦,只能過早地把坦克部隊扔出去,導致北方早早疲憊不堪,轉而防守。

    雖然南線滿是六支裝備,足以窒息,但可惜持續兵力不足,由於盟軍在義大利登陸,不得不出動盟軍前去救援。

    只能獲得戰術上的勝利。

    庫爾斯克戰役最大的損失是德軍精銳機動部隊的疲憊,縱觀未來東線的諸多重大戰役,德軍精銳作戰越來越少,導致後期戰鬥力越來越差。

  50. 匿名使用者2023-12-24

    庫爾斯克戰役是對德軍士氣和總司令的重大打擊,在此之前,國防軍從未在戰術攻擊範圍內失敗過,所有失敗都發生在距離出發點 200 公里的地方,而且大多發生在寒冷的冬天。 庫爾斯克戰役徹底終結了“蘇軍在冬天進攻,德國人在夏天進攻”的神話,導致德軍士氣崩潰; 在這場戰鬥中,德軍20多萬被殲滅,坦克和自行火炮1000餘輛被摧毀,新型“虎-1”、“豹”坦克和“費迪南德”自行火炮儘管大規模參戰,但未能挽救戰局,他們自己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沉重打擊了德軍精銳裝甲部隊的士氣。

相關回答
4個回答2024-05-26

量熱儀點火失敗的主要原因是點火管路不迴圈短路。 >>>More

17個回答2024-05-26

戰線太長了。 德軍對蘇軍戰線的進攻時間太長,兵力太少,最終導致戰線崩潰,德國戰敗。

10個回答2024-05-26

最近在張水部(朱慶宇)上試過。

13個回答2024-05-26

互相擠壓,大家互相瞧不起。 如果你不尊重別人,別人就不會尊重你。

6個回答2024-05-26

這是日本對中國的考驗,也是日本侵華的開始...... 從甲午戰爭的歷史可以看出,日本早就做好了準備...... 至於主要原因,無非是利潤二字,想想當時日本通過這場戰爭獲得了多少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