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李思光的資訊

發布 社會 2024-05-10
2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10

    李思光(1889-1971)是中國地質學家,也是地質力學的創始人。 中華一詞是湖北黃岡人。 早年加入同盟,參加辛亥革命。

    他於本世紀20年代創立了地質力學,對地質理論做出了巨大貢獻。 他用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把各種構造痕跡看作是地應力活動的結果,確立了“構造系統”的地質力學基本概念,為探索地質自然現象提供了新的方法,開闢了地殼運動規律研究的新途徑,開創了地質科學的新局面。 並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他的理論為中國的石油勘探做出了巨大貢獻。

    例如,他利用地質力學分析了中國東部地質結構的特徵,認為新中國構造體系的三個沉降帶具有廣闊的石油搜尋前景,這在理論上否定了“中國石油貧困”的理論。 大慶、勝利、大港等油田的相繼發現,印證了他的科學遠見。 在地質工作方面,他強調,在研究地質構造活動的基礎上,觀察了地應力的變化,為實現第一次預報指明了方向。

    此外,早在20年代初,李思光就走訪了中國太行山、大同盆地、廬山、黃山等山麓,先後發現了第四紀冰川遺跡,推翻了許多國際冰川權威人士關於中國沒有第四紀冰川的錯誤結論。 李思光曾在日本和英國留學,並曾前往法國、德國和瑞士。 1949年前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研究所地質研究所所長。

    1949年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古生物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地球科學系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理事長、地質部部長。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中共中央第二、三、四屆全國委員會副委員長,九屆**委員會委員。

  2. 匿名使用者2024-02-09

    李思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人物中公,原名李仲公,蒙古族湖北黃岡人,地質學家、教育家、家庭、社會活動家,中國地質力學創始人,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者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優秀科學家,為新中國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父親, 2009年被選為新中國成立以來100個動人的漢字之一。

    李思光於1910年7月畢業於日本大阪高等工業學校; 1911年任湖北軍工業部部長; 1928年1月,被任命為**研究所地質研究所所長; 1948年當選為**研究所院士; 1950年5月,他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1951年4月,他當選為世界科學家協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 1952年9月,他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長;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院士); 1958年9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理事長; 1969年4月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九屆**委員會委員; 1970年8月,任科教組組長。

    李思光創立了地質力學,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早年,他對家族化石及其地層意義進行了高超的研究,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在新的邊緣學科中確立了“地質力學”和“構造系統”的概念,並建立了地質力學學派。 本文提出了對新中國構造系統3個沉陷帶石油勘探前景廣闊認識,並提出了一種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測方法。

    他從小就讀於父親李卓侯任教的私塾。 14歲那年,李中華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申請高等小學,在填寫報到表時,他誤把名字欄當成了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字,然後把“十”改成了“李”,又加上了“光”字, 並改名為李思光,從此被稱為“李思光”。

    1904年5月,李思光自費赴日留學,進入東京弘文書院總務部; 同年12月,李思光結識了當時在東京法政大學學習的現代民主革命家宋嬌仁,並由宋嬌仁介紹給在東京桂榮大學學習過程化學的馬俊武。 這時,他接受了更多的民主革命思想,開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並毅然決然地剪掉了盤繞在頭上的長辮子,表明他是站在革命一邊的。

相關回答
7個回答2024-05-10

螃蟹的習性。

螃蟹的習性。 >>>More

10個回答2024-05-10

我知道:這是清代作家沈復的《閒暇筆記》的節選,是抒情回憶錄和敘事散文。 文章以生動的筆觸和細膩的刻畫,講述了作者童年的一些趣聞趣事,為我們呈現了一幅童真童真、童心純真的畫面,充分表達了孩子豐富的想象力和童趣。 >>>More

3個回答2024-05-10

姓名:李萌 別名:小驢-湯公尺 生日:

9月27日 祖籍: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血型:AB型 身高: >>>More

11個回答2024-05-10

何志章的字“姬真”,字“維莫”,晚年,他稱自己為“思明瘋子”和“秘書外監”。 武則天聖生元年(695年),先後擔任禮部侍者、薊縣書院學士、太子下賓、巡檢部侍者、秘書監事。 他曾向唐玄宗推薦著名詩人李白,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More

5個回答2024-05-10

1、長亭外古道邊的草寓意是,長亭外,古道邊上向親友告別,綠草看不見,彷彿連上天空,形容千里之外的人。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