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個 40 歲的人,如果他仍然想不勞而獲,他應該怎麼做?

發布 心理 2024-05-16
8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10

    現在生產力發達了,社會的財富增加了,家庭的財富也增加了。 想不勞而獲的人,想從父母那裡得到財富,既現實又可行。 然而,大多數父母將房產留給後代,在孩子結婚後,現金供應很少。

    父母的財富繼承,將來也會傳給子女。 中國人以古老的方式相信,傳給孩子的東西比他們繼承的父母更重要。 父母的日常照顧,醫院的病床護理,養老的事情很多,獨生子女忙得忙得不可開交,吃點清涼真的沒什麼,除了親情,就是分娩小費,也不一定那麼輕鬆。

    即使你小時候從父母那裡得到的東西,你把它還給你的孩子,情況並非總是如此嗎? 因此,我們說沒有絕對的不勞而獲的收益,相對的不勞而獲的收益實際上大於損失。 我勸人們摒棄這些不好的幻想和惡習,依靠現在的身體來創造現在的生活,用勤奮和智慧來創造更好的生活。

    這是正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 匿名使用者2024-02-09

    是人心理反應的一種本能,但人不能總是想著它,更不能把它當作寄託,只能隨波逐流,生活中想不勞而獲的人是惰性的,愛虛榮心,怕吃苦怕累,貪貪坐享樂, 整天只想走捷徑去獲取其他東西,因為想白白得到,或者已經把它當成了無形的寄託,所以他們表現出來的行為大多是賭博、作弊、偷竊,有時候還會出現一些搶劫等不正當甚至違法的行為,然後自然不努力, 有時候未必是給你的,比如你撿了一大筆現金或者你發現了古墓的寶藏等等,如果想據為己有,那你也是犯罪,就算不算,但這種不勞而獲,有時候很容易讓人得罪。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8

    想不勞而獲的人,不只是現在才存在,自古以來就一直存在,獲取的手段和方法都不一樣。 少數人是精英,聰明超人勤奮勤奮,遇到他們大多是自給自足生存,少數人懶得做,不勞而獲,靠人生存。 不勞而獲之所以能夠建立和存在,原因有很多,有的靠家庭背景,有靠背景,有靠計謀,有靠強行奪取,最後一種是通過降低自尊心或完全放開禁忌來維持生存。

    這種人虛榮心很強,面子感很好,人脈很熟悉,做事也有一定的能力,所以如果社會再發展,他們在生存上有差距,有的還挺有營養的,但是由於收入不穩定,他們很謹慎, 缺乏幸福感,他們的生活可以說是寄生的。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7

    太懶了,吃不了苦,也沒關係沒人帶路,不能靠自己,高不高,低不低,你總想一步到位爬上天,這是沒有自我意識的不良反應,如果自己的環境不好,那就好好想想, 計畫,從低處做起,任何成功都是經過努力慢慢醞釀,直到突然爆發。沒什麼,受苦幾年怎麼辦,不改變,永遠都是頹廢的,改變就有機會走上正軌。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工作有多辛苦,有多累有多辛苦,得到好東西有多爽快快樂,有多開心快樂,不勞而獲不就不努力不快樂。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不勞而獲的收益可能相當嚴重,要麼讓你吐回你賺來的錢,要麼缺乏努力工作的過程,不珍惜任何東西,包括你的靈魂。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沒有工作的人在社會上徘徊,穿梭於休閒娛樂場所,沒有生活質量的保障,沒有自給自足的基本幸福。 討好和依附於有權有勢的人,替他們做一些不願意站出來,在法律邊緣徘徊的違法行為,以獲得一些生存的金錢。 社會混亂、家庭不穩定、環境汙穢、人性矛盾,大多是這些人造成的,因為他們非常精明,不犯大錯,經常犯小錯,不能滿足法律和公安法規的懲罰,也可以說是屬於一種生活。

  7.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勞動來了,食物來了,嘴巴張開了,衣服來了伸手。 如果我只想收割,我就不想工作! 這種人只能等著餡餅從天上掉下來!

    如果你是殘疾人,孤獨的老人可以原諒,如果你有手腳不想工作,你可以每天懶得去做! 就是讓社會看不起它,它終究會空虛。 這是自我挖掘,這是不可救藥的!

  8.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我們可以擁有來之不易的東西,但絕不能採取違背良知和道德的違法、不勞而獲的行為,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安心享受,讓我們知道來之不易,懂得珍惜,所謂甘願從苦中來。

相關回答
7個回答2024-05-16

我想死,所以不要想那麼多。

9個回答2024-05-16

首先,最好不要在睡前4-5小時進食。

燕麥的熱量很高! 然而,它的營養成分也很高。 早餐時可以吃。 晚上算了。 >>>More

2個回答2024-05-16

世界上沒有乙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 我不認為無情這個詞可以對我的父母說。 >>>More

10個回答2024-05-16

在計算機的POST中,如果出現故障,有時會鈴聲連續響起,不同的鈴聲代表不同的錯誤資訊,根據這些資訊的含義,然後做出相應的診斷。 >>>More

25個回答2024-05-16

告訴對方,對方可能不理解或回應。 畢竟,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無論多麼親密,都有對方無法理解和感同身受的部分。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