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發現了磁鐵? 哪個國家是第乙個被發現的磁鐵?

發布 科學 2024-07-24
10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13

    其成分是鐵、鈷、鎳等原子具有特殊的內部結構,原子本身具有磁矩。 一般來說,這些礦物分子的排列是混亂的。 它們的磁區相互影響,不顯示磁性,但在外力(如磁場)的引導下,它們的分子排列方向會趨於相同,它們的磁性會清晰地顯示出來,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磁鐵。

    磁鐵分為永磁體和軟鐵,永磁體中加入強磁體。

    用電子的角動量使磁性物質自旋。

    軟磁按固定方向排列,是電流的加法(也是一種加磁力的方法),當電流被移除時,軟鐵會慢慢失去磁性。 第乙個發現和使用磁鐵的應該是中國的“指南針”。

    它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

    一。 發現。

    古希臘。 人和中國人發現自然界中有一種天然的磁化石,並稱之為“磁鐵礦”。

    磁鐵不是人發明的,有天然的磁鐵礦,最早發現和使用磁鐵的人可能是中國人。 四大發明之一的“思南”是磁鐵。

    磁鐵的成分是鐵、鈷、鎳等。 它的原子結構很奇特,原子本身具有磁矩。 一般來說,這些礦物分子以混沌的方式排列。

    磁性區域在相互作用時不顯示磁性。 然而,在外力(如磁場)的引導下,分子排列趨向於同一方向。 它是磁性的。

    它通常也被稱為磁鐵。 鐵、鈷和鎳是最常用的磁性物質。

  2. 匿名使用者2024-02-12

    早在中國的炎帝和黃帝時期就發現了磁鐵。 據《五千年上下》記載,黃帝與蚻遊作戰時,導引車就已經使用過了。 中國發現天然磁鐵由來已久,因為時間很長

  3. 匿名使用者2024-02-11

    中國。 最早發現和使用磁鐵的是中國人,即利用磁鐵製作“指南針”,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 古希臘人和中國人發現自然界中有一種天然的磁化石,稱其為“磁石”。

    石頭神奇地撿起小塊鐵塊,隨意擺動後總是指向同乙個方向。 早期的航海者使用這塊磁鐵作為他們最早的指南針來辨別海上方向。

    1405-1432 鄭和用指南針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航海的偉大開拓。

    1488-1521 哥倫布、伽馬、麥哲倫使用指南針進行了舉世聞名的航海發現。

    1600年英國人威廉。 吉伯出版了一本關於磁學的專著《磁鐵》,並發展了泰勒斯和亞里斯多德等古希臘人的理解和實驗。

  4. 匿名使用者2024-02-10

    沒有辦法再檢查它了。

    只有乙個傳說。 在東海和天堂的盡頭住著乙個不朽的人。 只要你和神仙有關係,神仙就會給你乙個願望。

    航海探險家隨後帶領船隊前往東海尋找仙人,途中會遇到五顆仙石,只要能正確解決仙石的問題,就會帶你找到這顆仙人。 如果你認為自己有很強的方向感,那就進入東海的不朽任務遊戲,尋找神靈,實現你的願望! 中國文化 08020802game 早在漢代,古人就已經發現磁鐵雖然能吸引鐵,但不能吸引銅瓦石,而且他們也知道磁鐵的排斥力,並將磁鐵排斥現象應用於休閒活動的棋牌。

    磁鐵也用於防盜和軍事事務:秦始皇的阿房宮門口有磁鐵,用來防止盜賊用鐵器進入; 金朝將領馬與羌人作戰時,在狹窄的道路上堆放磁鐵,羌人路過,鐵甲和武器被磁鐵吸走,羌人以為是神,馬龍大獲全勝。 雖然古人並不知道地球本身就是一塊大磁鐵,但自秦漢時期以來,磁學知識就被應用於辨別方向,並發展出不同的人造磁指標,尤其是宋代,當時指南針、指南針魚和指南針龜幾乎同時發展起來,不僅在風水學上,而且在航海技術上。

    秦漢時期的磁力指標被稱為“思南”,它是由天然磁鐵加工而成,由青銅磨碎的勺子和磁勺組成。 磁性勺子的形狀像勺子,地內圓在正方形外,刻有天乾、地枝和八卦的二十四個方向,中心圓是凹的,磁性勺放在中心圓上,冰雹靜,孝道停止時,勺柄總是指向南方。 雖然曾公良等人當時對地磁場甚至地磁傾角都沒有理性的概念,但在實踐中,他們充分利用了地磁場和地磁傾角來磁化鐵皮。

    在春秋時期,古人就已經發現了磁鐵吸鐵的現象,他們把磁鐵的“磁性”字寫成母親的“慈”字,並認為“慈石”像慈愛的母親和她的兒子一樣吸引鐵,所以“慈石”是磁鐵的原寫。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9

    磁性是當兩塊磁鐵或磁鐵相互吸引或排斥時,或當載流導線在其周圍產生磁場,使磁針偏轉並指向時,或當閉合電路在不均勻的磁場中移動時,閉合電路中會出現電流的現象。

    由於是鐵磁性的,磁鐵或磁鐵會產生磁場。 此外,順磁性物質傾向於向具有強磁場的區域移動,即它們被磁場吸引。 抗磁性材料傾向於向磁場較弱的區域移動,即它們被磁場排斥。 還有一些物質與磁場的關係比較複雜,比如自旋玻璃的性質、反鐵磁性等等。 外部磁場對某些物質的影響非常微弱。

    物質的磁態與溫度、壓力、外磁場等有關,物質會根據溫度或其他引數表現出不同的磁性。

    一種普遍現象。 雖然人類早就認識到了磁現象,但直到近代,人們對磁現象的認識才逐漸系統化,發明了無數的電磁儀器,如**、收音機、發電機、電動機等。 如今,磁性技術已經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和工農業技術的方方面面,我們越來越離不開磁性材料的廣泛應用。

    因為物質的磁性既看不見也摸不著,所以不可能通過它的五種感官(聽、覺、味、覺、觸覺)直接體驗到磁力的存在,但人們還是在實踐中逐漸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

    磁鐵總是有兩個磁極,乙個是 n 極,另乙個是 S 磁極。 一塊磁鐵,如果從中間鋸開,就會變成兩塊磁鐵,每塊磁鐵都有一對磁極。 無論磁鐵有多小,它都會一直有n極和s極,這意味著n極和s極總是成對出現,不可能使磁鐵只有n極或只有s極。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8

    磁體的產生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實現,其中最常用的是電磁感應和永磁化。

    1.電磁感應。

    電磁感應法是將非磁性材料(如鐵、鋼等)置於交流線圈中,通過電場和磁場的相互作用,使非磁性材料也獲得磁性。 具體過程是:當交流電通過線圈時,線圈周圍會形成交變磁場,這個磁場會作用在線圈外的非磁性材料上,從而使其成為磁鐵。

    這種方法可以產生暫時磁性或永磁性。

    2.永磁化法。

    永磁化是通過使用強磁場對材料進行磁化來產生磁鐵。 磁化有兩種常用的方法:

    1)單向磁化法:將未磁化的材料置於強磁場中,使其自然排列成微觀磁疇,然後在強磁場的作用下,用鋼刷等儀器將材料沿同一方向連續刷洗,使微觀磁疇排列在同一方向上。由此產生的磁鐵是永久磁性的。

    2)雙向磁化法:又稱復合磁化,是將未磁化的材料在強磁場中以兩個相反的方向磁化,使它們形成由彼此相反的微觀磁疇組成的結構。這種方法導致更均勻的磁場和更高的磁容量。

    綜上所述,磁體的產生可以通過電磁感應和永磁化來實現,兩者都可以在材料內部形成微觀磁疇,從而產生巨集觀磁性。

  7. 匿名使用者2024-02-07

    物質主要由分子組成,分子由原子組成,而原子又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 在原子內部,電子不斷旋轉並圍繞原子核旋轉。 電子的這兩種運動都會產生磁性。

    但在大多數物質中,電子運動的方向是變化和混亂的,磁效應相互抵消。 因此,大多數物質在正常條件下不具有磁性。

    鐵、鈷、鎳或鐵氧體等鐵磁性物質不同,其內部的電子自旋可以自發地排列在小範圍內,形成自發磁化區,稱為磁疇。 鐵磁材料磁化後,內部磁疇整齊排列,方向相同,使磁性增強,形成磁鐵。 磁鐵使磁鐵磁化,磁鐵和磁鐵具有不同的極性吸引力,鐵牢牢地“粘”在磁鐵上。

    天然磁鐵是四氧化二鐵。

    而人造磁鐵通常是鋼製的。

    鋼在被磁化後仍保持其磁性。

  8.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1、通電螺旋管的磁場和條形磁鐵的磁場是垂直的禪宗狀,這啟發了他把磁鐵的磁性看作是電流引起的;

    2.安培定理說,磁的本質應該歸因於電流的磁效應,即所有的磁現象都起源於電流或電荷的運動,任何物質的分子都有分子電流,相當於原始磁鐵。 3. 安培的假說得到了現代物理學的證實:原子和分子的磁性是由電子圍繞原子核或圍繞它們自己的軸的快速旋轉引起的。

  9.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1.通電螺旋管的磁場與條形磁鐵的磁場相同,這啟發了他將磁鐵的磁性視為電流引起的磁性;

    2.安培定理說,磁的本質應該歸因於電流的磁效應,即一切磁現象都起源於電裂紋中電荷的流動或運動,任何物質的分子都有分子電流,相當於原始磁鐵,分子電流的混亂排列使整個物體顫抖而不顯磁性, 分子電流的規則排列使物體表現出磁性;3. 安培的假說證實了現代物理學:原子和分子的磁性是由電子圍繞原子核或圍繞它們自己的平衡軸的快速旋轉產生的。

  10.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早在1820年春天,丹麥的奧斯特就偶然發現了這個原理。 1822 年,法國物理學家 Arago 和 Lussac 發現,當電流通過一根含有鐵的導線時,它可以磁化繞組中的鐵。 這實際上是電磁鐵原理的最初發現。

    橋梁裂縫。 電磁鐵是一種在通電時產生電磁的裝置。 與其功率相匹配的導電繞組纏繞在鐵芯的外側,這種用電流排出的線圈像磁鐵一樣具有磁性,也稱為電磁鐵。 我們通常將其製成條形或蹄形,以使核心更容易被磁化。

    此外,為了在電磁鐵斷電時立即對電磁鐵進行消磁,我們經常使用快速消磁的軟鐵或矽鋼材料。 這種電磁鐵在通電時具有磁性,而當電源關閉時,磁性就會消失。 電磁鐵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發電機的功率由於它的發明而大大提高。

相關回答
6個回答2024-07-24

羅伯特·胡克(Robert Hooke)是毛玻璃。 他把玻璃磨成透鏡,發現了細胞!

7個回答2024-07-24

在新教材中,我們根據考古界一致認可的研究成果,對我國已知最早的人類作了如下陳述:“元謀人生活在大約170萬年前,是中國已知最早的人類。 “然而,自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以來,關於我國是否有更早的人類活動,考古學有了更多的進展和新的發現。 >>>More

5個回答2024-07-24

安東尼·範·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1632-1723 年)是一位布商,但他對布料以外的許多事物都有濃厚的興趣。 有一天,他偶然發現了一位名叫羅伯特·胡克的英國科學家寫的一本書,其中有幾幅插圖引起了列文虎克的注意,羅伯特·胡克通過顯微鏡看到了這些插圖。 列文虎克一直對放大鏡非常感興趣。 每天,他都會用放大鏡檢查面料的質地是否牢固。 >>>More

7個回答2024-07-24

在22日於雪梨舉行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上,澳大利亞天文學家表示,整個可見宇宙中大約有700萬億顆恆星,即1022顆恆星。 >>>More

12個回答2024-07-24

歷史學家承認這是哥倫布...... 事實上,在北美大陸上已經發現了日本人和維京人登陸美洲的痕跡...... 一種僅在日本南部發現的病毒,在墨西哥生物之城的木乃伊中......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