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望河的由來:北宋在最後幾年,宋晉聯合滅遼后,晉朝入侵南方的宋朝趙苟被俘虜後逃出晉軍營,被晉軍追到這條河邊,趙苟的坐騎跳到對岸,後來這條河就叫趙王河。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這條河與北宋的一位國王有關,因為北宋姓趙,所以叫趙王河。
歷史記錄
《菏澤地區志》年刊**:"趙王、珠水、宋金河,宋代黃河多次突破清朝,向東南滑行,經過朱野、濟寧回泗,這就是趙王河的前身。 1368年(明洪武。
元年)河決雙河口,分水東流,經巨野、嘉祥南至玉台東陷入運河,成為昭望江的走向。
1430年(明宣德五年),由於棗林河(運城以西二十五里)將黃河分為黃河,黃河多次闖入金龍口。 棗林河從金龍口向東北流向長垣。
東明,至菏澤雙河口分為兩條支流,北支向東北流,經鄄城。
閆世口,紅船。
口,梁山縣。
麗家橋、黑虎廟,北至章丘鎮入運河。 至此,昭望江路面已完全定型。 "
在《菏澤市地名錄》年刊的河邊,沒有對昭望江的專題介紹; 該雜誌在菏澤市概況中寫道:"解放前,境內只有昭望河和祁裡河,因為河道常年彎曲淤塞,河床寬淺,雨季河水氾濫,經常成為災禍"云云.
在《菏澤市轄區地圖》一書中,標明昭望江以雙河和東北為背景,經孔樓、新集。
安興鎮寶竹口,東北經五道街進入運城,東至。
但考慮到其上源,它位於菏澤市南護城河附近和西北,與李莊黃河的抗旱運河相連。 運河建於上世紀70年代,直接通向護城河。 據此看來,趙望河似乎是從菏澤城西北來的。
年刊《菏澤市地名錄》年版印刷的《1959年菏澤縣地名圖》繪製了昭望江從雙河向南,東經菏澤市東、劉山人庄西、後殿、潮寨、劉城繞金堤而西。 書中1953年、1947年《菏澤縣地名圖》中昭望江的走向與1959年地圖相同。 這樣看,河樓鄉南部的金帝鎮,似乎是昭望江的源頭。
-
我們家有一條昭望河,德州靈縣昭奎塢村,有記載,怎麼沒在這裡發現。
-
老昭望河:發源於嘉祥縣馬村鎮楚營村西南,馬濟鄉東勤村出縣界,在濟寧市石中區塘口街邦裡村入珠水河。 全長44公里,流域面積平方公里,其中嘉鄉縣境內長26公里,流域面積平方公里,河底寬5 6公尺。
這是一條季節性河流。
-
趙王:中國古代國王。 春秋戰國時期,晉國趙氏逐漸壯大。
周威烈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趙烈侯,趙姬,正式封為太子,建立了趙國。 周顯王四十六年(西元前323年),趙國君主趙鎔在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正式稱王,即趙武陵王,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趙王。 秦王在位二十五年(西元前222年),趙國滅亡。
趙國共有6位趙王。
秦朝末年,叛軍將領張二、陳羽於西元前208年立趙王后人趙燮為趙王,張二後來為趙王。 幾經波折,漢高祖九年(198年前),劉邦熙和他的兒子劉如意為趙王,此後共有11位趙王。 東漢王朝重建,有7位趙王。
“趙”逐漸成為山西、冀那一代的傳統地名,後來很多朝代都冊封趙王,也有自力更生的趙王。 因為趙國原本是晉國的土地,所以用“晉”作為山西一代的傳統地名使用比較廣泛,而封王時一般都是封地命名的,所以後來加冕為趙王的人較少。
在中國歷史上,2013年已知的趙王共有92位,包括趙人8人、吳家1家、張家2家、劉家18家、魯家1家、曹家1家、司馬家1家、石家3家、段家1家、仙羽家1家、慕容家1家、拓跋(元)家2家、宇文家1家、 楊家2家,李家7家,王家4家,羅家1家,高家1家,耶律家4家,蕭家3家,皖家4家,元王古部人12家,朱家13家。
-
趙武玲、王趙勇、趙慧文、王兆赫、趙曉成、王趙丹、趙哀悼、王翔、趙燕、趙有妙、王趙倩、代理王趙佳。
-
趙王:趙慧文 王趙和.
黃河發源於青海高原八彥臘山北麓的古代宗烈盆地,向東蜿蜒,穿過黃土高原和黃淮海平原,流入渤海。 幹流總長5464公里(超過10000英里),水面差4480公尺。 流域總面積10000平方公里(含流入面積10000平方公里)。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