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解了《金剛經》的標題,《金剛經》的標題也講解了

發布 文化 2024-07-27
5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13

    《金剛經》是《金剛經》的縮寫。

    1.金剛:指的不是世間普通的金剛石,而是指菩薩用來裝飾帽子的金剛寶,可以毀掉一切,不被一切破壞。

    2.般若:音譯,與通常的智慧不同,特指導致解脫的認知實踐的潛力。

    3.波羅賣巖蜜:梵文音譯,也譯為“波羅蜜多”,意為“到彼岸”,簡譯為“度”,通過“渡”,比喻以般若為船,將人從這煩惱彼岸渡到解脫彼岸,在梵文中包含兩層意思:1.完成某件事,指結果; 2.做某事從開始到目標的過程和方法。

    四、經:梵文發音為“Shutara”,譯為“經”,原意是行,比喻曆與棗採集者將來的話寫成書,就像珠子用一根線連線,始終如一,流傳至今。

    總而言之,《金剛般若菠蘿蜜經》的意思是“以金剛般若解脫眾生的方法之書”。

  2. 匿名使用者2024-02-12

    《金剛經》解決了這個問題:世界不是世界,而是名字的世界——世界(本質——本質——表象——真理)不是我們在眼前看到的有形有色的世界,有形有色的世界,有各種顏色的世界,(而是無形無形的真理——實相——“空”, 這是我們在眼睛裡看到的具有形式和顏色的世界的本質,具有各種顏色的世界的本質 - 本質 - 外觀 - 真理)是名稱的世界。其他等等。

    《金剛經》的“空”釋說:釋迦牟尼佛為了救解一切眾生,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喂虎,割肉救鴿子,把眼還眼,把手交給,......而無我慈悲——為了拯救眾生的痛苦而完全犧牲自己的一切——為了拯救眾生的痛苦而完全忘記了自己的一切——作為“無私”的結果——因為沒有自我,與我相對而存在的人類外表不存在,乙個地方沒有白色, 而與白色相對而存在的黑色並不存在——自我和人的一面不存在,與自我和人形相聯絡和對應的有情眾生也不存在——自我和人的一面不存在——自我和人的面不存在——自我和人的外表。眾生的表象是不存在的,而與自我、人的表象、眾生的長壽有關並與之相對應的不朽——不朽的表象——長生不老的表象慈悲是這裡的第乙個層次,只有慈悲才願意付出和犧牲所有的.......願意從他人、眾生的痛苦中奉獻和犧牲自己

    只有這樣長期發展和積累,從量變到質變,我們才能慈悲到無我、無我,更進一步,我們才能沒有容貌——沒有眾生——沒有長壽——沒有一切方面——遠離一切方面——“空”——成佛,......無私、無人、眾生、無生- 遠離所有階段 – 沒有階段的“空” – 成佛是第二層,不要本末倒置。

  3. 匿名使用者2024-02-11

    去看看南懷金的《金剛經說》作為介紹。

  4. 匿名使用者2024-02-10

    前者說盟約境界清澈,無居所,後者說盟約心清淨,無居所。 前後兩周從狀態和心性上來解釋,《金剛經》的主旋律是非住的,表明前後兩周不是截然相反的。

    《金剛經》在印度有開悟學者(Asanga、Sela)的注釋。 傳入中國,有《三論》的注釋,即《天台》、《仙壽》和《魏志》;然而,中國佛教深受大乘佛教真正唯心主義的影響,每個教派表面上都闡述了《金剛經》,但實際上闡述了永恆的佛性和如來藏。

    在三教交匯的大環境下,明清以來,三教九流都對《金剛經》進行了評價,這是濃真論與儒道思想的混合體。 受密教的影響,《金剛經》附有咒語,形成誦經儀式。 此外,民間還有各種離奇的通靈記錄。

    般若經典《金剛經》已經規範化、儒家化、迷信化,在中國特別流行。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9

    《金剛經》的思想重點。

    1.關注“無相”:例如,“所有相都是假的,如果你看到所有不相同的相,你會看到它們本來的樣子”。 “沒有自我,人與人如人,眾生如人,同住者; 沒有階段,也沒有非法階段”。

    如果你與一切表象分離,你就會被稱為佛。 “凡事相應,是知、是看、是信,不生法。” “不要採取外表,例如不動”。

    “不顯現”與原般若的“不受三摩地”相同,“作三摩地而不能相處”稱為“脫離相”。 《金剛經》說的是“無相”而不是“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老風格。

    2.注重“無我”的菩薩行為:例如,“如果菩薩有自、人、眾生、長壽的外表,他就不是菩薩。 “沒有佛法叫菩薩,這就是為什麼佛陀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長壽。”

    如果菩薩是證得無我法的人,那麼他就真的是菩薩了。 “若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忍,本菩薩必得前菩薩所得功德。”

    那些習慣於大乘自法空性的人,可能不理解菩薩對“無我”的強調。 而般若的古老傳說,就是要證悟“無我”的實相。 “原始般若”闡明了菩薩(我)和般若(法)不能達到(空性),原理是一樣的。

    然而,《金剛經》不僅說沒有自我,而且沒有形式,沒有規律。

    3.注重“利他主義”的菩薩行為:在般若的原意中,菩薩行為比自我更重要。 《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薩“報波羅蜜多”“報五神通”“證眾生”“莊嚴之地”。

    《金剛經》著重於菩薩的“受”、“救眾生”、“莊嚴之地”,這與《中品般若》中對利他主義的強調是一致的。

    第四,注重佛陀的理解:例如,“如果你看到一切不是表象的表象,那麼你就看到了佛”,“如果你與所有表象分離,你就會被稱為佛”,佛陀與所有表象分離。 “如果你來了,你不應該看到你的一切”,“你不應該用三十二個方面來看待你”,“如果你用顏色看到我,用你的聲音問我,你就走在一條邪惡的道路上,你看不到你的本來面目”佛陀不能用顏色和聲音來看待你。

    來了,無處可去,也無處可去“佛陀不能從威嚴中看出來。 例如,如果你說佛法,其實“沒有明確的法則可說”,“如果無話可說”,“如果乙個人說了什麼,那就是誹謗佛陀”。 佛陀救了一切眾生,但事實上,“沒有眾生來救他們”。

    如果乙個人能夠知道所有眾生的心,事實上,“所有的心都是非心,它們被稱為心。

    5.佛法並重:早期佛教把舍利佛塔看作佛,從低階到高階,般若寧願拿《般若經》,也不願拿舍利佛塔(重法)。 而《金剛經》是強調佛法佛(寶塔)(與《法華經》相同),如:

    如果是經,甚至是四頌等,你應該知道,在這裡,所有世俗的天生和阿修羅都應該供養,如寶塔和寺廟“;

    如果有這樣的......到處當你知道這個地方是一座塔時,你應該恭敬地圍住它,並用各種香火散布它。 這與法摩笈多佛教非常接近。

相關回答
6個回答2024-07-27

堅持每天念誦,堅持久了,自然會開悟。

24個回答2024-07-27

從字面上看,《金剛經》是釋迦牟尼佛與須菩提之間的精彩對話,主要討論如何發展“阿摩陀羅三菩提”,即如何修行成佛。 >>>More

4個回答2024-07-27

念誦《金剛經》的功德,大於布施三千千個世界。 這在《金剛經》中都有明確說明。 讀《金剛經》,就能明白什麼是真正的佛法,就是佛法的實相。 >>>More

5個回答2024-07-27

慧能大師是偶然緣故,慧能原本是個文盲的樵夫。 在回家送柴火的路上,聽到有人念誦《金剛經》中的“應無住生心”,不經意間觸碰到了機會,從此慧能與佛祖結下了不解之緣。 >>>More

8個回答2024-07-27

《金剛經》三句話的意思:佛陀說,世界既不是世界,所以叫世界。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