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面收集應用區礦產勘探資料,是研究成礦地質條件、控礦因素和成礦規律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也是研究典型礦床特徵、合理劃分成礦系列(體系)和成礦型別、科學評價的主要地質依據。 礦產勘查和地質研究相關基礎資料能否得到綜合收集和應用,將直接影響區域礦產評價結果的可靠性。
本次收集應用全區礦床、礦點、礦化點120餘份勘探資料。 按照礦床評價和礦地資料庫建設的技術要求,逐一收集填寫礦產地質卡。 內容主要是成礦地質環境、礦床地質特徵、勘探研究程度、主要探礦跡象和存在的問題。
例如,礦床的地質包括含礦層、岩漿巖、礦控(容量)構造、礦體特徵(形態、產地、品位等)、圍岩蝕變特徵、礦石礦物組成、礦石構造、成礦年齡等。 典型礦區的資料採集卡也應附在礦區的地質草圖和典型剖面圖上。
需要指出的是,區內部分礦田進行了多次勘探工作,應充分利用最新的勘探成果。 對於一些已經完成很長時間的調查材料,應逐一識別,並糾正不適當的點。 例如,隨著地質研究程度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地層劃分和年齡歸屬、岩漿巖的形成年齡、礦床型別的合理劃分、斷層構造及其性質的分布等也應相應地進行修訂和補充,並賦予新的內容。
總之,要把區域內所有基本資訊統一到同樣新的認識水平,使評價工作更加紮實可靠。
-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資源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對地質工作的依賴和需求也越來越高。 同時,隨著地質工作的深入,礦產資源和地質環境勘查評價的難度越來越大,地質市場的投資風險也越來越大
1)管理決策:通過對物理地質資料的統計分析和彙編,為各級地質礦產資源或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制定相關方針、政策、規章、規劃、標準,為地質工作的組織管理提供資訊支援和參考。
2)地質勘查、地質研究、礦產開發:為地質勘查、地質研究、礦產開發的部署和實施提供直接依據,避免工作重複,降低投資風險,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促進地質市場和地質工作的發展。
3)專業教育與科普:實物地質資料館擁有大量來自國內外的各類實物及相關資料,不僅有眾多觀賞性珍品,而且有反映區域地質條件和重大地質工作成果的代表性實物地質資料,因此具有很強的資料性和檔案性。
基於這些特點,物理地質資料是重要的教學資源,物理地質資料是地質院校良好的校外課堂和實踐基地,在這裡可以進行輔助教學和實踐教育,不僅能取得好成績,而且能節省投入,從而做到事半功倍。
此外,借助實物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館,可以向青年和公眾宣傳和普及地球科學知識,展示我國地質礦產條件和地質工程封閉稿件的重大成果和最新進展,激發青少年對地球科學的興趣,提高社會對資源環境的認識。 為人類認識地球、合理利用和保護地球創造廣闊的社會基礎。
-
電子閱讀系統正式上線。 揚塵攻擊實現了地質資料查詢、借用、處理、使用者資訊管理、業務量統計等功能的一體化,顯著提公升了地質資料服務的資訊化水平。 明代以前,有10,000個數位化的地質資料,1:
電子閱讀系統提供20萬張數字地質圖,線上資料量達到9TB。
館藏中資料的利用率穩步提高。 國家地質檔案館全年共接待117萬次借閱,提供37,325份副本和158283 10,000份資料。 部級、省級地質資料採集機構累計借用服務4萬人次。
緊急服務和雙重保險服務獲得榮譽。 面對華北、江淮流域、長江中下游地區嚴重乾旱,國家地質檔案館及時開展抗旱應急服務,建立抗旱救災應急服務綠色通道。 針對鐵路、電力、公路等重點工程建設對地質資料的迫切需求,積極開展“保發展、保紅線”服務,榮獲“先鋒模範、服務模範”榮譽稱號。
-
國家地質檔案館通過各種服務方式接待了10000名訪客,處理複製了10000張地質圖(按相當於20萬張標準圖計算),資料量達到495GB。
國家中型區域地質調查及相關成果公共資料產品已經形成。 完成全國120萬張地質圖及其勘測報告、120萬張水文地質圖及其勘察報告、1:25萬張地質圖及其勘察報告、125萬張建築和構造圖、150萬張地質圖的編制工作。
全球礦產資源資訊系統建設進一步完善。 全球礦產資源資訊覆蓋117個國家,處理和複製海外地質圖335張,為107個單位提供服務,提供172GB的資料服務。
1、耕地保護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明確提出了耕地保護的目標,即實現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 所謂耕地總量動平衡,是指在耕地產品數量和質量不斷增長的情況下,為人口和國民經濟發展而形成的耕地數量和質量供需的動態平衡。 要實現這一目標,要加強對耕地數量和質量的保護,注重耕地環境質量的改善。 >>>More
網際網絡上關於地質學的資訊大多以大學地質學教材、中國大百科全書等權威書籍為依據。 這些書中的資訊來自世界各地地質科學家200年的野外調查和鑽探(包括海底鑽探),以及在國家岩石重點實驗室深部地殼中模擬的成岩和礦化實驗。 然後,通過分析和統計,發現了地殼運動規律(即海洋和陸地變化)並成為理論。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