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哪些行星有液態水,哪些行星有水

發布 科學 2024-08-10
8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15

    很常見。 從宇宙的角度來看,氫佔宇宙的70%以上,而氧氣也是恆星聚變非常常見的產物,所以很容易理解宇宙中有很多水(冰)。

    然後看看太陽系內部。

    咱們先說外行星,別說木、地、天、海四大行星了,找它們的一顆衛星,比如木衛二,上面的水冰比整個地球還多。 這些固態衛星作為乙個整體,很大一部分是冰。

    這張圖很直觀:

    歐羅巴和地球的水。

    四顆大行星,更不用說了。

    問題主要出在內行星上。

    雖然地球以外的內行星比外行星乾燥得多,但金星和火星也含有大量的水(冰)。

    我們先說說水星,因為它離太陽太近,太陽輻射太強,溫度高,而且水星本身沒有大氣層,水分子很容易被紫外線等太陽輻射破壞,氫氣逃逸。 天文學家現在推測水星可能有水的唯一地方是某些太陽永遠不會在水星的極地地區發光的地方。 可能有彗星,流星體會帶來一些冰。

    然後是金星,它面臨著與水星相似的情況:太陽輻射強,溫度高,水分子很容易被破壞和逃逸,所以金星也是乙個相對乾燥的行星。 如果把金星裡所有的水蒸氣都凝結成液體,鋪在金星表面,那也就只有幾厘公尺了。

    但它比水星好得多。

    最後,還有火星。 讓我們從結論開始:如果火星上的水冰在其表面水平鋪展,它可以達到5公尺左右的厚度,這並不少。 火星上的大部分水冰都隱藏在兩極的極冠中,地表以下深處還有一些冰。

    當太陽系剛形成時,內太陽系和外太陽系的水量應該差不多。 隨著原始太陽的形成,它開始發光和加熱,內太陽系中的水開始被破壞,氫質量很小,如果行星的質量不夠大,很容易逃逸,使氫元素逐漸被趕出內太陽系。 在內太陽系和外太陽系的中間有一條“雪線”,可能在火星和木星之間。

    現在水、金、火星缺水,其實氫氣缺,氧氣無處不在。 在火星形成以來的億萬年裡,火星上有很多水,而且因為火星上的溫度比現在高,形成了乙個巨大的海洋,至今仍有水流的痕跡。 水就是這樣流失的。

    還有另乙個因素,那就是溫度。 金星和火星是內太陽系的兩個極端。 行星系統中有乙個“宜居帶”的概念,它基本上是液態水能量存在的區域。

    雖然金星和火星上還有一些水,但由於溫度的原因,我們看不到液態水在它們上面流動。 金星完全是蒸氣,而火星是乾燥和寒冷的,要麼是蒸氣,要麼是水冰。

    至於地球,它恰好在宜居帶; 第二,質量足夠大,有自己的磁場,水分子得到更好的保護,即使氫氣被破壞,也不容易逃逸; 隨著彗星的加入,儲存了如此多的液態水——地球上所有的水平鋪路都可以達到幾公里的厚度!

  2. 匿名使用者2024-02-14

    其實這兩個方面都有,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是合適的,這樣地球的溫度就不會太高也不會太冷,水不會蒸發成氣態,凝結成固態,但還有乙個原因,就是地球有大氣層的隔熱性,使大部分水都是液態的, 月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與地球基本相同,但是由於月球沒有大氣層,晝夜溫差太大,如果有水,水肯定會在白天蒸發成氣態,晚上會凝結成固態。月球之所以沒有大氣層,是因為月球的質量太小,無法保留空氣,所以不僅是水,地球本身的條件和宇宙的條件都是生命極其重要的條件

  3. 匿名使用者2024-02-13

    水行星有木衛三。

    2.木衛三。 3.木衛三。

    4.穀神星,冥王星,土衛二。

    特別是,木衛二和土衛二所含的水量是地球滲出的水量的數倍以上。 木衛二的直徑只有地球的四分之一,但它的冰層厚約100公里,所有的水都聚集成乙個球體,直徑將達到877公里; 卡西尼號探測器已經證實土衛二有水,但在地表冰蓋之下是液態水的海洋,估計含有比地球多2-3倍的水。

    地球的起源。

    行星是通過引力形成的。 由各種物質組成的巨型球體稱為行星。

    行星有一定的形狀,有自己的軌道。 在質量集中區域內。 在這個區域,同寬樣本的質量分布略有不平衡,也有一些地方質量密度稍大,有些地方質量密度稍小。

    同樣,越靠近中心,密度越高,離外圍越遠,密度越低。

    物質將集中在乙個質量更大的地方。 由於專注,物質高度集中,最終會成為一顆閃亮的星星。 有些恆星會形成較小的行星,因為它們太小而無法自行發光,而且它們是行星。

  4. 匿名使用者2024-02-12

    宇宙中有水的行星:土衛二。

    第六,木衛三。 2.木衛三。

    4.地球、水星等

    1.泰坦。

    土衛六,也被稱為土衛六,是一顆圍繞土星執行的衛星,土星是土星最大的衛星,也是太陽系中第二大的衛星。 它是由荷蘭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數學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於 1655 年 3 月 25 日發現的,這是繼木星的伽利略衛星之後在太陽系中發現的第一顆衛星。

    因為它是太陽系中唯一擁有或遲到厚大氣層的衛星,因此高度懷疑存在生命,科學家推測大氣中的甲烷可能是生命的基礎。

    2.歐羅巴。

    木衛二是伽利略於1610年發現的,是木星已知的第六顆衛星,是木星的第四大衛星,也是伽利略發現的衛星中離木星第二近的衛星。

    3.木衛四。

    木衛四,又稱卡利斯托(英語發音:k l sto,希臘語:是一顆圍繞木星執行的衛星,由伽利略·伽利萊於1610年首次發現。

    木衛二是太陽湖星系中的第三大衛星,也是木星的第二大衛星,僅次於木衛三。

    4.地球。 地球是太陽系中八大行星之一,從近到遠依次為第三大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距離太陽一億公里。 地球自西向東旋轉,同時繞太陽旋轉。

    它有 4046 億年的歷史,它有一顆天然衛星——月球,兩者構成了乙個天體系統,即地月系統。 它起源於46億年前的原始太陽星雲。

    5.水星。 水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最內層和最小的一顆,也是離太陽最近的行星。 中國被稱為辰星,是八大行星中軌道心率最高的。

    它每地球日繞太陽公轉一次,每轉一圈也自轉三次。

  5. 匿名使用者2024-02-11

    太陽系中的其他行星也可能有液態水,但尚未得到證實。

    例如,土衛六很可能有液態水。

    土衛六(又稱土衛六)是一顆圍繞土星執行的衛星,土星是土星中最大的衛星,也是太陽系中第二大的衛星。 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好幾個探測器測試了這顆巨大的衛星。

    通過探索,科學家發現土衛六擁有濃密的大氣層和眾多由液態甲烷和乙烷組成的湖泊。

    來自卡西尼號探測器的最新資料表明,土星最大的衛星土衛六的凍土下方可能有一層液態水。

    根據卡西尼號的觀測,科學家推測土衛六的地下海應該在地表以下約100公里處。

    此外,科學家認為,火星下可能還有豐富的液態水。

  6. 匿名使用者2024-02-10

    太陽系中還有其他天體有液態水。

    科學調查表明,在太陽系中,木星周圍的衛星已經發現了數百公里厚的冰凍水,因此有人推測冰凍的水下可能存在液態水,這意味著可能存在生命。

    土衛六上的大氣主要由氮氣組成,但在長期低壓和低溫的背景下,表面會形成液態甲烷流體。 火星上的探測器不斷向地球傳送資訊,雖然沒有發現生命,但冰層下有液態水,說不定秦星有朝一日移民火星的夢想真的能實現!

  7. 匿名使用者2024-02-09

    因為離太陽的距離很合適,不會太熱也不會太冷,而且大氣穩定,晝夜溫差和四季溫差小。 不像太陽系的其他行星,不像水星那麼熱,三四。 水會很快蒸發。

    它沒有海王星那麼冷兇猛,只有零下四五度,水都凝結成冰,深埋在地下,無法被日穗志賀發現和利用。

  8. 匿名使用者2024-02-08

    如下:

    1.土衛六上空的液態甲烷海洋。

    土衛六是太陽系中的第二大衛星,這顆衛星上存在大量的液態甲烷。 在一些理論上,這種有機物足以維持一些生命,土衛六上的液態甲烷海洋的體積甚至與地球海洋的體積相當。

    2.土衛二下方的熱液海洋。

    土衛二上有乙個海洋,海洋的溫度非常高。 由於土衛二上有乙個或多個定點熱源,所以在這個只有500公里的冰體中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物質:二氧化矽。

    3.冥王星和它的衛星卡戎。

    冥王星是一顆離太陽很遠的行星,由於它的特殊軌道導致它脫離太陽系,冥王星的表面非常冷。 冥王星及其衛星上有裂縫,這些裂縫表明曾經有水源或地下有水流。

    水是如何從宇宙中來的?

    要想得到水,首先需要氫氣和氧氣,其中氫氣可以說是宇宙中“無處不在”的,因為氫原子其實是由乙個質子和乙個電子組成的,而且結構非常簡單,所以在宇宙誕生後不久,氫氣就大量存在了。

    氧氣的出現需要通過恆星內部的核聚變進行“處理”。 恆星死亡後,這些氧元素被釋放到太空中,接下來就是宇宙中的氫和氧元素發生化學反應,形成水分子(H2O)。

相關回答
3個回答2024-08-10

與外面發現的巨型行星相比,這顆行星是由岩石和冰組成的,而不是氣體。 它的大小是地球的五倍,可能具有相似的大氣層。 >>>More

14個回答2024-08-10

UY是當今已知宇宙中最大的恆星。 它的大小是太陽的50億倍,質量只有太陽的32倍。 已知質量最大的恆星是R136A1,它的質量大約是太陽的265倍。

4個回答2024-08-10

畢竟,這是乙個遊戲,它有很棒的一面。

3個回答2024-08-10

肉眼能看到的星星確實太多了。

但問題是要確保: >>>More

14個回答2024-08-10

a.天體; b.繞恆星執行;

c.它自身的引力足以克服其剛性物理強度,使天體呈球形;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