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承認動物是有意識的,這是否違背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原則?

發布 歷史 2024-02-24
9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第一:我們經常將動物和人類分為兩個不同的物種。 (這是前提,也就是說在哲學中人不是動物,它們是分開討論的)

    你說的這些觀點只在馬克思的哲學中提到過,他並不代表所有的哲學思想。 在《馬格里》中,他說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只是人類大腦獨有的一種功能。

    請注意,他談論的是人腦,不包括動物的大腦)第三,馬克思說過,意識只有人才能擁有,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稱為意識。如:

    狼人在森林裡長大,沒有進入社會,所以他沒有社會意識,儘管他有人類的大腦。 馬克思稱動植物的感受不是意識,而是壓力。 它與人類不同。

    因此,馬克思並不承認動物是有意識的,他只是說動物是有壓力的,並認為只有經歷過它的人才能在大腦中產生意識。

  2.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違背。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意識是人腦中客觀存在的反映。

    所以動物是無意識的。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在這裡,我們必須區分意識和思維之間的區別。 思維是一系列自主邏輯關係中意識的總和。 思維決定了人與機械人的區別,也決定了人類與動物本能意識的區別。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辯證唯物主義是一種哲學思想,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根源,一切現象和規律都可以用物質的運動和變化來解釋。 人與動物的關係,作為生物界的兩個重要成員,也可以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來理解。

    物質基礎決定了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根源,物質的本質是永恆的運動和變化。 人類和動物都是物質的產物,但它們之間存在本質區別。 這種區別的根源在於人類具有高度發達的大腦和語言能力,這使他們能夠從事心理活動、交流和文化傳承。

    這些特殊能力使人類能夠參與社會生活,創造豐富的文明和文化。 因此,人與動物雖然都是物質的,但人的物質方式具有高度的特殊性。

    人類的社會性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之一。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是社會動物,人的存在和發展是在社會關係中實現的。 這種社會性質賦予了人類互動與合作以深刻的內涵。 另一方面,動物是基於群體的形式,群體之間沒有明確的社會關係。

    因此,人類的社會性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之一,是人類的獨特特徵。

    人的主觀能動性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類具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這使得人類的物質方法和物質意識以高度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相伴而生。 人類是理性的,能夠發現和創造可用於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知識。 另一方面,動物的特徵是本能和本能行為,它們的行為是由蘆葦的物理特徵和環境因素決定的。

    因此,人的主觀能動性是人與動物的第二個本質區別,而這種能動性與人類獨特的高層次社會模式密切相關。

    應尊重人類和動物之間的共性和差異性。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與動物之間有共性,也有不同之處。 這些共同點和差異應該得到尊重和理解。 我們既不能簡單地將人類視為一種動物,也不能簡單地切斷人與動物之間的聯絡和互動。

    只有深刻理解人類和動物的本質屬性,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類的發展趨勢。

    結論 在辯證唯物主義的指導下,要正確認識人與動物的關係。 人類和動物有著根本的不同,但它們也具有共存和共生的聯絡。 只有以正確的態度看待人與動物的共異,才能更好地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2

    下層階級也許能夠傳達他們的意識,但上層階級的老馬卻不屑一顧。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1

    辯證唯物主義之所以認為認知是對客觀世界的積極反映,是因為:

    首先,辯證唯物主義堅持從物到感覺、從思想到思想的唯物主義路線,這與堅持從思想、感情到物的唯心主義路線不同,堅持唯我論的反思原則,認為知識是客觀世界的反映。

    第二,辯證唯物主義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即形上學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把人的認知看作是對外在物件的直觀、被動和被動的反映和接受,類似於照鏡子的活動,脫離實踐去考察認知問題,不理解實踐在認知中的決定性作用, 將實踐的觀點引入認識論,科學地規定認知的主體和客體是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的,主體和客體的關係首先是轉化和轉化的關係。在此基礎上,它們之間的關係在反射和被反射之間建立。認知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對主體進行主觀化和客體化的雙向互動過程,是認知主體主動創造的過程。

    第三,辯證唯物主義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即形上學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把人的認知看作是對外在物件的直觀、被動的反映和接受,類似於照鏡子的活動,不了解認知的辯證本質,背離辯證法去考察認知的問題, 不把認知看作是乙個不斷發展的過程,認為認知是一次性完成的。辯證唯物主義將辯證法應用於反思理論和認知發展過程的研究,科學地揭示了認知過程中多方面的辯證關係,如主觀與客觀、認知與實踐、感性與理性、相對真理與絕對真理等的辯證關係,從而全面揭示了認知過程的辯證性質。 並把認知看作是乙個充滿矛盾的動態認知過程,從無知到知識,從淺到深。

    第四,以實踐觀和辯證法觀點為特徵的辯證唯物主義反思理論,不僅駁斥了唯心主義的先驗理論和不可知論的懷疑論,而且克服了舊的唯物主義直覺反思理論的缺陷,建立了基於科學實踐觀的動態革命性反思理論,實現了人類認知史上的變革。

    第五,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認知是主體對客體的主動反映。 這種主動反思有兩個特點:一方面,反思具有複製的性質,即人的認知作為客觀事物的反映,必須以客觀事物為原型,總是試圖在思維中再現客觀事物的狀態、屬性、關係、本質和規律。

    反射的傳真性質決定了反射的客觀性。 另一方面,反思是創造性的。 反射的摹本絕不是對物體的視覺描繪或原件的鏡面反射。

    如果把人們對客體的反映過程看作是資訊活動的過程,那麼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有對認知客體資訊的接受,還有對認知客體資訊的分析、選擇、應用、重組、整合、建構和虛擬化。

  7. 匿名使用者2024-01-31

    辯證唯物主義的乙個重要部分是人類認知、認知能力、認知形式、認知過程和認知真理的科學理論。 它首先是不可知論的。 相信客觀物質世界是可知的。

    人們不僅能夠理解物質世界的現象,而且能夠通過它們理解它們的本質。 人類的認知是無限的,世界上只有尚不為人知的事物,也無不可知的事物,從而與不可知論劃清界限。 它的基本前提是反射率。

    人們認為,物質世界不是按照人的主觀意志獨立存在的,人的意識是物質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人腦的功能,是物質世界的反映。 堅持唯物主義的認識路線,從物件到感覺、思想、思想、從事物,劃出從唯心主義到理解的清晰路線。 這是實用主義。

    在人類認知史上,第一次將實踐的科學概念引入認識論,認為實踐是認知的基礎,是認知的第一,是認知發展的動力,是認知的目的,是檢驗認知真實性的唯一標準。 它將辯證法應用於認識論,強調人類認知是乙個深化和動態辯證發展的過程。 認識的辯證法表現在認識與實踐的關係上,認識來自實踐,實踐又指導實踐,服務於實踐。

    它表現在理解的過程中,人們對世界的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乙個反覆無限深化的過程。

  8. 匿名使用者2024-01-30

    這是真的,但第一件事的哲學部分是合格的,說意識是在人腦中產生的,這不一定是好的。 根據這個定義,動物只有動物的大腦,而沒有動物的大腦,所以當然沒有意識。

    為什麼我不認為這個定義是好的? 因為乙個好的定義應該為理解世界提供一些便利,而不是死板地提取屬性並聚合它們,或者無限期地修補它們。

    簡單地說,如果某樣東西看起來像乙隻鳥,行為像乙隻鳥,感覺像乙隻鳥,吃得像乙隻鳥,那麼它就是乙隻鳥。 那麼“這是乙隻鳥”是乙個很好的定義,除非你有其他強有力的證據來反駁這個定義,足以抵消這些明顯的主觀直覺。

  9. 匿名使用者2024-01-29

    答案:C解析:認知不能完全等同於意識,認知可以是對事物現象的反映,也可以是對事物本質的反映,所以A和B是不正確的。

    認知是與實踐相對應的哲學概念,物質與意識相對應,所以d也是不正確的,所以選擇了C

相關回答
25個回答2024-02-24

你好姐姐! 不要難過。 我認為你應該冷靜下來,問問自己你真正愛誰。 >>>More

13個回答2024-02-24

在某個國家發生了一件真實的事情:有人為了裝飾房子而拆牆。 日式房屋的牆壁通常在牆壁襯有木板後,兩側都覆蓋著泥土,但裡面是空的。 >>>More

13個回答2024-02-24

世界上一些最愚蠢的動物可以在沒有敵人的情況下擊暈自己。

13個回答2024-02-24

是的,林志英前幾天召開新聞發布會承認了這一點,他在發布會上說:“今天可以說是双喜,今天是曉智的35歲生日,也是小曉智的滿月.......”” >>>More

31個回答2024-02-24

技巧]首先,他不安排自己的時間。有人需要被監督,這就是依賴性的問題。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