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震中不會偏移。
但是,如果它再次發生**,震中有可能發生變化。
震中意味著它是破裂的起點。
汶川**是印度板塊俯衝到亞洲板塊導致青藏高原快速隆起所致,震中縱深10公里至20公里,持續時間長,因此破壞巨大。
但隨著板塊碰撞,每次的應力點可能不同,所以在汶川**之後的餘震中,震中發生的變化。
這是乙個淺源(靠近地表)的結構。
結構:結構發生的原因在於地下岩層受到地應力的作用,當地應力過大時,岩層無法承受,就會突然發生,迅速破裂或錯位,當岩層破裂或錯位時,會激發出一種向周圍區域擴散的地波, 當波浪到達表面時,會引起地面震動。世界上90%的災害和世界上所有重大災害中,有85%是構造性的。
-
**發生在地下的地方稱為“震中”,與震中正對面的地面稱為“震中”。 震中附近振動最大、通常最具破壞性的區域也稱為“極端地震帶”。 從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離稱為“震中深度”。
通常,根據震源的深度分為淺源(震源深度小於70 km)、中源(震中深度70-300 km)和深源(震源深度大於300 km)。 世界上超過95個**是淺源**,震中的深度集中在5-20公里左右。
震中是**的發源地,發源地不會移動。
-
它不會被抵消,所以不用擔心。
-
震中,也稱為震中位置,是震中在地球表面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 事實上,震中不是乙個點,而是乙個區域。
震中也有一定的範圍,稱為震中區,震中區是破壞力最強的區域。 從震中到任何**站(站)的地面距離稱為震中距離。 通常有兩種方法可以確定震中的位置:
第一種是震後調查,確定破壞最大的震中,稱為巨集觀震中; 另一種是地震岩石沛源根據**儀器在地面上的投影,稱為微觀震中。 由於震中區物理狀態和**區地質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地面上破壞力最大的位置不一定位於震中正上方,因此巨集觀震中不一定與微觀震中重合。
震中位於地面上的垂直投影中。 **觀測點到震中的距離稱為震中距離,距震中距離小於100公里的稱為區域性地震; 在 100 1000 公里處稱為近地震; 超過 1,000 公里被稱為遠端衝擊。 隨著與震中距離的增加,**的影響減小。
它應該不能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