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單來說,就是綏靖縱容政策,自我保護是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的。
具體說來:
綏靖政策也稱為綏靖政策。 這是不抗侵略、縱容縱容、退縮讓步、與侵略者勾結妥協、犧牲別國的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人民革命的興起和社會主義蘇聯的出現引起了對帝國主義的恐懼和仇恨。
在爭奪世界霸權的鬥爭中,他們不僅要削弱和打敗對手,而且要反對社會主義,鎮壓人民革命。 綏靖政策正是針對這一需要而應運而生的。 在不同的情況下,其內容、形式和方法各不相同。
但其目的是維護和爭取世界霸權,反對社會主義和人民革命。 二戰前,這一政策最積極的推動者是英國、法國和美國。 20世紀30年代以前,綏靖政策主要表現為支援戰敗的德國,支援日本作為對抗蘇聯的盾牌,鎮壓人民革命。
這可以從凡爾賽體系和華盛頓體系中窺見一斑。 在道威斯計畫、楊格計畫和洛英諾公約中,它更加具體。 上世紀30年代,特別是交戰兩地形成後(見《遠東戰爭來源》和《集體安全政策》),面對德、意、日三法西斯國家的嚴峻挑戰,以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為代表的英法美三國綏靖派,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惜犧牲別國利益,不惜與侵略者妥協利益,尋求暫時的和平,妄圖將麻煩轉移到蘇聯,從中獲利。
1931年,“918事件”容忍了日本對東北的入侵。 1935 年 3 月容忍了希特拉重整軍備。
1935年8月,美國通過了《中立法》。 1935 年 10 月,他容忍了義大利入侵衣索匹亞。 1936年3月,希特拉被允許占領萊茵河地區。
1936年8月,針對德國和義大利對西班牙的武裝干預,採取了“不干涉”政策。 1937年7月,他縱容日本對中國發動全面侵略戰爭,然後策劃太平洋國際會議,密謀背叛中國,與日本妥協。 1938年3月,他默許希特拉吞併奧地利。
這些都是綏靖政策的例子。 最典型的例子是1938年9月的慕尼黑會議和《慕尼黑協定》。 他們在幕後支援的英法美,徒勞地試圖以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為代價,在歐洲實現“普遍綏靖”,尋求“一代人的和平”,實質上是在推動德國進攻蘇聯。
歷史證明,綏靖政策是縱容、挑起和擴大戰爭的政策。 它不能滿足法西斯國家的侵略野心,但它鼓勵侵略者冒險,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
綏靖。 隋正策)特指在國際關係中對侵略者採取綏靖、縱容、讓步和妥協的政策,以及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滿足侵略者慾望、謀求自身安全、保護自己既得利益的政策。20世紀30年代,面對德、意、日法西斯的瘋狂侵略和擴張,英法美三國都奉行綏靖政策,以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為主要代表。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經濟陷入低迷,英國經濟陷入極度財政困難,被迫收緊國防開支,軍事實力減弱,極力避免在國際舞台上採取軍事對抗政策。 國內有一股強烈的和平主義趨勢,執政黨為了贏得選票而主張“和平”。 因此,當德國重新走上侵略戰爭的道路時,英國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試圖通過犧牲中東歐和蘇聯的弱小國來轉移德國擴張的矛頭。
1937年5月,張伯倫上台後,不僅繼承了前任的綏靖政策,而且達到了頂峰。 在經濟危機的打擊下,法國經濟長期處於蕭條狀態,無法恢復,國防開支減少,軍事實力落後於德國。 為了既得利益,法國在30年代後半期放棄了與小協約國和蘇聯的合作,與英國一起對德國採取了綏靖政策。
自30年代初以來,美國公眾主要關注國內經濟復甦和就業問題,對國際事務普遍不感興趣,孤立主義勢力重新抬頭。 在法西斯侵略對美國沒有直接威脅的情況下,美國在歐洲政治事務中採取了中立政策。 在英法美的默許和縱容下,義大利於1935年入侵衣索匹亞,德國於1936年進軍萊茵非軍事區,德國和義大利於1936年至1939年干預西班牙,德國於1938年3月吞併奧地利。
1938年9月,《慕尼黑協定》簽署,綏靖政策達到高潮。 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 英國和法國收穫了自己努力的後果,被迫捲入戰爭。
1940 年 5 月,德國進攻西歐,張伯倫**標誌著綏靖政策的徹底破產。 在東方,“九·一八事變”後,一些西方國家也對日本實行綏靖政策。 “七七事變”後,特別是日本占領武漢後,太平洋戰爭爆發前,英美、日本曾多次陰謀謀求相互妥協,以犧牲中國為代價。
由於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堅決揭露和鬥爭,日英美之間的矛盾無法調和,背叛中國利益的陰謀沒有得逞。
-
綏靖政策之一,就是表明西方國家為了維護自身利益,採取了犧牲別國利益的政策。 在英、法、美三國綏靖政策的縱容下,德國、義大利、日本加緊了對外侵略和擴張,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迅速增長。
綏靖政策是一種外交政策,通過在某些可能導致戰爭的問題上做出讓步來討好侵略性的對手。 在中文中,這個詞一般是貶義的,現在泛指英美法在1930年代容忍和縱容德國、義大利、日本侵略者的政策,為了實現和平,不惜犧牲別國的領土主權甚至自己的利益來滿足侵略者的慾望。 一般來說,就是別人欺負弱者,保持“視而不見,聽不見”和“不關心自己,不擔心自己”的態度。
-
簡單來說,就是綏靖縱容政策,自我保護是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的。也是為了製造麻煩向東流動(流向蘇聯)。
-
這是西方列強對德國法西斯分子的妥協和讓步。
-
這個詞來自《三國演義》,意思是不抵抗侵略,縱容,犧牲別國利益,甚至與侵略者勾結,所以這樣稱呼。
-
隋的意思是穩定,穩定。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法美採取了綏靖法西斯主義的政策,即通過容忍、綏靖和綏靖法西斯的侵略擴張來避免戰爭的爆發。
-
綏靖政策是不抵抗侵略、縱容、退縮讓步、與侵略者勾結妥協、犧牲別國的政策。
二戰前,這一政策最積極的推動者是英國、法國、美國等國。 20世紀30年代以前,綏靖政策主要表現為支援戰敗的德國,支援日本作為對抗蘇聯的堡壘,以及鎮壓人民革命的暴徒。
這可以從凡爾賽體系和華盛頓體系中窺見一斑。 在《道威斯計畫》、《楊格計畫》和《洛迦諾公約》中,它更加具體。 慕尼黑陰謀將“綏靖”推向了頂峰。 “綏靖”已成為綏靖和培養通姦的做法。
綏靖政策的歷史動機:
縱觀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國際政治風氣,特別是英國的社會背景,綏靖政策的實施不是偶然的,而是多種因素的總和。
1)經濟衰退:
經濟是乙個國家的生命,經濟決定政治;經濟下滑無疑是英國綏靖政策的歷史動機之一。
2)反戰思想:
如果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最深刻的鼓舞,那還不如說是對“反戰與和平”的熱切渴望。 “反對戰爭、求和”的社會潮流,恰恰是英國統治階級奉行綏靖政策的溫床,也是英國奉行綏靖政策的藉口。
3)具體政治:
英國統治階級的政治安排是外交戰略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面對當時的國際社會背景,英國當局的政治安排也是別有用心的。
參考以上內容:百科全書-綏靖政策。
-
綏靖政策的解釋。
它也被稱為“綏靖政治檢查的預先戰略”。 犧牲別國和本國人民的領土、主權和利益,以縱容或讓步的方式向侵略者尋求妥協的政策。 例如,二戰前夕,英、法、美等國以“中立”的名義縱容德國和義大利的侵略擴張。
1938年,英法與德國、義大利簽訂了《慕尼黑協定》,使得德意兩國日趨猖獗,從而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分詞 綏靖的解釋 保持地方平靜 ;安撫和冷靜;不顧道德和道德,人民為了穩定地區八年,屈服於清朝的失敗,無法安撫該地區金澍;張良川的《綏靖政策與綏靖政策的詳解》 《國家和政黨為實現某一政治路線而制定的行動綱領》詳細闡述了國家或政黨為實現某一歷史時期的路線和任務而制定的行動的依據和方針。 老舍“咱們談談房子”:
他的“政治生活”不包含任何教義、思想、政策、計畫或目的。
綏靖政策是指通過在某些可能導致戰爭的問題上做出讓步來避免戰爭的外交政策。 在中文中,這個詞一般是貶義用的,現在泛指1930年代英、美、法、蘇等大國為了求和平而容忍和縱容德國、義大利和日本侵略者的政策,犧牲別國的領土主權甚至自身利益來滿足侵略者的慾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