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萬園花園”再現。
圓明園始建於1707年,歷時150多年建成,以其空前的規模和神秘的東方帝國建築群,成為“萬園花園”。 然而,今天的老圓明園,只不過是淹沒在歷史塵埃中的夢幻廢墟,是大多數中國人心中無限的荒涼。
2.皇帝與外國人。
《圓明園》的第一主角是《圓明園》,這是毋庸置疑的。 但圓明園永遠無法告訴我們她華麗衣裳下的秘密,只能說住在圓明園裡的人。
從圓明園建成到被毀的150年間,一共經歷了六代清朝皇帝,從康熙到咸豐,可惜他們雖然住在圓明園,卻沒有在圓明園留下真實生活的記錄。 這些記錄不是中國人留下的,而是來自義大利的傳教士和宮廷畫家郎世寧留下的。
作為經歷過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並親自參與過圓明園建設的神職人員,郎閃寧就像是乙份豐厚的禮物,獻給了圓明園的歷史。 雖然無法掌握圓明園裡的所有秘密,但郎世寧卻以上帝的名義,忠實地記錄了當時刻在他眼裡的老圓明園和清廷的生活。 英國陸軍牧師麥基的日記也是如此。
在兩位外國人的敘述下,圓明園的歷史變成了一系列出自外國人口中的故事。 紀錄片《圓明園》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紀錄片,更像是一部講述歷史故事的故事片。
3.“圓明園”的意義。
談及《圓明園》拍攝的意義,金鐵木認為,關鍵不在於這是中國第一部完全完成的CG電影,更重要的是,這是一部用中國人民的歷史感動中國人民的紀錄片。 這種情感拋開了以往的“科教”和“專題”手段,用更多的“藝術”和“故事”來融合,但並不是現代社會已經習以為常的娛樂性情感的成長,而是一種非娛樂性質的情感崛起:歷史真相還原的直接面對。
-
描寫了昔日圓明園的輝煌風光和被侵略者肆意踐踏破壞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圓明園的毀滅”
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限熱愛和無比憎恨,激勵著人們不忘民族恥辱,增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
推薦兩篇文章:第一篇是俞秋雨的散文《道塔》,講的是敦煌莫高窟文物的流失,推薦閱讀新版《文化之旅》,作者對正文的歷史內容進行了修改。 第二部分是雨果的《英法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講的是英法聯軍燒毀圓明園的故事。
-
這就是人類的偉大智慧:讓歷史回歸真理,讓生活回歸過程。
廢墟的儲存是現代文明的象徵,廢墟的出現有歷史、文化等原因,它代表著過去,是歷史的見證。
-
以下是最好的。
1.《道樓》《陽關雪》是描寫黃河文明在荒漠貧瘠中興衰的古老意象,筆下可見深邃荒涼的歷史感。
2.《白毛蘇州》《江南小鎮》以柔和憂傷的小橋和流水為基調,展現清新優雅的江南化與世外桃源、人情懷
3.《風雨天閣》《青雲譜隨想》直接將筆觸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現了中國文人艱難的心理歷程。 此外,還有一些文章早已作為文化潮流的知名文章流傳下來。
4.《上海》《筆墨節》及充滿文化情懷的著名回憶散文《牌坊》《廟》《住在龍華》等。 這些文章依託他深厚的文史功底、豐富的文化感知力和藝術表現力,不僅揭示了中國文化的偉大內涵,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新的正規化。
-
道教塔,白髮蘇州,陽關雪,上海,牌坊。
-
這段文字描寫了圓明園昔日的輝煌風光和被侵略者肆意踐踏破壞的場景,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和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憎恨,鼓舞了人們不忘民族恥辱,增強了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第一段總結了圓明園的毀壞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呼應了作者在文末的惋惜和憤怒,也呼應了文章末尾提到的“中國園林藝術的瑰寶和建築藝術的精髓”。 第二至第四自然部分詳細介紹了圓明園的布局、建築風格和收藏文物的珍貴性,再現了當年圓明園的巨集偉氣派。 最後一段自然用簡潔幽默的語言介紹了圓明園的毀滅。
文章內容緊密相連,一提一壓,一美一毀,愛恨交織。
-
《文化之旅》中的《道士塔》一文入選人民教育版初中語文教材。
圓明園位於北京西郊海淀區,毗鄰北京大學,毗鄰頤和園。 始建於康熙46年(1707年),由圓明、長春、祁春三個園林組成。 占地面積350公頃(超過5,200英畝),其中水面面積約140公頃(2,100英畝),園林景觀100餘個,建築面積超過160,000平方公尺。 >>>More
善意的謊言可以理解為出於善意而說出的不真實的話。 例如,有些人可能會撒謊,因為他們關心別人的情緒,或者不想讓對方難過。 然而,這種行為是否與誠信相衝突是值得商榷的。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