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聲音是一種能量波,它存在於介質中,物體的振動產生這種波,其中一些可以被人耳識別,所以它就是聲音。
-
振動,例如人聲,是由聲帶的振動產生的。
-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所有發出聲音的東西都是在振動,而振動的物體不一定是在發出聲音。 當物體振動並發出聲音時,聲音也會振動,但聲音不一定停止。
聲音以聲波的形式在介質中傳播到周圍環境。 傳輸聲音的物質稱為介質。 聲音的傳播離不開媒介。 請注意,固體、液體和氣體都可以傳輸聲音,但真空不能傳輸聲音。
聲音傳播的速度
聲音在一秒鐘內傳播的距離稱為聲速,聲速的大小與介質的型別有關。 一般來說,聲音在固體中傳播最快,其次是液體,在氣體中傳播最慢。 聲速的大小也與溫度有關。 在 15 m 的空氣中,聲速為 340m s。
利用不同介質中聲音傳播的不同速度,結合公式,可以使用回波測量距離或測量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和金屬物體的長度。
用回波測量距離時,需要注意的是,接收回波的時間是往返的時間,所以用公式 s=vt 計算時,t 應該是問題給出的時間的一半。
-
振動的物體可以使相鄰的空氣分子振動,進而引起相鄰的空氣分子振動,從而產生聲音,聲音以聲波的形式傳播,這種傳播過程稱為聲音輻射。 聲波只存在於聲源周圍的介質中,沒有空氣的空間中不可能有聲波。 聲音不僅可以在空氣中傳播,還可以在水、土和金屬等物體中傳播。
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為340公尺秒(15小時)。
每當溫度變化1時,其速度也會增加或減少; 在 0 時,其速度為每秒。
聲音的三個要素——響度。
響度,又稱聲強或音量,表示聲能的強度,主要取決於聲波的振幅。
響度是聽覺的基礎。
可聽聲域在20Hz和20000Hz之間; 聲壓可以在 0 dB 到 120 dB 的範圍內感覺到。
聲音的三個要素——音調。
音高,也稱為音高,代表人耳對聲音音高的主觀感知。 客觀上,音高主要取決於聲波的基頻電平,頻率越高,音高越高,反之亦然,單位以赫茲(Hz)表示。
根據人耳對音高的實際感知,人聲的頻率範圍可以放寬到80Hz--12kHz,音樂音調更寬,效果聲音更寬。
聲音的三個要素——音色。
音色也稱為聲音。 由聲波形的基頻產生最能聽見的聲音稱為基音,由每個諧波的小振動產生的聲音稱為泛音。 單頻音調稱為純音,帶諧波的音調稱為復調音。
Hi-Fi音訊的目標是盡可能準確地傳輸和還原原始聲場的所有特性,讓人們能夠實際感受到各種現場聆聽感受的立體聲環繞聲效果,例如聲源定位感、空間包絡感、層厚感等。
-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發出聲音的物體稱為聲源。
聲音只是壓力波在空氣中的運動。 壓力波振動內耳的小骨頭,這些振動被轉化為微小的電子腦電波,這就是我們感知的聲音。 內耳的工作原理與麥克風捕捉聲波或說話者的發音相同,這是移動的機械部件與氣壓波之間的關係。
自然地,當聲波音調低、移動緩慢且足夠響亮時,我們實際上可以“感覺到”氣壓波振動身體。 因此,我們通過身體的混合部位來感知聲音。
-
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當你說話時,你讓空氣振動,振動傳播出去,一旦某人的耳朵收到這種振動,他就會聽到你的聲音。 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中傳播,也可以通過空氣或其他氣體傳播。
隨著聲音的傳播,空氣中的分子被擠壓在一起,然後分離,然後擠壓,然後分離,依此類推,產生聲波。 聲音可以是高音調或低音調。
音高取決於聲音的頻率(每秒振動的次數)。 聲音的強度取決於產生聲音的振動量。 如果振動大,聲音會很強; 振動小,聲音弱。 聲音的大小以分貝為單位。
聲音的特徵
1.響度
人主觀感知到的聲音(俗稱音量)的大小是由“振幅”和人與聲源之間的距離決定的,振幅越大,聲音越大越響亮,人與聲源之間的距離越小,聲音越大越響亮。
2.音調
聲音(高音、低音)的高低由“頻率”決定,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單位Hz(赫茲)、赫茲,人耳的聽覺範圍以下稱為次聲,20000赫茲以上稱為超聲波),例如,低端或更高聲音的聲音, 比如細繩。
3. 頻率
頻率是每秒通過給定點的聲波數,以赫茲為單位,以海因里希·魯道夫·赫茲(Heinrich Rudolf Hertz)的名字命名。 此人設定了乙個表,並演示了頻率與每秒週期的關係。
4. 音色
也稱為品格,波形決定了聲音的音色。 聲音根據物體材料的特性而變化,音色本身是乙個抽象的東西,但波形是這種抽象的直觀表達。 波形不同,音色也不同。 不同的音色可以通過波形完全區分。
-
聲音的產生方式如下: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波。 它是一種通過介質(空氣或固體、液體)傳播的波現象,可以被人類或動物的聽覺器官感知。 最初發出振動(振動)的物體稱為聲源。
聲音以振動(振動)的波的形式傳播。 聲音是聲波通過任何介質傳播而形成的運動。
聲音是一種波。 人耳可以識別的聲音(頻率在 20 Hz 和 20000 Hz 之間)稱為聲音。
在物理學中,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發出聲音的物體稱為聲源。 物體在一秒鐘內振動的次數稱為頻率,單位為赫茲,字母Hz。 人耳可以聽到20 20000赫茲的聲音,最敏感的是200到800赫茲之間的聲音。
聲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一般為固體、液體和氣體(例外:軟木塞500m s,小於煤油(25)、蒸餾水(25)等),聲的傳播速度與介質的型別和介質的溫度有關。
聲音是一種壓力波:在演奏樂器、拍門或敲桌面時,它們的振動使介質空氣分子有節奏地振動,使周圍的空氣產生密集的變化,形成密集的縱波,從而產生聲波,這種現象會一直持續到振動消失。
作為一種波,頻率和振幅已成為描述波的重要屬性,頻率的大小對應於我們通常所說的音高,振幅影響聲音的大小。 聲音可以分解為不同頻率和強度的正弦波的疊加。 這種變換(或分解)過程稱為傅利葉變換。
-
聲音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所有的行為都依賴於聲音。 那麼聲音是怎麼來的呢? 讓我們來了解一下。
聲音是如何產生的
空氣中的各種聲音,無論它們採取何種形式,都是由物體的振動引起的。 發出聲音的物體稱為聲源。 聲音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聲音只是聲波通過固體或液體、氣體傳播而形成的運動。 聲波振動內耳的聽小骨,這些振動被轉化為微小的電子腦電波,這就是我們感知的聲音。
聲音的本質
聲音的本質是波動。 當振動頻率為20-20000Hz時,作用於鼓膜產生的感覺稱為聲音。 聲源可以是固體或流體(液體和氣體)振動。
聲音的介質是空氣、水和固體,分別稱為空氣聲、水聲和固體聲。
一般來說,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發出聲音的物體稱為聲源。 聲音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你明白嗎?
現在的理論是,宇宙是從大**中誕生的,宇宙是由乙個點**形成的,而我們已知的包括時間和空間在內的所有物理定律都是在這個點上形成的,點外的東西在物理學上是沒有意義的,也不可能給出答案。
原始地球是什麼時候誕生的? 根據廣為流傳的科學觀點,原始地球誕生於太陽系形成後約5000萬年。 但美國哈佛大學學者雅各布森提出的乙個新觀點是,原始地球的形成時間比這要早得多。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