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康德關於“審美判斷”的陳述。

發布 文化 2024-02-26
13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康德美學的基本觀點主要的麻煩應該集中在“論恩典和崇高的感覺”和判斷力批判在這兩部作品中。

    前者主要分析了優雅與崇高的不同特徵:優雅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美,渺小、和諧,讓人感到愛與憐憫; 崇高是如此之大,以至於它是無形的,“壯麗的”,使人感到害怕和恐懼,甚至可怕,所以康德把它定為“可怕的崇高”,這往往與道德聯絡在一起。

    康德的美學思想主要表現在三個領域,一是對美的分析,二是對崇高的分析,三是對藝術美的討論。

    美與崇高是康德美學思想的兩個基本範疇,在他後來的美學代表作《判斷力批判》中,對審美判斷力的分析仍然按照這種將慶典一分為二的模式來處理。 他提出了鑑賞力(即美學)的四個特徵:(1)賞識是愉快的,但沒有任何興趣; (2)它是普遍的,但不是概念; (3)是有目的的,但無目的的(無目的的目的性); (4)它是主觀的,但具有必然性(康德在這裡提出了“共同性的重要概念”)。

    在《判斷力批判》的第二部分,康德討論了目的論。

    判斷。 這是康德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一直沒有被中國美學界所注意。

  2.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美學是人類理解世界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指人與世界(社會與自然)之間形成一種非功利的、具象的、情感的關係。 美學是關於世界在智力和情感中存在的認識,主觀的和客觀的。

    美學就是要有“評論”和“美”,在這句話中,“評論”作為動詞,表示某人一定是“評論”,並且涉及到乙個主語; 同時,還必須有可以判斷的“美”,即審美物件或物件。 審美現象是建立在人與世界的審美關係之上的,是審美關係中的現象。 美是屬於人的美,審美現象是屬於人的現象。

    審美無利害關係理論是指關於美和美學本質的學說。 代表人物是康德。 個人在審美活動中獲得的審美知覺或經驗,與審美客體的實用價值無關,與主體的任何慾望和功利概念無關。

    康德認為,“美是無緣無故的愉快物件”,只有當人們有意識地以無私的態度看待物件時,才能產生審美知覺,獲得審美愉悅。 康德認為,“無私”是審美判斷的第乙個要素。 它對現代西方美學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一命題被認為是審美態度的乙個重要特徵,是區分審美知覺與普通知覺的重要標誌,是區分現代審美與傳統審美的標誌。 以無私的態度對待一切,是所有審美感知的最本質特徵。

    審美統一是指審美主體將審美知覺的當前內容與自己過去的知識和經驗進行組織和綜合,從而更清楚地理解審美資訊的心理過程。 它不僅體現了一般心理統一的特徵,而且具有自己獨特的特性。

    它不是現在與過去的知覺經驗之間的一般聯絡,而是一種全心全意的整合,以轉化、再現和發展新獲得的知覺經驗,創造一種場景融合、物與自我同一的藝術形象,反映藝術家的生活經驗、情感意志和思想特徵。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每個人的審美都不一樣,沒有利益關係。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每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對待事情的標準也不同,需要因人而異。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2

    每個人的眼光都不一樣,美醜與利益無關。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1

    每個人的理解方式都不一樣,審美眼光也不同。

  7. 匿名使用者2024-01-31

    康德認為,美是沒有一切利益的快樂物件,這種個人感覺不能一概而論。

  8. 匿名使用者2024-01-30

    美是屬於人的美,審美現象是屬於人的正常現象。

  9. 匿名使用者2024-01-29

    美與醜之間沒有真正的區別,但每個人的審美都不一樣,這就區分了美與醜。

  10. 匿名使用者2024-01-28

    每個人的審美眼光都不一樣,所以不可能理解。

  11. 匿名使用者2024-01-27

    我認為美學只是個人的眼光,只是個人的意見,與好壞無關。

  12. 匿名使用者2024-01-26

    審美意象本質上是由人類的想象力創造的,是一種高於經驗性質的創造。

    審美判斷既沒有客觀目的,也沒有主觀目的”。 之所以沒有主觀目的,是因為如果美學上有主觀的意圖和需求,就會產生一種利益感和傷害感,不能稱之為審美判斷。

    之所以沒有客觀目的,是因為審美判斷不是對物件的性質和功能的理解,也不是邏輯判斷或認識判斷。

  13. 匿名使用者2024-01-25

    康德的美學思想主要集中在《論恩典與崇高》和《判斷力批判》兩部著作中。 前者主要分析了美與崇高的不同特徵:美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美,渺小、和諧,讓人又愛又憐憫; 崇高是一種“壯麗”,大到看不見,使人恐懼,甚至可怕,所以康德把它定為“可怕的崇高”,這往往與道德聯絡在一起。

    美與崇高是康德美學思想的兩個基本範疇,在他後來的美學代表作《判斷力批判》中,對審美判斷力的分析仍然按照這種分叉的模式進行處理。 他提出了鑑賞力(即美學)的四個特徵:(1)賞識是愉快的,但沒有任何興趣; (2)它是普遍的,但不是概念; (3)是有目的的,但無目的的(無目的的目的性); (4)它是主觀的,但具有必然性(康德在這裡提出了“共同性的重要概念”)。

相關回答
5個回答2024-02-26

法律分析:婚姻自由包括結婚自由和離婚自由。 結婚自由是指仿製婚姻的當事人依法締結婚姻的自由。 >>>More

9個回答2024-02-26

老師是學校裡家長的一半,他們會在學習上關注你,在日常生活中幫助你,老師是帶我們進入知識寶庫的嚮導,可以說老師是特定環境中與家長相似的職業。

3個回答2024-02-26

摘要: 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素養的培養需要教師的指導,但具體操作需要師生的配合,需要廣泛吸收前人的教學經驗,適當篩選教材和方法,提高教學的可執行性。 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增加生活實踐的積累,從而優化整個教學水平。 >>>More

17個回答2024-02-26

吃喝玩樂,生老病死,就這麼簡單。

5個回答2024-02-26

是的!! 理解 理解就是用自己的經驗去感受對方問題的想法,也是一種解釋。 站在不同的角度去體驗感受,就是理解的差異。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