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當太陽達到黃道經度270度時,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 冬至又稱冬節或河東冬,與夏至相反,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八大天體節氣之一。 那麼你知道2018年的冬至是哪一天嗎?
冬至是一連串城鎮制定的24個節氣中最早的乙個,被三廂車認為是24個節氣中的第乙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周王朝建立後,周公派專家帶著乙個八尺長的土桂來測量國心。 測量後,他們將陰影最長的一天設定為冬至,將最短的一天設定為夏至。
冬至作為“冬節”的慶祝活動起源於漢代,夏曆引入後,冬至和新年成為兩個節日。 古人認為,從封閉的冬至開始,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上公升,天地陽氣開始變強,代表著下乙個迴圈的開始。
-
中國占星術中的冬至**。 中國的占星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二十四節氣本來就是根據星辰的運動而制定的,在不同的季節和不同的時間,北斗七星會指向不同的方向,即所謂的“桶柄指向東方,世界就是春天; 水桶把手指南,世界是夏天; 水桶把手指向西方,世界是秋天; 桶柄指的是北方盲凳的失敗,世界是冬天”。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農業文明的產物,與幹枝時代、八卦有關,歷史淵源悠久。 西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氣”吸收到《太初曆法》中,作為曆法的補充,指導中原北部的農業事務,在黃河流域採用土桂日影測量法測量“二十四節氣”。
目前的“二十四節氣”是以太陽在回程黃道上的位置為依據的,即在周長為360度的“黃道”(一年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上,春分是0度的起點,太陽在黃道上每行15度就是乙個“節氣”。 在傳承和發展中,二十四節氣被納入農曆,成為農曆的重要組成部分。
冬至的意義
冬至,又稱“南至”,是乙個反映陽光直射運動的節氣。 冬至那天,太陽向南行進到極點,陽光照射在南回歸線上"白晝向南,又回到北方"在那之後,太陽公升起的高度,北半球各地的白晝一天增加。
冬至標誌著太陽的重生和太陽通勤運動新週期的開始。 冬至是吉日,如《漢書》中所說:“冬至為陽,君為長,故恭喜。
冬至過後,白晝越來越長,太陽公升起,這是陽光直射和來回迴圈的開始,應該慶祝。
以上內容參考冬至百科全書。
-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冬至到來之後,就意味著寒冷的冬天來了,太陽直射在地面上,太陽照在世界北半球的光線比較小,所以冬天也來了。 那麼,你對冬至的起源和習俗了解多少呢? 讓我們來看看。
1.冬至節的起源 由於農曆與陽曆的間隙,在中國的冬至季節,一般在每年的12月21日和23日左右,冬至的夜晚很長,在漢武帝時期,二十四節氣是用來指導農曆的, 主要採用平均時間法對節氣進行劃分,使冬至和下乙個冬至之間的日期稱為中空,中空再次劃分,就變成了二十四節氣,冬至只是其中之一。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獨有的節日。在古代,人們認為冬至之日是陰陽的自然轉化,每個人都要舉行冬祭。
2、北方冬至的習俗:吃餃子個人認為北方慶祝冬至,更有儀式感,冬至過後,北方大部分家庭都會選擇吃餃子,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大家都聽說過張仲景,醫生做祛冷蛟兒湯的故事, 其實這是一件實事求是的事情,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張仲景的逝世,也為了禦寒,會在冬至那天吃一碗餃子,以表達對醫學聖人張仲景的感激之情。
另外,北方的少數家庭也會選擇吃餛飩,餛飩的意思是調陰調陽,有人認為冬至是極陰的時候,所以用餛飩來調控天地間陽的生長,其實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其實吃餛飩是適合漢代的,當時北方匈奴分為兩個部落,乙個叫匈奴,乙個叫屯氏,這兩個部落給百姓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麻煩,所以老百姓恨之入骨,於是就給它起了個名字叫餛飩,吃了它。 我給大家推薦乙個價效比比較高的餃子,不妨看看:
3、南方冬至的習俗:華南吃糯飯糰以公尺食為主,當然,在冬至這個獨特的季節,湯圓成了南方大部分親友的主食。 所以看來,冬至的慶祝活動並不像其他節日那樣隆重,但是在古代,漂泊的人們不得不在這一天趕回家過冬節,甚至連新年都未必回去,這一天必須趕回去,古人認為,從冬至開始, 天地間的陽氣開始旺盛起來,也就是這一天是吉日,一家人一定要聚在一起才能玩得開心。
因為上古張仲景的家址在河南南陽,那個地方還流傳著一首民歌,冬至不盛餃子碗,也沒人在意凍耳朵,是不是很有意思? 冬至的習俗要按照北方的統一來吃,有好的意義。 這就是關於冬至的起源和習俗的全部資訊。
春季:初春(2月3-5日)、雨(2月18-20日)、驚喜(3月5-7日)、春分(3月20-22日)、清明(4月4-6日)、穀雨(4月19-21日)。 >>>More
睡前最好夾住蚊帳的接縫,清理蚊帳裡的蚊子時,有些蚊子會躲在蚊帳的底角。 我之前剛剛發現過這個! 總之,關上蚊帳,去除心理因素,一定能睡個好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