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3 4單元考試珍惜食物作文

發布 教育 2024-02-27
4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從“鋤頭”這首詩開始,他反問道穀物是怎麼來的。

    根據鋤頭協會的內容,描寫農民背對著黃土面朝天空在烈日下勞作的場景,重點描寫農民在田間除草的樣子,表情如何,描寫人物的動作,描寫心理,生動描寫風景,描寫農民在烈日下如何擦汗, 他們心裡在想什麼,天上的太陽熱得像火爐等等,通過這一幕,你是怎麼想的。農民耕地不容易,可見糧食來之不易。 寫自然災害是可以的。

    告訴大家,我們吃的食物來之不易,如何號召大家不要浪費食物。

  2.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珍惜食物,節約食物,杜絕浪費,從我做起!

    過去已成為記憶的海洋。 在我心中,每一次有幾片銀白色的浪花,讓我回憶,讓我珍惜,我體驗到生命的真諦和樂趣。

    每次吃飯,我都會想起收穫的艱辛; 每一件衣服都被認為是編織的艱苦工作。 珍惜食物是每個人都應該做的,每個人都不應該浪費食物:珍惜食物,節約食物,消除浪費,從我做起!

    “糧食”,相信大家對這兩個詞都不陌生。 穀物艱難地從農民叔叔長滿老繭的手中“流淌”。 對我們來說,食物不是很貴,所以有很多人浪費食物,對於這些人來說,食物只是一件好東西,一文不值,但實際上卻是沾染了農夫叔叔辛勤勞汗水的珍貴物品。

    我們不應該浪費食物!

    當我們面對國旗時,有沒有想過浪費食物不配為祖國! 農夫叔叔值得我們尊敬,沒有他們的辛勤工作,我們也不會白白吃掉我們所有人! 所以請尊敬農夫大爺,尊重糧食,珍惜食物,杜絕浪費,從我做起!

    不要挑食,吃完每頓飯都不要浪費。

    吃了別人的東西會出汗,吃自己的東西會讓你哭泣,所以只有吃了自己的東西,才能體會到農夫叔叔的辛勤勞動!

    同學們,珍珠是寶貝,大公尺是王道,節糧如節金,有飯不用擔心! 珍惜食物,節約食物,杜絕浪費,從我做起!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浪費食物是一種恥辱。

    在鋤地的下午,汗水滴入土壤中。 誰知道中餐很辛苦。 “這首膾炙人口的古詩,或許同學們在幼兒園就已經背誦過了。

    不過,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每天中午開學後,都會發現很多同學會把公尺粒或飯糰留在桌子上,放在食堂的地上; 有的甚至只吃了幾口就把剩下的食物倒進了學校的塑料桶裡,因為食物不開胃,這實在是一種可恥的行為。

    不珍惜糧食就是不尊重農民叔叔的勞動成果,不愛勞動人民,農民叔叔辛苦勞作,辛苦苦怨言,在田裡辛苦勞作,最後出產糧食。 上面的古詩,不就是農民大叔辛勤勞作的真實寫照嗎?

    我記得長輩們經常提到:“上個世紀。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於某種原因,國家糧食供不應求,有的人因為沒有飯吃,不得不啃樹皮、吃野菜,甚至餓死。 “我不知道我的同學們是否知道,但非洲仍然有很多飢餓的人,很多孩子正在餓死。 對於某些學生來說,這些情況似乎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的。

    覺得自己家裡的公尺太多了,吃不了,浪費一點也沒什麼好浪費的。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農夫大爺辛辛苦苦生產糧食,把生公尺飯煮成公尺飯,要經過多少工序,我們白白浪費了? 我們是否為這種行為感到羞恥?

    浪費大公尺也會幫助我們養成一種奢侈和浪費的文化,這阻礙了學生良好情操的培養。 我們可以這樣計算:如果乙個學生浪費一口食物,就像我們學校1000多人在食堂吃飯一樣,一天就浪費十幾斤食物,一年浪費幾千斤食物。

    這是乙個驚人的數字,在乙個我們還不富裕的國家,這是一件令人震驚的事情! 而且,它與當前國家倡導的節儉型社會不相容。

    這樣一來,同學們可能會意識到,浪費食物確實不是一件小事,小事不小,我們應該從生活中的瑣碎事做起,作為新時代的小學生,一定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勤儉的優良傳統。 珍惜每一粒食物,懂得節約食物是光榮的,浪費食物是可恥的。 真的明白了:

    在鋤地的下午,汗水滴入土壤中。 “。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不要那麼懶,你不會寫。

相關回答
4個回答2024-02-27

總結。 你好。

你好。 兄弟和睦,朋友誠實。 (陳子昂)。 >>>More

9個回答2024-02-27

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家鄉的山川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More

9個回答2024-02-27

1.小紅放學後每分鐘步行100公尺,同時媽媽也從家裡出發去接小紅,每分鐘步行120公尺。 兩人在距離終點線50公尺處相遇。 問小紅家到學校的距離。 >>>More

14個回答2024-02-27

首先,與學生相處融洽,讓他們喜歡聽你的課和你在一起。 >>>More

3個回答2024-02-27

你是在問上一本書中的好東西嗎? 沒有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