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沉積盆地的圈閉、前陸盆地構造和圈閉

發布 旅遊 2024-03-21
3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07

    前陸盆地結構不對稱,造山帶一側附近凹陷較低,沉積厚度大,特徵為褶皺-逆衝斷裂帶發育,地層向克拉通上覆變薄(圖3-29),形成寬闊緩坡,但不同前陸盆地的構造轉變程度和變形方式不同(表3-7, 3-8),疏水閥型別也不同。

    圖3-29 前陸盆地沉積相分布、構造風格和圈閉示意圖。

    表3-8 典型的前陸盆地構造

    加拿大西部前陸盆地的結構比較簡單,但由於偏轉沉積厚度的變化,存在鹽分溶解和山體侵蝕。 前寒武紀基地的運動較弱。 這些構造對油氣成藏無明顯控制作用,因此韋斯特蘭前陸盆地除山麓帶外主要部分為砂岩地層圈閉,包括地層擠壓和非常規深盆地水動力圈閉,還有特殊的地層圈閉———頁岩烴源巖圈閉,處於中等成熟度水平, 而成熟的石油仍殘留在裂縫頁岩中。

    構造圈閉基本侷限於山麓,為逆衝斷層和褶皺圈閉,含有大量天然氣儲量和少量石油儲量。

    扎格羅斯前陸盆地新第三紀-第四紀變形形成高振幅、寬同心背斜,形成了世界上最大、最有效的圈閉。 最大背斜軸可達190 km,振幅可達6 10 km。 伊拉克的石油產量已達到10,108

    t上方的基爾庫克油田和科威特的布林幹油田都是大型背斜圈閉。 大型同心褶皺的形成與沿下Vholmz鹽岩的厚而相對剛性的碳酸鹽層的滑移有關。 泥質沉積物厚,無鹽的地方,褶皺小且緊密閉合,油氣儲量規模也較小。

    褶皺產生的裂縫為油氣從深處向上遷移提供了通道,同時有助於改善儲層。

    委內瑞拉東部前陸盆地漸新世-中新世油氣圈閉由正斷層和逆斷層形成,這些圈閉的存在有利於羚羊大量油氣的積累。

    阿拉斯加北坡北部前陸盆地以伸展裂谷肩部隆起、南部擠壓緣斷層背斜構造發育、北緣前坡三角洲濁積巖地層、岩性圈閉和構造地層圈閉為特徵,普拉德霍灣大油田為上覆上傾地層圈閉砂岩。

    美國落基山前陸盆地與緩俯衝有關,後期的修飾形式獨特。 在前陸盆地演化後期,由於拉勒公尺運動,發生了基底剝離和基底斷層隆起,前陸盆地被肢解為一系列子盆地。 其中,盆地邊緣以構造圈閉為主,在緩傾盆地側翼,主要由低振幅構造鼻及其翼形地層和岩性因子組成的地層圈閉和復合圈閉。

    北美洲西南部的奧切塔晚古生代前深淵由七個子盆地組成,由基底隆起隔開,每個子盆地都是從克拉通到前陸逆衝帶的單斜坡。 碎屑地層圈閉佔主導地位,深盆地水動力圈閉也存在。

  2.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盆地北緣包括狼山、烏拉山、大慶山和銀山,南部達濟寧-呼和浩特地區,其結晶基底由多套中太古宙和新太古代變質岩系列組成。 在隆起區南緣,中生代以來不同時代的地層向北均發生地層變薄、斷層或巖相變化,除沂蒙隆起部分地層發生沉積外,大部分為晚三疊世沉積期高窪隆起區(圖2-1)。 延昌組沉積期,銀山古大陸構成盆地北部邊界,為晚三疊世沉積盆地提供了主要來源。

    銀山古大陸由古、中太古宙至元古代的多套變質岩系組成。 其中,古太古宙和中太古宙的濟寧群(a r1-2

    以深變質岩和花崗岩為主,屬於高角閃岩相-花崗岩柏;新太古宙烏拉山脈(a r3

    上部由長石石英砂巖-大理岩砌成,下部由角閃石-角閃石-角閃石斜長石片麻岩砌成,為高角閃岩相。 古元古代色天山脈下部由混化巖片麻岩、混巖片岩組成,中部由殘餘斑巖片岩和綠片巖組成,上部由角閃石斜長石片岩和角閃石組成。 古元古代上部為雙向凹組,下部為綠片巖相,中部為大理岩和片巖相,上部為片巖和大理岩相。 下中元古代矢台組主要由變質礫岩、石英砂巖、石英岩、含疊層石結晶灰岩、白雲岩、片岩、千枚岩、板岩和中鎂鐵質火山岩組成。 上中元古代希納根組與Zhartai組不整合,與上寒武統地層處於偽整合接觸狀態。 銀山古大陸毗鄰盆地邊緣,包括北部的沂蒙隆起和內蒙古隆起。 它與阿拉善古大陸在地質演化過程中長期隆起,除沂蒙隆起部分為沉積作用外,大部分為晚三疊世沉降期的高窪古隆起區。

    內蒙古隆起位於沂蒙隆起以北,呈東西方向水平分布,由太古宙、古元古代和中元古代變質岩組成,厚度達數萬公尺,從新元古代開始到三疊紀一直處於隆起狀態, 僅在隆起的南部邊緣,有分散的寒武系-奧陶系和石炭系-二疊系沉積分布,構成了乙個巨大的古大陸區。此外,隆起區還有加里東系和海西系的酸性岩漿侵入體和火山噴發,隆起上方發育的中生代和新生代小型大陸碎屑盆地較多。 內蒙古隆起南部沂蒙隆起區自古生代以來基本處於隆起狀態,該區不同年代的地層變薄或缺失,沉積總厚度僅為1 2 km。

    圖2-1 鄂爾多斯盆地北緣不同年齡地層消光線或遺跡邊界線位置示意圖。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在前陸盆地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其演化大致可分為早期復合石構造階段和晚期糖蜜構造階段(圖9-13)。

    圖9-13 克拉通被動大陸邊緣到前陸盆地的演化模型(根據Lu et al., 1998)。

    Flysch形成階段:前陸盆地形成初期,由於逆衝覆層的荷載荷載荷,被動大陸邊緣岩石圈彎曲部分隆起,導致前陸隆起和前陸盆地深窄,覆蓋層不斷為盆地提供豐富的資源,使盆地充滿大量的陸源碎屑復合石堆積。 由於海平面、構造逆衝和偏降的相對變化,形成了多迴圈的複雜石質沉積節奏。

    糖蜜形成階段:前陸盆地發育後期,隨著擠壓和造山運動的繼續,逆衝覆蓋層不斷推進,盆地內沉積速率遠大於岩石圈偏轉和下沉速率,盆地處於過度補償狀態,造山帶沉積物開始越過前陸隆起進入後隆起盆地, 並過渡到大陸糖蜜沉積。前陸磨牙石構造的來源主要是輸送到盆地的活躍邊緣造山帶的風化產物,這些物質主要由造山初期的復合石構造轉化而來,因此其來源為復林旋迴型。

    磨石結構也具有多迴圈結構,例如北阿爾卑斯山磨石結構,它由 4 個迴圈組成。

相關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