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撰寫關於班級近視及其原因的調查報告? (在幾個重要點上)。

發布 社會 2024-03-24
4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07

    一、問題的表述。

    最近我們班上出現了不少近視學生,有的只有一兩個,有的三四個,有的甚至有500多度! 才小學五年級,怎麼會有這麼高的閱讀水平,又有這麼多的近視呢? 因此,我和我的小組一起對近視的原因和現狀進行了調查。

    二、調查方法。

    1 在網際網絡上尋找有關近視的資訊。

    2.走訪各班級,了解各年級近視情況。

    3 通過問卷調查了解近視的原因。

    3.調查和資料整理。

    1.走訪並調查每個班級的近視人數和近視的原因。

    我們計算了從每個年級選擇的乙個班級的近視人數:

    專案。 年級。

    班級規模。 戴眼鏡的人數。

    近視率。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五年級。

    六年級。 我們繪製了另一張趨勢圖:

    我們還對 100 名近視學生進行了大規模問卷調查。 問卷的問題是:

    1.養成在床上看書的習慣。

    2.眼保健操是否認真。

    3 是否與書本保持距離。

    4 您是否每天看電視超過半小時。

    5 您是否每週玩電腦超過半小時。

    以下是我們的調查結果:

    從上圖中,我們發現:

    1)近視的數量會隨著年級的增長而逐漸增加,2)10-13歲是小學生近視的高發地區。

    3)近視與在床上看書、認真做眼保健操、與書本保持距離、每天看電視半小時以上、玩電腦一周有關,說明不良的生活習慣是造成近視的主要原因。

    4)雖然我們每天都做眼保健操,但效果不是很好,這意味著我們平時做眼保健操很認真或者穴位不正確。

    2. 線上調查結果:

    我們還從網際網絡上了解到,近視有很多缺點。

    視力低下,經常眼睛乾澀和疲勞,影響學習、生活和工作的質量。 長時間戴眼鏡會給生活和工作帶來不便。

    中度至高度近視,可導致眼球突出和眼瞼下垂,影響外觀。

    高等教育入學、參軍、公務員考試和求職受到限制。

    在老年時,由於失明,必須戴兩副眼鏡。

    近視患者白內障和青光眼的發病率明顯高於正常人。

    主要危害是中度至高度近視,尤其是高度近視,易引起玻璃體混濁、視網膜出血和脫離失明。 據統計,近視導致的眼盲已排在白內障和青光眼之後的第三位。 由於上述危害,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影響他一生的幸福。

    四、結論。 通過上述調查,我們發現不良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是導致近視的主要原因。 因此,我們認為,對於近視,我們應該而且必須進行積極的預防和發展,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認真做眼保健操,按好穴位。

  2.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近視是指眼睛看不清遠處的物體,但能看清近處的物體。 在屈光休息的前提下,遠處的物體不能在視網膜內會聚,在視網膜前方形成焦點,從而造成遠處物體的視覺失真和模糊。 近視有兩種型別:屈光近視和軸視近視。

    其中,屈光性近視最為嚴重。 屈光性近視可達600度以上,即高度近視。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1.如何調查 2調查結果 3總結結論。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撰寫調查報告的步驟如下:

    研究目的和背景:首先,有必要了解調查的目的和背景,例如我們為什麼要調查近視,近視的患病率和影響等。

    調查結果分析:分析調查結果,包括近視患病率、年齡、性別、職業等因素對近視的影響,以及近視對生活和工作的影響。

    結論和建議:根據調查結果,提出結論和建議,例如加強眼保健操的普及和降低近視的發生率。

    調查報告應簡明扼要,資料和分析應客觀準確,結論和建議應具有可操作性和實用性。

相關回答
2個回答2024-03-24

你想把你的**放在課程計畫中嗎?

3個回答2024-03-24

目前維修班只有高階工1名,中級工3名,其他維修工均為初級工,所以在前期維修班剛成立時,我就配合班長,花了2個月的時間對維修工作的細節和要求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和實踐, 並鞏固維護員工的技能,如:AGM、TVM、BOM 資料備份和恢復。為了更貼合。 >>>More

2個回答2024-03-24

這周,我聽了一位老師五年級的《晏子造楚》課,老師和學生一起分析人物,用歸納分析法,分別總結分析兩個主要人物。 >>>More

3個回答2024-03-24

如何用ps製作宣傳海報 PS製作宣傳海報的步驟是可以的,操作方法如下: >>>More

4個回答2024-03-24

寫作思路及要點:以體育專業學生自願參加課外輔導培訓申請表為例。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