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距離地面約6400公里。
地球大氣層:
簡單地說,環繞地球的空氣被稱為大氣層。 大氣層的範圍很廣,從地面一直延伸到遙遠的太空。
在地球的引力作用下,大量的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形成了數千公里的大氣層。 隨著離地高度的增加,氣體的密度越來越稀薄。 探空火箭在3 000公里的高度仍然發現了稀薄的大氣層,據推測,大氣層的上限可能延伸到離地面約6 400公里的地方。
科學家估計,大氣的質量約為6000萬億噸,幾乎是地球總質量的百萬分之一,包括78%的氮氣,21%的氧氣,氬氣,二氧化碳氖氣,水蒸氣和灰塵。
根據大氣各層的不同特性(如溫度、成分和電離程度等),從地面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電離層)和外層大氣。
靠近地球表面的大氣層中的空氣運動被稱為“對流層”,其對流運動以上公升氣流和下降氣流為主。 它的厚度各不相同,厚度在地球兩極以上8公里,在赤道以上17公里,使其成為大氣中最密集的一層。 大氣中幾乎所有的水蒸氣都集中在這裡,是展現風雲變化的“大舞台”
風、雨和降雪等天氣現象都發生在對流層。
在對流層以上,海拔50公里以內,氣流主要水平移動,對流現象減弱,這種大氣被稱為“平流層”,又稱“平流層”。 基本沒有水分,晴朗萬里無雲,天氣變化不大,適合飛機飛行。 在 20 至 30 公里的高度,氧分子在紫外線的作用下形成臭氧層,作為保護地球上生命免受太陽高能粒子攻擊的屏障。
在平流層以上,高達地球表面85公里處,它被稱為“中間層”,也稱為“逃逸層”。 在中間層上方,距離地球表面500公里,它被稱為“熱層”。 在這兩層中,經常會出現許多有趣的天文現象,如極光、流星等。
人類也利用熱層來實現短波無線電通訊,讓遠離海洋的人們可以相互交流,因為熱層的大氣層受到太陽輻射的影響,溫度較高,氣體分子或原子大量電離,復合概率較小, 形成電離層,可以導電並反射無線電短波。
熱層上方是外層大氣,延伸到地球表面以上1000公里。 這裡的溫度很高,達到數千度; 大氣層非常稀薄,海平面的密度為十億分之一。
-
6400公里。
人的視線範圍是無限的,也就是說,眼睛能看到的天空可以是無限的,但是人能清楚地看到的物體的距離是不確定的,這取決於物體的大小。
從理論上講,人眼可以對無限遠的物體進行成像(其實任何類似的光學系統都可以對無限遠的物體進行成像),但是人看不到無限遠的物體,因為視網膜的分辨能力有限,也就是說人眼的解像度是有限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要看到遠處的物體,就必須有足夠大的視角, 人的視角範圍是由眼睛的瞳孔決定的,所以人的視角範圍也是有限的,所以在眼睛正常的同時,瞳孔也提供了最大的視角,看清物體的能力取決於物體的大小。例如,天文望遠鏡的口徑很大,口徑越大,視角範圍越大,在一定解像度下可以看到距離越遠的物體。
因此,人眼能看到物體的距離是不確定的,人們可以看到40萬公里外的月球,卻看不到近在咫尺的細菌。因此,人眼能看到的最遠物體取決於物體的大小。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距離以及在這些距離上可以看到的內容。
-
嚴格來說,“天空”是指地球周圍的廣闊空間,“天空”是指地球大氣層以外的空間,“空氣”是指地球大氣層的空間。 簡而言之,天空是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間。 因此,我們不能準確地給出天空的面積。
地球的表面積約為5100萬平方公里,也就是你所說的“地球面積”。
-
天空是無限的......陸地面積[地球陸地面積]約為148,939,100km 2。
-
如果沒有大氣層,人們看到的不是令人著迷的藍天,而是黑暗沉悶的宇宙空間。 我們的藍天其實就是大氣層。 至於問天空有多高,其實就是問大氣層有多厚,或者說大氣層的上限在哪裡?
天空有多高? 在氣象學上,極光發生的最大海拔1200公里往往被設定為大氣的上限。 極光是發生在海拔 70,1200 公里的大氣現象。
據信,當從太陽噴射出的高能粒子流從兩極進入地球高層大氣時,空氣分子(原子)被激發並電離,當激發的空氣分子(原子)被輻射回基態時,發射出光子,人們看到五顏六色的美麗極光。 在1200公里以上,人們再也看不到任何大氣現象,人們看到的也不是“天空”。
-
大約18,000公里!!
高層大氣地球大氣層上方開始電離的區域(約60公里)。 對於高層大氣初始高度的劃分尚無共識,例如,當探空氣球可以上公升到30公里的高度時,有人將高層大氣的下限稱為高層大氣,而另一些人則將中頂以上的大氣區域(約80公里)稱為高層大氣。 高層大氣的層狀結構不再明顯,熱速高的大氣粒子可能通過克服地球引力的約束而逃逸出地球大氣層,來自太空的氣體粒子也可能進入高層大氣。
大氣分層。 地球大氣層根據其基本特徵可以分為幾層,但根據不同的特徵有不同的分層方法。 常見的分層方法有:根據熱態特點,可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外層(又稱外逸層或逃逸層)。
對流層的上限稱為對流層頂,赤道地區的高度約為17 18公里,極地地區的高度約為8公里。 從對流層頂部到50公里左右的大氣稱為平流層,平流層中的大氣多為水平運動,對流很弱,臭氧層位於該區域; 中間層,也稱為中間層,是從平流層頂部到約 80 公里的大氣區域; 熱層是從中層到300,500公里的大氣層; 熱停頓上方的大氣稱為外層大氣。 根據大氣成分隨高度的分布特點,可分為均勻層和非均勻層。 均勻層是指從地面到約80公里的大氣層,因為大氣成分的體積百分比保持不變。
均質層的平均分子量為克摩爾,這是乙個常數。 非均質層是80 km以上的大氣區域,不同大氣成分的體積百分比隨海拔高度而變化,平均分子量不再恆定。 根據大氣的電離特性,可分為電離層和中性球。
中性球,也稱為非電離層,是指以中性成分為主的大氣。 電離層可進一步分為 D、E 和 F。
在80公里以下,大氣處於均勻的混合狀態; 在約80 km以上,大氣湍流逐漸消失,逐漸過渡到分子擴散平衡狀態,達到120 km以上的完全擴散平衡。 擴散平衡是在引力場的作用下,大氣中的重成分分布在下層,輕成分分布在上層,使大氣的平均摩爾分子量隨高度而降低。 除了高層大氣中的分子運動外,還有全球範圍內的環流、潮汐和聲波等巨集觀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