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712-770),原名襄陽,生於公縣(今河南省),唐代偉人。 唐肅元元年(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秋(759年),任華州書記參軍。 杜甫原本是中央政府的左派,但因為直言不諱和憤怒,被貶到花州(今華縣),負責祭祀、儀式、學校、選舉、體檢等事務。
而“詩人不朽”李白,又稱“大李度”。
到了花州後,杜甫非常鬱悶和煩惱。 他經常到西溪岸邊的鄭縣亭(興林鎮老官台附近)解憂。 在《鄭縣亭》《初秋苦樁案》《獨立》《瘦馬行》等詩中,表達了對自己事業受挫、世間忽冷忽熱、奸詐誹謗的感嘆和憤慨。
儘管個人遭遇不幸,杜甫始終為國家和人民著想。 安石叛亂期間,他觀察了當前形勢的發展,在此期間寫了兩篇文章:《華州郭使君進滅殘皇冠的形勢圖》和《乾元元年華州試書生的五首歌》,為剿滅安石叛軍提出建議,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
李四爺的兵馬經過花州時,寫了一首詩《關安西兵待命到關中兩首歌》,表達了自己的愛國熱情。
乾元元年(758年)末,杜甫暫時離開花州,到洛陽和偃師(均在今河南省)探親。 次年3月,唐軍與安石叛軍爆發鄴城(今河南安陽)之戰,唐軍被擊敗。 在從洛陽回花州的路上,杜甫親眼目睹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無盡災難,看到了百姓忍受屈辱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心中感慨萬千,於是努力創作不朽的史詩——《三官》(“新安官”, 《石壕官》《潼官》)和《三告別》(《告別新婚》《告別老人》《告別無家可歸者》),回華州後修改成草稿。
乾元二年(759年)夏,花州、關中發生大旱時,杜甫寫了《夏嘆》和《夏夜嘆》,悲哀混亂,哀嘆難民的苦難。
今年秋初,杜甫被骯髒的時事弄得心疼不已,於是放棄了花州司公的職位參軍,西奔欽州(今甘肅省天水市)。
杜甫在華州擔任司公期間,創作了30多首詩。
杜甫和李白統稱為“李杜”,為了區別於另外兩位詩人李尚隱和杜牧,即“小李杜”,杜甫和李白也被稱為“大李杜”,杜甫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和杜牧是遠房親戚,都是晉朝滅孫武的將軍杜普雷的後裔(杜甫是杜普雷的第二十個孫子)。 由於杜甫的詩歌風格,既鬱悶又沮喪,又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
雖然杜甫當時並不為世人所熟知,但他的作品經過後來的學習,最終對中日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的詩歌儲存了大約1500首,他的作品集是《杜公布集》。 他對中國古典詩歌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世稱為“詩人聖人”。
-
杜甫,名字美,出生於襄陽(今湖北),後移居河南(今河南)公縣。 天寶不是第乙個養金石的,送上了“三大禮”,玄宗賞識,獎勵了京昭府兵曹參軍。 蘇宗登上皇位,拜有撿遺的權利。
平安歷史亂七八糟之後,因為疏忽了方軒不適合辭丞相,被降職了。
上世紀二年,嚴武被介紹為節日參謀和學校尚書工程部成員,定居成都環化。 據高實說,吳死了。 後來,他避亂進入湖南,住在雷陽,不久就病倒了。 傅公詩、李白是唐代的一流詩人。
-
杜甫(712-770),又名少陵野老,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一起被稱為“李都”。 他原籍湖北襄陽,後移居河南鞏縣。 為了區別於另外兩位詩人李尚隱和杜牧,即“小李杜”,杜甫和李白也被稱為“大李杜”,杜甫常被稱為“老杜”。
-
詩人聖杜甫:子美(公元712年-770年),少陵,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襄陽的祖籍,創造了“三官”。
-
這就是我對生活的態度。
-
字:子美。
襄陽人(今湖北)。
杜甫少年時,先後遊歷吳越、齊昭,期間去洛陽演戲失敗。 三十五歲以後,他先在長安參加考試,落伍了; 後來,他給皇帝和貴族送禮物。 官場不甘心,目睹了唐朝上層階級的奢侈和社會危機。 >>>More
季曉嵐(季雲,字小嵐,又名春帆,後名詩韻,又稱觀一道士,孤石老人,河中天才,綽號文達,1724年7月26日,1805年3月14日),是仙縣人,今中國河北。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