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機半畫幅鏡頭可以轉換為全畫幅相機嗎?

發布 數碼 2024-03-29
8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07

    一般都用不上,鏡頭會擋住反光板,至於什麼黑邊裁剪,恐怕沒人做過。

  2.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完全沒問題。

    由於全畫幅鏡頭的成像圈大,對於那些入門級全畫幅鏡頭來說,安裝在APS-C格式相機上最大的好處是,它們基本上可以避開鏡頭中成像效果相對較差的邊緣部分,只使用鏡頭的**部分,這在成像方面可能有一定的優勢。

    由於全畫幅相機產生的鏡頭的影象尺寸大於半畫幅相機的受光面,因此它們可用於半畫幅相機。 但是,此時鏡頭外圍部分的成像超過了影象感測器的邊緣,影象感測器只獲得了鏡頭影象中心的較小部分,鏡頭成像的視角變小; 但是,由於APS-C格式相機感測器比全畫幅相機小,並且等效焦距大於135相機,因此實際焦距僅經過焦距轉換係數的轉換。 一般來說,佳能相機的換算係數是其全畫幅50mm定焦鏡頭用於APS-C格式相機,比一般APS-C格式的35mm定焦鏡頭要小。

    如果是同型別卡口的鏡頭,全畫幅鏡頭可以採用APS-C格式,可用於無反光鏡或4 3相機,大部分需要適配。 由於全畫幅影象場較大,當以APS-C格式使用時,只會丟失周圍區域,影象將不完整。

    另外,全畫幅反光鏡箱比較大,APS-C畫幅鏡頭比較緊湊,所以後視鏡組很可能會與反光鏡發生衝突。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絕對。 只要安裝座合適,就可以使用。 不過要小心,他會有乙個轉換因子。 一般是多焦距鏡頭,安裝在半畫幅相機上,其視角相當於全畫幅75mm鏡頭的視角。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如果機身和鏡頭的安裝口相同,那絕對是可能的。 如果卡口不同,則取決於具體情況,例如全畫幅單反鏡頭,如果使用轉接環,通常可以與其他卡口一起轉移到半畫幅無反光鏡機身。 然而,全畫幅無反光鏡鏡頭通常不容易轉移,索尼無反光鏡鏡頭在尼康無反光鏡鏡頭上使用是很常見的。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全畫幅鏡頭可以完全與半畫幅相機一起使用,唯一的要求是一致的帶扣。 但是,安裝在半畫幅相機後部的鏡頭的視角減小,等效焦距增加,尼康、索尼、賓得和富士膠片的全畫幅鏡頭的等效焦距轉換係數,例如50mm鏡頭的等效焦距意味著50mm鏡頭的視角將與75mm全畫幅鏡頭的視角相同。 佳能全畫幅鏡頭具有特殊的等效焦距轉換係數,用於: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2

    全畫幅相機鏡頭非常適合半畫幅。 數位相機的格式大小是指CMOS的大小。 全畫幅指36 24。 半幀正好是全幀的一半,這意味著他的CMOS是全幀的一半。

  7. 匿名使用者2024-02-01

    卡口可以直接使用,如果有相應的轉接環,也可以使用卡口。

  8. 匿名使用者2024-01-31

    還行。 1.半邊機身用全鏡頭,當然效果很好。 畫面的一半,只是使用全畫幅鏡頭的吳彥音有效成像圈的一半。 因此,在全寬中發生的漸暈現象在半幀中要弱得多。

    其次,所謂的全畫幅是針對傳統135膠片的尺寸。 過去,大多數數碼單鏡反光機的尺寸都小於135膠片的尺寸,但全畫幅數碼單鏡反光機的CCD(或CMOS成像元件)的尺寸與135膠片的尺寸相同。 而且CCD尺寸越大,影象質量越高。

    而對於已經擁有傳統腔體單反的冰雹面板使用者來說,使用鏡頭不會出現轉換問題。

    3.對於非全畫幅相機,CCD尺寸約為膠片尺寸的2 3,100mm鏡頭經過轉換放大倍率後變成160mm鏡頭。 在24mm的廣角端,全畫幅更有優勢,視野很寬廣,而在全畫幅下使用就很尷尬了,相當於38mm。

相關回答
16個回答2024-03-29

起初我是懷疑的,然後我問,它有多遠? 還是不遠? >>>More

7個回答2024-03-29

全畫幅和半畫幅有什麼區別? 它對成像有很大的影響,這4點應該牢記在心!

15個回答2024-03-29

樓上說的不太對勁。

尼康是焦距* >>>More

8個回答2024-03-29

半畫幅和全畫幅有什麼區別?

8個回答2024-03-29

成像區域內全畫幅與c振幅之差的大小···為了比較兩者之間的差距,您可以修復一些引數進行比較......例如,固定拍攝距離、鏡頭、**等,那麼C畫面就等於全畫面的中間部分,總之,C視角變小了......如果用長焦鏡頭,那麼C畫幅拍的東西就更大一些,也就是所謂的掙焦距,其實這完全是騙人,我用的是全畫幅,中間部分的後半部分不剪掉,當然,在全畫素密度等於C畫幅的情況下, 但現在全畫素一般大於C幀......那麼全畫幅CMOS面積更大,假設最終的畫面是一樣的,那麼全畫幅就不等於用更大的面積記錄同樣的東西,這樣畫質自然會更好......然後是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