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軍:步兵、戰車和騎兵 1周制度,三軍諸侯列強。
中國軍隊最受尊敬,上層軍隊第二,下層軍隊第二。 第一軍有12,500人,三軍有37,500人。 《周李、夏觀、司馬》:
每支軍隊有 2,500 人。 王六軍,大國三軍,子國第二軍,小國第一軍。 ”2.
軍隊的總稱。 《子寒論語》:“三軍能勝統,騎兵勝不了野心。
《漢書:關復傳》:“魏啟延關復的父親死了,吳軍一戟疾馳,身上受了數十處傷,是三軍中第一的。 唐張曉彪《淮南李相公紳士宴春雪》詩:
朱門趕到時,一寸難耐,三軍大喜過望。 《說唐》第一集:“晉王賞賜三軍宮中之物,歸朝。
《長征》這首詩:“岷山萬里雪,三軍終了就喜了。 ”3.
在古代,步兵、戰車和騎兵三軍。 《流濤戰車》:“布貴知變,車知地形,騎貴知異路奇路,三軍同名又不同。
今天,它也被稱為海軍、陸軍和空軍為三軍。 4.測量。
“所以,凡用兵的地方,三出其不意應為一軍,三軍為一戰。” 陶紅青:《讀朱子筆記,關子二》:
“軍”的原意是“圍城”,後世成為師旅......的俗稱那些“三軍應為戰爭”的人會說,三軍應為戰爭。
-
三軍:步兵、戰車、騎兵 周天子六軍,諸侯三軍,一軍12500人 春秋時期,大國通常設三軍,但每個國家的稱號不同,比如晉國叫中軍, 上層軍隊和下層軍隊;楚國稱為中軍、左軍、右軍; 齊國、魯國、吳國都被稱為上、中、下軍。 三軍各有將軍和副官軍銜,中國軍隊的將軍是三軍司令。
隨著時代的發展,上、下、中三軍逐漸被前、中、後三軍所取代。 唐宋後,這樣的機構成為軍隊的固定結構。 此時,三軍的主要標誌是承擔不同作戰任務的各個單位。
前軍是先鋒部隊; 中國軍隊是主將指揮下的軍隊,也是主力軍; 後方軍隊主要充當掩護和警戒任務。 在中國古代軍隊中,最大的建制單位是軍隊。 軍隊的建立是代代相傳的,但人數或多或少不同。
漢代5人編隊,2個單位為火,5個火為隊,2個隊為軍官,2個官為宋,2個宋為部委,2個部為學校,2個為學校,2個為學校,2個為軍。
-
有兩種理論,都是正確的。 首先,大軍的進攻,出於戰略考慮,有正面軍(中軍)和側翼迂迴或掩護軍(左軍、右軍),所以三軍分別是左、中、右三軍。
第二:大軍進攻,根據部隊的部署和順序,有前方(偵察、誘敵、建立進攻陣地)、主力(作戰)、後衛(掩護、糧食監督、牽制、警戒)三支部隊,所以三軍是前、中、後三軍。 目前,“三軍”是指所有參戰的部隊,已經失去了原有的意義。
說海、陸、空三軍(或馬、步兵、海軍)是三軍是錯誤的。
-
古代三軍是指“前軍、中軍、後軍”。 前軍一般負責先頭部隊開路和偵察。 中國軍隊是指揮官的單位,負責主戰。 後方軍隊主要負責後勤。
-
中國古代的三軍是指各部門各類軍事人員,三在古代意為多,說明古代軍隊分為三類。
-
金溫公稱“三軍”分別為“上軍”、“鏈統中軍”、“下軍”,這就是“三軍”一詞的由來。
在古代,“三軍”各有不同的作戰任務。 “前軍”是先頭部隊,“中軍”是主將大本營,“後方軍”主要負責掩護和警戒任務。 也就是說,穆奇說,“前線軍”一般負責先鋒,承擔開路、偵察、應對小規模戰鬥的任務。
“中國軍隊”是總司令的大本營,控制著大部分戰鬥武器庫和軍用物資,包括大量的工匠和文職人員。 “後方軍”屬於預備役,前方主力已經用完,被替換。
“所以,三軍可以贏得空中,將領可以贏得人心。 它是如此的生機勃勃,白天慵懶,黃昏時分又回來了。 因此,要善用士兵,避免他們的鋒利; 打它的懶,這個氣策展人也。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