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次世界大戰; second world war 。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又稱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 年 9 月 1 日-1945 年 9 月 2 日)是由德國、日本和義大利三個軸心國以及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附庸國和反法西斯聯盟進行的全球性戰爭。 二戰期間,有61個國家和地區,人口超過20億。
1929年,世界經濟大危機加劇了德國、義大利和日本之間的國內矛盾。 1931年,日本製造了918事件,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 1937年7月7日,日本對中國發動全面侵略戰爭,成為亞洲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象徵。
1939 年 9 月 1 日,德軍對波蘭發動了進攻。 隨後,英法對德宣戰,伏擊世界大戰爆發。 蘇聯建立了“東線”,英法進行了“靜坐戰爭”。
德國進攻法國後,英法聯軍被迫從敦刻爾克撤退。 法國淪陷後,戴高樂繼續與德國作鬥爭。 德國根據“海獅計畫”,不列顛之戰進攻英國。
根據巴巴羅薩計畫,德國對蘇聯發動了侵略戰爭。 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對日宣戰。 1942年,反法西斯國家通過《聯合國宣言》等加強了團結。
1943年,德國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的失敗成為乙個重要的轉折點; 9月8日,義大利投降。
1945 年 5 月 8 日,德國投降。 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戰爭中的快速鬥爭以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戰勝法西斯主義者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深刻地改變了人類歷史。 它的影響是廣泛的,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和技術方面。 第二次世界大戰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和進步。
-
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和政治力量不平衡,德國和日本的工業發展更加突出,英、法、美三國停滯不前。 1929年和1937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兩次嚴重的經濟危機。
德、意、日三法西斯國家為了擺脫經濟、政治和社會危機,走上了國民經濟軍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日益法西斯化,逐漸形成了美英法、德、意、日兩大政治軍事集團。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以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王國這三個法西斯軸心國以及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和反法西斯勢力為另一方的全球範圍進行的。
-
資本主義經濟的危機。
法西斯勢力崛起。
根源。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時代固有的基本矛盾沒有得到解決,但戰勝國和戰敗國之間以及戰勝國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卻增加了。 隨著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的不平衡的加劇,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國、義大利和日本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範圍,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化。
帝國主義經濟和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加劇了。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20年間,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治力量發展不平衡,德日工業發展更加突出,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英、法、美等國相繼停滯不前。 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
-
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和帝國主義國家內部矛盾的加劇。
-
經濟危機的影響,法西斯勢力的誕生。
-
背景條件: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法西斯勢力的崛起,帝國主義經濟和政治發展不平衡的加劇。
概述 1929 年 10 月 29 日,華爾街**崩潰,被稱為大蕭條的經濟大危機席捲了資本主義世界。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法西斯主義開始抬頭。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9·18”事變,進攻中國瀋陽,然後完全吞併東北,為未來全面侵華戰爭做準備。
-
二戰的背景是德國強大,覺得一戰的待遇不適合德國,於是他們奮起反抗,但希特拉卻被勝利者描繪成惡魔。
德國白色計畫日本投降。
其他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產生重大影響或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並納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區域性戰爭包括 1932 年義大利阿賓尼西亞、1931 年中日戰爭、1937 年中日戰爭和西班牙內戰。 非戰爭行為包括德奧合併、慕尼黑協定、梅梅爾宣言、義大利吞併阿爾巴尼亞以及德國肢解捷克斯洛伐克。 >>>More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法西斯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發動的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 戰爭始於 1939 年 9 月,結束於 1945 年 9 月。 世界上61個國家80%以上的人口捲入了這場戰爭。 >>>More
他們都反對法西斯主義者。 但大多數盟國是美國、英國和法國。 但中國和蘇聯當時並沒有宣布加入同盟國,而只是反抗法西斯主義。 當時應該是這樣。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