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畢業就來到了國內一家通訊巨頭公司,月薪9000,但主要收入並不全是工資,算上差額補償、住房補貼,稅後月收入應該在23000左右,平時的開支不小,但大部分都是理性消費! 平時跟著神仙玩各種金融產品,投機**,**,還有各種P2P,活期存款10萬。
-
試用期的前三個月是1500,然後拿了2000四個月,我是醫生,所以平時不花太多錢,我吃吃住,第一年攢了1萬多元,年底拿到獎金。
-
畢業一年後,沒有存款,沒有物件,我仍然走在艱苦奮鬥的道路上,奮力前行。 每一天都是不停地穿梭在工作和家庭之間,就像今年是打基礎的一年一樣,從明年開始,一月份就省下500。
-
第一年,我剛攢了1萬多元,然後存入銀行,但現在直接購買金融產品,3個月的“拍租房”年化收益9%,乙個時期就賺了200元的利息,一般來說,如果我大學畢業一年, 我基本上可以在經濟獨立的基礎上存下1萬塊錢,當然也不能把那些有天賦的學生排除在外,多掙錢,多存錢。
-
我的工作也是吃住的,工資5000多元,所以沒攢多少錢,只有2萬元。
-
畢業已經一年了,工資2000元,交水電房租,所剩無幾,但到目前為止我已經積累了一萬元,這說明這1萬元一定花了我很大的心血。
-
對於剛畢業一年的我來說,還是月光,零存款,有時候我真的會為自己的狀態而煩惱。
-
對於剛畢業一年的自己來說,我真的沒有積蓄,賺到的錢都花光了,還有幾百塊錢的外債,去年畢業了。
-
畢業工作一年後,正常存款一般在1萬或2萬元左右。 很多大學生剛畢業,出來找工作時工資一般不高,再加上日常消費、房租、水電費等,一般都攢不下幾塊錢。 一般來說,存1萬或2萬元是正常的,有些人可以存更多。
剛畢業的大學生,不用擔心積蓄多少,需要的是乙份不錯的薪水,爭取早日加薪,提公升能力。 一般來說,只要不欠錢,存很多錢是正常的。
活期存款
指存款人可以在任何時候以支票存款賬戶、保付支票、銀行本票、旅行支票和信用證的形式訪問和轉移的銀行存款,無需事先通知。 活期存款佔一國貨幣的最大部分**,也是商業銀行**的重要資金。 鑑於活期存款不僅具有貨幣支付和流通手段的功能,而且具有很強的衍生能力。
因此,商業銀行必須始終將活期存款作為其業務重點。 但是,由於此類存款的存取頻繁,手續複雜,此類存款成本高,西方國家的商業銀行一般不支付利息,有時甚至收取一定的手續費。
-
大學畢業後,不需要有積蓄,經濟上可以養活自己,不拿父母的錢就夠了。
如今,社會和社會不斷向我們兜售焦慮,讓我們對年齡和學習產生各種恐懼和焦慮。 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會去生活,我們需要在地面上面對現實,所以這個時候,焦慮和恐懼是不夠的,我們必須有他們的支撐能力才能得到提公升。 否則,我們就是在兜圈子,死圈,在這種無法解決的環境中,我們極容易產生頹廢的心態,放棄自己。
大學畢業的第一年,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完成從學校到社會的過渡過程。 這是為了將自己塑造成專業人士,並獲得有關工作場所和工作的各種知識。 為了幫助我們在未來更好地提公升自己,我們在事業上有更高的機會。
所以,你不能一味地在意錢,很多人畢業後可能只有兩三千的工資。 不過沒關係,只要我們能在這裡學到很多知識,接觸各種各樣的人,而且這些人對我們有益,在以後的資源開發過程中會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那麼就算是兩三千塊錢,也是非常值得的。
我們不僅要考慮工資,還要考慮綜合福利。 對於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他們最有可能患上近視。 當他看到一家小公司剛剛進入七八千時,他會立即擺脫國企和其他大企業發給他的報價。
然而,這樣一來,往往很容易導致自己的簡歷在以後的求職過程中不夠豐富和精彩,導致他們留在原地或進展緩慢。
其他同學剛畢業進入一家大型企業鍍金,做不到一年,學到了豐富的知識,親身體驗,在換工作之前有一定的人脈,他去了更好的平台。
-
工作一年,不出去喝酒就別胡鬧了。 如果你不買衣服,不去逛街,不上網,電話費在100以內,如果你一日三餐吃得很規律,正常押金應該在15000左右。
-
我們先算一算,如果你工作一年,工資是每月3000。如果你每個月不吃飯,你每個月都不花一分錢的工資,一年12個月可以存36000。
-
如果乙個男生畢業工作一年,沒有女朋友也沒關係,但是如果他有女朋友,他每個月都要給女朋友買零食、化妝品、禮物,還給女朋友造個小驚喜,一年都沒剩下錢。
-
因為月薪是3000,除了每月吃飯1000,每月買衣服、交房租等必要交通費1000左右,一年應該有1萬元左右的押金。
-
如果你是女生,你乙個月的工資是3000,一年的存錢就不該說了,因為你每個月都要吃飯,買化妝品,買包包,買衣服,買鞋,去逛街,做美容,做頭髮,這些都要花錢,可能乙個月的工資都不夠揮霍。
-
工作一年。 正常存款應該在 12,000 左右。 因為如果我每個月都上班,如果我離家很近,回家看望父母的時候,我必須給家人買點東西回去看望我的父母,或者帶我的父母出去玩。
-
如果你和女兒在異地,那麼你至少每個月要去找她一次,或者她來找你一次,那麼這條路的成本也非常大,然後你們兩個人要花很多錢去生活、吃飯、玩樂, 所以一年內不會有儲蓄。
-
除非你也有一年的工作,住在自己家裡,在家吃飯,不付房租,不付水電費,每個月只付自己的**開銷,不去逛街,不上網,不買新衣服。 那麼一年應該有3萬元左右的存款。
-
乙個月的工資是一年工作3000,存款裡應該剩下的不多,就算每個月不買零食,不買衣服,不亂花錢,那你就得把錢拿出來,乙個月兩份錢,加上吃飯,交房租, 水電費,基本上一年都沒積蓄。
-
今天的畢業生,剛入社會,沒有經驗,可以養活自己,不欠債,已經是好孩子了。 梁彥柴是正常的。
這表明你不容易後悔。 證明你走在正確的軌道上。 繼續努力學習!
-
都正常,一般來說,要看你用什麼,前兩年沒有積蓄,能養活自己就好了。
-
你好,如果你說,你是乙個棚子小夥子一直為自己的事業抽取源頭什麼的,存1000是正常的,你把所有的錢都用在投資什麼的,所以這樣比較正常,但是如果你,沒有好工作加上沒有模仿和國家存款,那麼我覺得這已經很不正常了。
-
我個人認為,如果畢業兩年後只有1000的存款,這是完全不正常的。 因為你已經在工作了,所以不可能存這麼少,所以你需要為自己制定乙個財務計畫。
-
這太正常了,因為剛從豐亮連鎖畢業的同學到處打工,找工作需要自己支付衣食住行,而且同學們的消費水平很高,還沒有形成一定的節約習慣。
-
你好,我覺得在我畢業的兩年裡,能夠買得起自己已經很不錯了,我1000的積蓄已經超過了很多同齡人。
-
畢業已經兩年了,存1000個朋友正常嗎? 剛好畢業後有自己的積蓄就很不錯了,這個不能著急,慢慢來,等你工作久了,有一定的經驗,自然你的工資漲了,積蓄也會更多。
-
畢業兩年後存1000正常嗎? 我想你畢業已經兩年了,如果你加入勞動力市場,你將獲得 1,000 美元的液體。 應該說少了一點。
我畢業已經兩年了。 如果你現在找到工作,你面前應該不應該有至少5000塊錢。
-
畢業後,我工作了兩年,只有1000元的存款,也就是說我平時吃光了就用完了,一點積蓄都沒有攢下來。
-
老實說,在這個社會上,你已經很努力了,沒有透支你的錢,年輕人的透支已經成為常態。
-
這要看情況,他們中的一些人不斷重複投資,還剩一千還是很棒的。
-
坐標廣州,2010年畢業,畢業後第乙份工作實習工資1500元,正式工資1800元。
在畢業初期,我參加了各種高校招生活動,辦了人才市場招聘會,最終在畢業前確定了實習單位,找到了相應專業的工作,感覺是雙向奔赴。 滾大。
我住的房子是姐姐租的,電費是每月500左右,不包括任何家具和電器,姐姐之前去市場買的,所以房租低,沒有空調,我買了風扇,我住在5樓。
說實話,我每天上下班,真正在出租屋裡度過的唯一時間就是10個小時左右的睡眠和休息時間,週六和週日我跑回家和家人共度時光。
所以相對來說,自從畢業以來,我就沒有跟父母要過生活費,自己賺錢確實能快速積累經濟,同時贊助姐姐的部分生活費,雖然賺的錢不多,但也不敢隨便花,努力慢慢攢錢。
當然,20年前,又怎麼能和今天相比,凌霄,消費陷阱無處不在。
首先,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二手房東接手了,房介到處都是,租金至少比一手直租高出1 3,房間裡裝有空調、洗衣機、熱水器、床、沙發、衣櫃,在我看來都是消費陷阱,每個月都要花幾百塊錢租房, 而且租金成本自然會增加。
然後,至今還在網路上流傳的那句名言——房子是租來的,生活是你自己的。 無數剛畢業熱愛生活的大學生,以及精緻農民工的子女,紛紛湧入消費市場,購買各種花裡胡哨的東西,購買昂貴又不實用的產品,買奇葩的東西來填補自己空虛的心。
最後,希望你在租房的時候,對自己的財務狀況有乙個清晰的認識,學會提高自己的個人理財能力,考慮更多的個人公升值空間,不要被外在的虛榮心所束縛,房子是租來的,社會不會因為你租的房子貴而與高薪工作相匹配, 最後看看自己的能力,多存錢,控制消費,減少衝動,用**飾品裝飾自己,用存款餘額證明自己,讓自己以自己名下的房產為榮。
無論如何,我希望你們都能盡快自由地租房!
剛來北京的時候,我非常苦,每個月5k的工資,要給父母家,還要交房租、水電、交通、三餐和各種生活費,苦不堪言。 加薪後稍微好一點,現在每個月給家裡5k,剩下的都由我支配,其實家裡也不缺這筆錢,我堅持給家裡,就是為了向父母證明自己能好好生活,讓二長老放心。 順便說一句,我的父母其實並不知道我要來北京,他們以為我還在廣州工作,所以我覺得最好不要告訴他們,因為他們不想讓我去很遠的地方工作,我也不想讓他們擔心。
畢業一年後,我經歷了一段破碎的愛情,在二戰中未能進入研究生院。 半年的時間都花在了二戰的研究生入學考試上,雖然不值得,但我並不後悔。 徹底打消了上研究生的念頭後,我認真工作,現在我是一名程式設計師,看到我的**能為公司帶來價值,感覺很棒。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