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有資訊傳遞的記載。 騎馬經過稱為驛站,這是一種早期有組織的交流形式。 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取自嘉峪關魏晉壁畫墓葬,驛使手持簡紙,驛馬在空中四足,速度快。
1982年,以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為主題圖案製作小郵票,說明嘉峪關是中國資訊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後傳系統。 特別是漢代,所傳遞的文書是按等級劃分的,不同等級的文書要按照規定的順序和時間由專人、馬匹來傳。 這些檔案的收發必須登記,並註明時間以明確責任。
隋唐時期,郵政業發展空前。 唐朝的官方郵政運輸線以都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設有郵站約30裡。 據《唐六經》記載,鼎盛時期全國有驛站1639個,專門從事驛站服務的人2萬餘人,其中驛兵1.7萬餘人。
驛站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併三種型別,每個驛站設有驛站,配備驛馬、驛驢、驛船和驛場。
在唐代,對驛站的行程也有明確規定,陸驛快馬每天走6個驛站,即180裡,然後每天走300裡,最快的需要每天500裡; 步行者每天行駛 50 英里; 逆流航行時,河流行進 40 英里,河流行進 50 英里,其他行進 60 英里; 順流而下時,總是 100 到 150 英里。 詩人岑深在詩《初期龍山路上的人物審判》中寫道:“一柱一柱,柱間如星流; 平明送咸陽、簾子、龍山頭”。 在這裡,他將驛馬車比作流星。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樊陽叛亂。 當時唐玄宗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唐玄宗不到6天就知道了訊息,傳輸速度達到了每天500裡。 由此可見,唐代郵政通訊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到了宋代,所有的官方檔案和信件都被統稱為“快遞”,出現了“快遞店”。 快遞驛馬的項圈上繫著乙個銅鈴,在路上馳騁時,白天敲鐘,晚上起火,被殺的人不負責。 為馬匹購物,為人購物,風雨無阻,白天和黑夜。
南宋初年,反金將軍岳飛被宋高宗從前線強行召回臨安,十二枚金牌。
-
根據乙個驛站的傳說,每個驛站都有馬匹可以換,還有一些食物和水供驛站吃。
-
在古代,檔案傳輸依靠驛站,一般每 20 英里乙個驛站。 一旦需要送達的公文標上“立即起飛”字樣,按照規定應該是每天300英里,在緊急情況下,可以是每天400英里和600英里,最快可以達到800英里。 “加急 600 英里”和“加急 800 英里”用於表示情況的緊迫性。
按照唐朝的規定,快馬每天需要180裡左右,快馬每天需要300裡,最快的要求是每天500裡。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樊陽叛亂。 當時唐玄宗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唐玄宗不到6天就知道了訊息,傳輸速度達到了每天500裡。
據《唐朝六經》記載,鼎盛時期,全國有驛站1639個,專門從事郵政服務的人員2萬餘人,其中驛兵1.7萬餘人。 驛站分為陸驛、水驛、陸水兼併三種型別,每個驛站設有驛站,配備驛馬、驛驢、驛船和驛場。
-
驛站是中國古代的乙個地方,供人們傳遞官方檔案和軍事資訊,或在往返**的途中提供食物和住宿以及換馬。
驛站自前秦時期就已存在,並在秦漢時期得到完善。 但直到 13 世紀蒙古人統治中國之後,這個詞才出現。 元代以前,“驛站”只叫“驛站”,而“驛站”這個詞是乙個外來詞,源自蒙古語“驛站”(jamuci)的音譯,“驛站”,驛傳的譯名”。
元代時期,被稱為“站”的“站池”在全國各地廣泛建立,從那時起,“站”的意思就被融入了漢語,演變成雙音節詞“站”。
驛站的作用:驛站在我國古代交通運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通訊手段非常原始的情況下,驛站負責各種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資訊傳遞任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物流資訊的一部分, 而且還有特定的網路傳輸和網路傳輸。中國古代驛站雖然形式和名稱各不相同,但組織嚴密,等級森嚴,形式齊全。
封建君主依靠這些驛站來維持資訊收集、命令發布和反饋,以達到封建統治控制的目的。 由於當時歷史條件的侷限性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有限,其速度和數量無法與今天相比,但就其組織程度而言,交通資訊系統的覆蓋水平不亞於現代通訊和運輸。 可以說,那個時代的成就也是我們現代文明基礎的一部分。
-
梨花在三月在洛陽飛舞,春天在秦地的行人回來。
鞭打城南,會見驛使秦川客人。
前天,使者下達了章綱,傳道長安早春來了。 - 《渭城少年之旅》唐*崔昊。
感情是不能強迫的,其實我覺得你應該分析一下當時分手的主要問題,為什麼要等,主要看你,你覺得你們的關係值得保持嗎,你想保留,還是有必要保留。 如果你覺得你還在乎你們之間的感情,可以試著改變它,一起彌補過去的錯誤,放下心中的石頭,重新感受曾經擁有的美好時光。 如果你覺得他已經不在乎這段感情了,在你心裡也不再重要了,那就不要太勉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