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潑水節是傣族、泰族和東南亞的傳統節日,同一天,來自泰國、寮國、緬甸、柬埔寨等國家的人們,以及香港九龍城、台灣新北市中和區等海外泰族聚居地的人們,一大早就起床沐浴拜佛, 然後開始連續幾天慶祝,期間大家互相潑上純淨水,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厄運。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
2、潑水節是展示傣族傳統文化,如水文化、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俗崇拜等綜合性舞台,是研究傣族歷史的重要視窗,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潑水節以漳哈、白象舞等文藝表演,有助於了解傣族感受自然、愛水尊佛、溫柔靜謐的民族特色。 同時,潑水節也是加強西雙版納各族人民團結的重要紐帶,對西雙版納與東南亞國家的友好合作與交流,對促進全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被批准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 潑水節的歷史淵源:
潑水節起源於印度,是古代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來被佛教吸收,並於 12 世紀末至 13 世紀初通過緬甸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 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力的不斷加深,潑水節已成為民族習俗,並流傳下來。
《車禮》一書中記載:“元旦早晨,所有貴族和平民沐浴換衣,在佛寺拜佛。女人們每人扛著一挑水,為佛洗塵土,從上到腳跟,滴得最飽,泥佛幾乎要塌陷了。
沐浴佛後,人們互相倒水,潑水,玩水。 這個記載雖然不吉利,但它告訴人們,潑水是傣族在過年期間必須舉行的活動。 上面提到的“元旦”不是公曆的1月1日,而是傣族新年的那一天。
-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節日中影響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節日。 潑水節是傣族新年,相當於公曆的四月中旬,節日一般持續3至7天。 第一天在傣族中被稱為“小麥日”,類似於農曆的除夕; 第二天,傣族語言被稱為“煩人日”(空日); 第三天是新年,稱為“角網馬”,是一年的第一天,人們認為這一天是最美麗、最吉祥的日子。
節日的清晨,傣族男女老少穿上節日服裝,端著清水,先去佛寺給佛浴,然後開始互相潑水,互相祝願吉祥、幸福、健康。 人們手舞足蹈,高喊“水! 水!
水! 鑼鼓聲響徹雲霄,祝福的飛濺聲四處飛濺,場面十分壯觀。
潑水節又稱“沐佛節”,又稱“冷河上漢”,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和泰語民族與東南亞的傳統節日,同一天,來自中國西雙版納、泰國、寮國、緬甸、柬埔寨等地的人們,以及香港九龍城等海外泰族聚居地的人們, 台灣新北市中和區等地一大早就起床沐浴拜佛,然後開始慶祝數天,期間大家互相潑上清淨水,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煩惱。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 [1][2] >>>More
萬聖節起源於古代凱爾特人的新年節日,這個時候也是祭祀死者靈魂的時候,為了避免邪靈的干擾,同時也要祭祀祖先的神靈和善良的神靈,用食物祈求平安度過嚴冬,是西方的傳統節日, 每年的11月1日,10月31日是萬聖節前夕。它通常被稱為萬聖節前夕(萬聖節)。
潑水節在傣曆六月中旬舉行(農曆清明節前後約十天),持續三到四天。 一般在陽曆4月13日至15日的三天。大家互相潑水,越潑水,越喜歡對方!
狗肉節是榆林市的乙個節日。 狗肉節是廣西榆林市民自發的節日,是慶祝夏至的傳統民俗。 每年夏至那天,熱情好客的當地人都習慣聚在一起吃狗肉,聚朋友慶祝夏至,喝著新鮮荔枝的葡萄酒。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