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讀書7年,想家了,第一次出去讀書想家了怎麼辦?(我比較內向)。

發布 教育 2024-04-28
37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08

    什麼都不用想,靠直覺去做你現在最想做的事情,只要對得起你的良心,只要以後不能後悔就行。 好好生活,沒有什麼是過不去的,累了想那些美好的事,想著前世的那些美好回憶,或者幻想著未來更好的生活,不要被眼前的一切蒙蔽了雙眼,你已經是高手了,這是多麼光榮啊,好有見識, 你有多開心,哈哈。如果我能拿到碩士學位,我連夢都閉不上嘴,哈哈,你真了不起。

    累了就哭,不要裝,就哭出來,不好意思就找個沒人的地方,多哭,效果超好。 呼喊出這些毒素,這樣你的心臟就不會受到創傷。

    我們什麼都不想做,減少我們的慾望,知足快樂,有東西吃,有東西住,冬天不凍。 唯一的畫面是內心的滿足,幸福,這是任何金錢都買不到的。 如果想家了,回去,和父母共度時光,找到自己的動力,其實生活很美好,祝你好運!

    如果你有失眠,那就學催眠吧,呵呵。

  2. 匿名使用者2024-02-07

    錢曉進退兩難,你有這個心,相信你爸媽已經很滿意了。 既然你賺不到錢,你可以嘗試參加公務員考試和其他方式回去。 要不然以後就把二長老帶過來吧,畢竟他們兩個還是有個照顧的,也不會太寂寞,只要不讓他們太擔心,多回家就好了。

    當你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北漂者們都被你撕開了心裡的一道傷疤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今天的社會很殘酷,我們不想富貴,只想在社會上吃飯養家餬口,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失去了時間,還失去了感情......

    我們忙碌的生活沖淡了我們對父母的日常照顧。 這也是最可悲的。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我和你一樣想念我的家鄉,我希望有一天我能成功,回到過去,但目前無法實現,那我該怎麼辦。 這個社會太現實了。 我們每天都要努力工作,但最重要的是你要快樂。

    當父母年紀大了,他們想要的並不多。 圖片也是你可以快樂的。 兄弟。

    為了我們的父母。 努力!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習慣就好了,想家的時候可以玩**,根朋友出去玩,轉移注意力,人長大後總要離開家,好男人決心四面八方,總有一天你會離開父母的懷抱,翱翔藍天。 加油。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交更多的朋友,當你有更多的朋友時,你就不會去想它。

  7. 匿名使用者2024-02-02

    第一次這樣,性格開朗的我也是這樣,更何況你性格內向,慢慢適應。

  8. 匿名使用者2024-02-01

    和朋友出去,吃頓飯,俗話說,吃飽了就想家了。

  9. 匿名使用者2024-01-31

    這可是久呆在家,不捨,久了,再認識朋友也就不這麼了!

  10. 匿名使用者2024-01-30

    我還以為第一次出去讀書的時候,奶奶擦了擦眼淚送我出去,但過了一段時間,就沒事了,每週可以回去一次。

  11. 匿名使用者2024-01-29

    1 一直想家是正常的,但你必須學會適應,凡事獨立。

  12. 匿名使用者2024-01-28

    多打**給家人,把想說的話都告訴家人,想哭就大聲哭出來,會覺得舒服多了,會覺得家人其實在身邊。

  13. 匿名使用者2024-01-27

    鄉愁的味道很不舒服,想著父母,想著媽媽做的飯菜,想著自己在家的窩,常常想家又覺得痛苦,這種滋味,想出國留學,到外面遊蕩的人,體會很深,唯一能做的就是經常回家找個**, 聽聽爸爸媽媽的聲音,向爸爸媽媽報告乙個安全,想讓爸爸媽媽說出自己的心聲和顧慮,其實爸爸媽媽也不想讓我們想心痛,那我們就應該更加努力地學習和工作,讓爸爸媽媽放心。

  14. 匿名使用者2024-01-26

    你可以問問自己,你為什麼想家? 因為家人愛自己,所以他們可以一起享受家庭,他們可以談論他們的煩惱,分享他們的快樂。 既然想家意味著被關心和被愛,想想看......

  15. 匿名使用者2024-01-25

    鄉愁主要是因為外界人性的冷漠吧? 試著與你所愛的人交流,人們往往要經歷外面的寒冷,才能感受到家的溫暖。

  16. 匿名使用者2024-01-24

    可能是因為你很多時候都很孤獨,或者有什麼事情困擾著你。 那麼你可能需要有人陪伴你。 幫助您分擔您的煩惱。

  17. 匿名使用者2024-01-23

    打電話**,看望親人**,寫信,抽出時間回家看看。 當你不在的時候,你的親戚也會想念你! 我們回家看看吧! 如果你有時間,你可以請假(但不要干擾你的工作)。

  18. 匿名使用者2024-01-22

    多給父母**! 或者如果你有假期,可以回去看看!

  19. 匿名使用者2024-01-21

    做你喜歡做的事。 轉移注意力。 保持樂觀。

  20. 匿名使用者2024-01-20

    呵呵,堅持就是勝利,過年快結束了,你就可以回家了...... 我上學的時候經常想家。

  21. 匿名使用者2024-01-19

    現在聯絡家裡的方式有很多種,如果你有電腦,你可以用視訊螢幕聊天,如果你沒有電腦,你可以用**聊天,你可以隨時看,你也可以解決相思病。

  22. 匿名使用者2024-01-18

    很多時候,回家打**,不僅能減少對家人的擔心,也能減少家人對你的關心,還能用家人的安慰來緩解那個異國他鄉的寂寞。

  23. 匿名使用者2024-01-17

    如果它來了,那將是安全的。

    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穫。

    每個人都會有不習慣出門的過渡期,忍耐後會慢慢習慣。

    讓你的父母知道你是乙個堅強的孩子,如果你不能堅持下去,你會後悔的。

  24. 匿名使用者2024-01-16

    如果你想家,你可以打**。

    現在交通很方便。

    有時間可以回去。

  25. 匿名使用者2024-01-15

    睡!! 傻,你還需要問這個!!

  26. 匿名使用者2024-01-14

    過了很久,你就習慣了。 可以擊中**。 或者回去度假。 週末也可用。

  27. 匿名使用者2024-01-13

    我是寄宿生,我也是。 晚上,有時我乙個人在床上哭泣。 我以前總是想出去玩,但長大後,我意識到最好在家。 每個人都會有一些思鄉之情,這很正常。

  28. 匿名使用者2024-01-12

    結交朋友,轉移注意力。

  29. 匿名使用者2024-01-11

    給家人乙個**,聽聽當地口音會好多了!

  30. 匿名使用者2024-01-10

    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歷,但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你就習慣了。

  31. 匿名使用者2024-01-09

    說實話,你真的很幸運。 我今年15歲,獨自在美國一所私立寄宿高中上學,我和美國人格格不入,壓力一點也不小,想念我的家和媽媽。 但是沒有辦法改變現實,假期只能坐13個小時的飛機回去,現在和媽媽一起度假,一點都不想離開,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32. 匿名使用者2024-01-08

    試著把你的想法寫在一張紙上,背誦,最後把他撕成碎片。 這樣,你的頭腦就會少得多。 另外,試著和你周圍的人交朋友,你現在在學校還有一些朋友可以交到。

  33. 匿名使用者2024-01-07

    記得我們剛上大學的時候,有乙個女孩在父母離開後獨自在宿舍裡哭泣。 但最後,她慢慢地和宿舍裡的學生和班級裡的學生一起玩,終於成為了我們班的學習委員會成員。 “我和宿舍裡的人沒有特別的關係,我總是覺得格格不入。

    我只能說這種想法是不能接受的,其實時間長了,你會發現身邊的人並不是你想的那樣! 如果你自己不敞開心扉,你怎麼能指望別人接受你呢?

  34. 匿名使用者2024-01-06

    我以前就是這樣,但後來我寫日記,寫下我對家的想法,然後我試著和同學們一起出去玩。 慢慢來是件好事。

  35. 匿名使用者2024-01-05

    認識一些新朋友,然後多走走,不管是什麼總是第一次,只要習慣就行了,和宿舍相處,抱著吃點虧也沒關係的態度......對付起來並不難,一開始就是這樣,所以不要害怕,等一會兒就好了。

  36. 匿名使用者2024-01-04

    盡快融入新環境,畢竟不能一輩子呆在家裡,還不如找個同性朋友聊聊,也不會覺得太難。

  37. 匿名使用者2024-01-03

    當你有空閒時間時,去街上散步,調整你的心態。

相關回答
16個回答2024-04-28

通常,最後一次產前檢查需要常規血型和尿液血型、心電圖、肝腎功能、血糖、凝血、傳染病篩查、超聲檢查和胎心率監測。 其他將根據情況進行檢查。 >>>More

6個回答2024-04-28

1930年烏拉圭舉辦第一屆世界盃,有13個國家參加(阿根廷,巴拉圭,比利時,玻利維亞,羅馬尼亞,巴西,烏拉圭,智利,美國,法國,南斯拉夫,墨西哥,秘魯)。 決賽中,東道主烏拉圭4-2擊敗阿根廷奪得世界盃冠軍,成為第乙個贏得世界盃冠軍的國家。 >>>More

37個回答2024-04-28

補品、茶葉、水果,以及一些對方父母喜歡的小東西,最主要的是你的表現,要成熟穩重。

32個回答2024-04-28

中國的初戀很年輕,感覺自己像個普通的朋友,當沒什麼可說的,成為男女朋友關係卻不知道怎麼說其實,這要看雙方的共同溝通,不要太拘束,或者多發簡訊,多關心對方。

5個回答2024-04-28

本為深度講解紋身專欄,內容圍繞紋身文化、紋身科學、紋身話題等內容展開,每週四更新,歡迎觀看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