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哲學家談談對人生信條的一些看法

發布 文化 2024-05-09
18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09

    首先,懷疑一切,只有當你懷疑時,你才能從虛假中分辨出真相。 信條必須被高高在上,而能夠確定地實現的不是最高的信條。 因此,放棄你的功利本性,決定即使你一生都在為信條而奮鬥而沒有成功,也並不後悔。

    當你得到你的信條時,不要沾沾自喜,它可能會改變。 隨著你生命的進步,你的信條也在進步。

  2. 匿名使用者2024-02-08

    做人和遇到事物是有準則的,但從哲學上講,哲學幫助我們了解自己和世界,並讓我們深入思考。 能從哲學上思考的人,一般都是很有修養的,修為高尚的人做事應該沒有問題。

    就我個人而言,根據我自己的理解,我認為乙個人應該按照不妨礙傷害他人的標準做事; 萬一遇到麻煩,你不能強迫它。

    基本上就是這樣,另外,我個人喜歡莊子,想。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7

    它應該建立起來,否則它就像乙個沒有頭腦和意識的行屍走肉。 只有了解了客觀世界,才有了目標和理想,才能不平庸地前進。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歷史是一條無盡的河流,今天的事情可能明天就錯了。 因此,不要用你的信條做正確的事。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人生有兩件事,一是與自己打交道,二是與人打交道。 窮了就好自己,好就好,好就好天下!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建立人生觀? 好好生活。 快樂快樂地生活。 或者認真生活。 就是這樣。

  7.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黑格爾的辯證法,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都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非常經典的。

  8. 匿名使用者2024-02-02

    1.基礎是存在,存在是可以被承認的。 問題的後半部分存在一些問題。

    從一般意義上講,有幾個基本定律,就像幾何學一樣。 但這只是對存在的基本定律的總結,可以發現,其實很多理論都會變得不夠基礎---比如用相對論代替牛頓物理學,其實還是一回事,只是層次不同,範圍不同。 對基礎的簡單追求會陷入形上學(形上學是正確的,片面的強調是沒有意義的,必須觀察、分析、認知)。

    2.這是不一樣的。 這是乙個心理學問題,人類的認知是根據自己的經驗、知識和生理來決定的。

    詞語本質上是多義詞,哲學一般找不到合適的詞語,所以個人傾向於用自己創造的意義來闡述。 但這並不是說這是不可討論的。 你不需要自己的概念來理解乙個詞(這是羅素說的),只要把它當成乙個有表現力的詞,主要是轉述,如果你能理解對方的意思,就可以達成辯論。

    詞彙的混亂和不恰當是哲學的主要問題之一。

    3. 確實如此。 所以笛卡爾認為身體是不可測試的,因為我正在改變這一點。 但我們必須考慮到穩定性,大腦本身的細胞很少更新,這就是我們思維穩定和連續的原因; 基因的不變性保證了身體結構的穩定性---因此大腦作為意識不會改變,身體的結構形式也不會改變。

    人為的變化只是進一步說明笛卡爾對我的思考更加真實。

    4.其他示例不起作用。 A 和 B 都錯了。

    現實不是相對的。 A根本不是辯證法,而是詭辯。 B的想法是合理的,但並不完整。

    它是絕對的,因此真實的東西不可能是假的。 客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物主義都不否認事物的自然存在。 B的判斷是有道理的。

    如果這是乙個大桶中的大腦實驗,那是個好主意,因為我們無法分辨。 但作為事實的一部分,我們可以概括,因為假的就是假的,當然不可能到處都是真的。 如果這對每個人都是正確的,即使存在所謂的對上帝的欺騙,這是一種假設,那麼它與真理有什麼區別呢?

    只要不是偶然的,就可以認為是有一定程度的真理。 二是單憑感覺判斷是不對的,要從不同方面來理解,可以檢驗是否虛假。 所有存在的都是一樣的,都是合理的,所以不可能有不一致和無法驗證的東西是虛假的。

  9. 匿名使用者2024-02-01

    1 最基本的是發展規律,如科學演繹和哲學辯論。

    2 差別是肯定的,但事物的發展規律是不變的,這就是概念的本質.3 是本質不變,你的本質是不變的,日常變化是矛盾的,矛盾是辯證合理的.

    如果人造器官逐漸取代所有器官,不知道人與人的關係是否還在|? 還有家人、朋友? 如果有的話,你還是你。

    建議提問者閱讀和撰寫有關哲學的書籍,並且已經具備學習哲學和辯論的基礎。

  10. 匿名使用者2024-01-31

    1.哲學和科學的基礎必須是客觀世界,兩者都來自客觀世界,哲學是對客觀世界的理解和方法,科學是通過對客觀世界事物的實踐而產生的,科學的目的也是改造客觀世界。 說白了,理論還是理解,最基本的就是它來自實踐。

    2.哲學就是通過不斷的思考和思考來獲得強大的生命力,我們親自在哲學的學習和討論中開拓思想,增加知識。 以你說的善與惡為例,哲學更多的不是關於每個人感情的善與惡,而是一種普世價值,研究多個個體的善惡共性與差異性,共性可能上公升到道德或法律,差異可能通過討論形成共性,逐漸釐清善惡的邊緣(當然, 不是絕對優勢)。

    但無論如何,這種**不會讓你兜圈子,就像美與醜,好與壞一樣,在大眾的討論中,漂亮的衣服是時髦的,美麗的**是流行的,一首你認為不好聽的歌,你最終可能會愛上它,這是討論的必要。

    3.我可以告訴你,我不是每天的我,也不是今天的我。 原因很簡單,我屬於客觀世界,客觀世界裡的一切都在發展,我也在發展,器官會年輕然後衰老,心跳會急促然後停止,沒什麼好擔心的,紅色不是無情的東西,變成春泥更保護花朵, 但我的存在形式已經改變了。

    我不在乎我存在的形式,即使我是殘疾人,現在我的存在形式仍然是乙個有思想、有感情、有理想的活生生的人,在這種形式下,想想你能做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做一些實事求是的事情,不要等著“我”變成白骨,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那就太晚了。

  11. 匿名使用者2024-01-30

    1 哲學和科學的基礎是:心靈。

    2 事物、概念、定義。 這都是仁慈和智者的智慧。

    善惡只有乙個標準:為善而造福他人。 自私是邪惡的。

    3不是每天都在變化,而是每時每刻都在變化。 你的細胞每秒鐘都在代謝和重生。

    你的思想,看似連續不斷,其實就像水的流動,分子彼此相距甚遠。

    但是,從表面上看。 它是連續的。

    問題附錄:我說的器官包括大腦。

    答:杯子在你手裡。 手是由大腦指揮的。 誰在指揮大腦?

    你的杯子是你的嗎? 是你那只被大腦指揮的手嗎? 誰在引導大腦思考和工作?

    一切法無我!

  12. 匿名使用者2024-01-29

    當你知道上帝是否存在時,你能改變什麼嗎? 虛無主義萬歲。 知道我的支援...

  13. 匿名使用者2024-01-28

    就我個人而言,我理解哲學就像人的大腦,而科學就像人的肢體。 他們互相服務,沒有人可以沒有彼此。 問題 2:

    事物或概念描述乙個物件,它們是一體的,但是人們對自然的理解程度會有不同的看法,有的看正面,有的看消極的,所以看是不同的,但是你說的善惡理解有兩大方向,也就是在古代哲學中, 善與惡是絕對的,但在人們的生活中,善與惡只是道德標準。在哲學中,善是純粹的善,惡是純粹的惡,善是指永恆不變的東西,而惡是指永恆不變的東西,也就是說,它不在右邊或左邊,也不在中間,是善與惡超越了中庸之道。 問題三:

    我不知道我到底指的是什麼。 正如你所說,我的材料每一秒都在變化,我從哪裡來? 但有乙個永恆不變的自我,那就是存在於宇宙中並遵循質量和能量守恆定律的自我。

    人造器官永遠也取代不了現有的人體器官,不是說技術做不到,最主要的是,如果做完了,人類將面臨一場災難,走到盡頭!

  14. 匿名使用者2024-01-27

    呵呵,你的問題很有意思,有時間我們可以討論一下。

  15. 匿名使用者2024-01-26

    所有的問題首先是概念問題,當概念被澄清時,許多問題就不再是問題了。 現代哲學的分化使部分研究更加主觀,其重點是個人和人的心理; 另一部分是面向科學技術,關注科學技術規律和科學技術的社會問題。

    你在這裡提出的幾個問題都是基於主觀主義哲學的觀點。

    1.首先,“主體和客體之間不再可能區分”的觀點本身就是主觀的,並且與提出這種觀點的人的主觀經驗有關。 也許在這種情況下,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區別不能再基於主體越來越融入客體這一事實,因此不可能明確地說它們是不同的。

    但主體本身的狀態依然存在,或者說是自在的,所以主體和客體的區別依然存在,在實踐中依然是可能的。

    主客體區分是相對的,通常是一般觀點比個人觀點更客觀; 真實的事實比普遍的觀點更客觀。

    2.事物的因果關係,又稱事物的因果關係,是形上學的主要課題之一。 因果關係無意義的論點始於英國經驗主義者休謨。

    因果關係表示兩個事件之間牢固而持久的關係,即必要的聯絡。 休謨認為,只要經驗能夠告訴我們事物的秩序,而經驗從未經歷過任何必然聯絡的例項,那麼“必然聯絡”就毫無意義,也就是說,因果關係是沒有意義的。 知識只能基於經驗,而不是所謂的因果關係。

    3.至於“人類無法獲得準確的知識”的斷言,與上述“事物的因果關係毫無意義”的論點相似。 既然沒有必要的聯絡,那麼究竟是什麼? 不。 人類的知識只能是經驗的積累。

    後兩個問題與英國經驗主義和所謂的懷疑主義有關。 至於“事物本身”的提出,這只在對懷疑主義的解決和對英國經驗主義哲學的批判中得到強調,因此是後驗的。 只要了解英國的經驗主義,就能理解上述問題的原因。

  16. 匿名使用者2024-01-25

    c排除方法。

    AD當然不是。 B說的恰恰相反,如果它是形上學的,它仍然是可靠的。

  17. 匿名使用者2024-01-24

    首先,什麼是重要的,重要的標準是什麼? 這是第乙個需要澄清的問題。

    哲學史上有很多問題。 觀點很多,但哲學觀點是哲學觀點,正是因為哲學觀點的非普遍性和非公共性。 大多數哲學觀點並不像數學和自然科學的觀點那樣被大多數內部人士所認同。

    所以就哲學而言,觀點本身並不是最重要的,提出問題、思考問題應該比提出問題、形成意見更有意義

  18. 匿名使用者2024-01-23

    一樓講得很清楚,這裡就不贅述了。 我再補充一點,上述解釋都屬於唯物辯證法,也可以說是屬於馬克思的基本原理。

    由於馬克思基本原理的邏輯概念較大,它既包含唯物辯證法,也包含歷史唯物主義。

    比馬克思基本原則的邏輯概念更大的是哲學。 哲學既包括馬克思的觀點,也包括其他哲學家的觀點。 這五個範疇是唯物辯證法的觀點,此外還有十個範疇(亞里斯多德)、十二個範疇(康德)等等。

    特別是,康德對十二個範疇的討論比五個範疇更廣泛。 康德不僅用十二個範疇來解釋科學存在的普遍必然性,而且用十二個範疇來解釋道德和審美存在的普遍必要性。 伊曼紐爾·康德(Immanuel Kant)奠定了德國古典哲學,這是馬克思主義的直接理論。

相關回答
6個回答2024-05-09

1 我想可能是血效應使戴斯蒙德與埃齊奧年輕時的外表相符,在啟示錄中也有可能是他的真實外表。 >>>More

3個回答2024-05-09

1.成功是簡單事物的重複。

2.逆境和艱辛是錘煉人格的最高學校。 >>>More

12個回答2024-05-09

這些感受只有你自己才能理解

找人代筆並不足以表達你對他的感情 >>>More

8個回答2024-05-09

項姓與項姓無關。

姓項氏在百姓中排名第129位,按人口排名第99位(2007年資料) 炎帝所生的二十四個兒子之一,姓項,在夏朝,項耀在陝西建國,以國名,是姓項姓的真正祖先。 >>>More

26個回答2024-05-09

這個問題是這樣的,有句話說人貴又有自知之明,作為普通人要腳踏實地,面對現實,人要工作有收入才能生活,現在各行各業有很多工作要做,你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做自己能做的事,有條件就學開車, 然後購買自己的汽車為他人操作或駕駛;也可以學一門本事,自己當老闆或者為別人工作等等,關鍵是要能吃苦,用腦子勤勞,只願意工作,生活沒問題,用心,天上不會有掉餡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