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韓信能夠打贏逆水之戰,馬譚卻輸了街亭

發布 歷史 2024-05-21
25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11

    戰鬥的關鍵是韓信在趙軍營周圍又派了一支軍隊,把所有的旗幟都換成了漢軍旗。 所以,簡單的最後一戰一直沒有成功,韓信的成功也被忽略了。

  2. 匿名使用者2024-02-10

    人與人不同,乙個是勇敢而有戰略眼光,另乙個是浮躁。 後者的悲劇是自己造成的,所以說性格決定命運。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9

    韓鑫怎麼能和馬妍相提並論,就像個小孩子,乙個大人一樣!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8

    我認為所有戰術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的對手是誰。

    馬的失敗是因為他的對手是司馬。

    這就像國家足球隊在沒有任何戰術國家足球的情況下幾乎可以戰勝馬爾地夫,但戰術國家足球隊卻無法戰勝巴西。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7

    徐晃和馬一開始走錯了方向,忘記了最基本的紮營策略,最後怎麼可能贏。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韓信在逆境奮戰之前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而徐晃和馬在絕望的時候與困難作鬥爭,當然不可能像韓信那樣成功。

  7.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因為對手不同,徐晃和馬衍的對手都是勇猛有謀略的,而韓信的對手則沒有謀略。

  8.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其實真正的原因也很簡單,第一,韓信死水戰的目的,就是要為張二的“異兵”創造時空,以“出擊”,而馬譚駐守街亭的主要目的就是“防衛”,在這兩種情況下,身處絕境的士兵心理自然會不一樣, 一種是主動進攻,另一種是被動防守,結果當然會不一樣。

    第二,韓信在軍隊中擁有絕對的威望,此時的韓信已經成為統帥千軍萬軍的將軍,士兵們對韓信充滿信心,無論韓信如何指揮,士兵們都堅信自己一定能夠打贏這場戰鬥,而馬譚此前從未獨自帶兵, 而士兵們對馬的本事產生了懷疑,而這種心態上的差異,也是最終結果的一大原因。

    第三,在韓信死水的影響下,後世已經有過這種戰術的經驗和教訓,而張鶴也是一代名將,所以他已經破解了這樣的戰術,所以當馬譚開始打算與他的死水作戰時,其實已經決定了敗局。

  9.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處死再重生,就看雙方將領的水平了,有的看史書的人說,這東西被很多等級不夠的將領不分青紅皂白地使用,都敗了。 只有敵人低估敵人才可行,己方總司令可以大大鼓舞軍隊士氣。 韓信的死水陣和曹操的十面埋伏破袁紹的死水陣有兩個共同點,就是先是裝軍弱,敵將去打撈,然後士兵們突然發現沒有退路了。

    只要對方統帥及時警覺,改變追擊,嚴守出口,困住敵人,敵軍就無法在短時間內建立死地,會因缺糧缺水而造成體力不足而失去戰鬥力, 再加上恐慌。在第一次結亭之戰中,張鶴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將領,馬駿死在地上求苦,一開始,讓人們知道你在死亡的地方,張鶴困住了你,讓你的軍隊慢慢失去戰鬥力,再次攻擊你。 如果你再聰明一點,你甚至會鼓勵對方士兵投降,這樣對方士兵原本的死意志就會變成投降。

    在圍攻夏夏時,使用了韓信和張良的破敵之法"四面楚歌"讓楚軍徹底崩潰。 孫子提出要把死地放命,於是吳子主張圍城,即圍城不宜圍城,讓敵軍還有一條沒有全力抵抗的逃生路線,然後埋伏在那條路上。 但不知道這次行動是難度更大還是什麼,讓人容易逃脫,還是後來的將軍們不想在意城裡百姓的死活,我覺得後世很多將領都不會用,圍城往往落得城裡大批人因為缺糧而死。

    自從三國時代司馬懿攻打遼東以來,攻城大軍多次挖溝圍城,然後築起厚重的土牆,使圍城之民難以飛翔。

  10. 匿名使用者2024-02-02

    馬潭失去街亭是乙個形上學的想法,馬潭紙上是個好人,但缺乏實戰經驗,他主動選擇不利地形紮營(山上缺水),以減少自己軍隊的勝利機會,給魏軍留下機會, 這是一種死板死氣沉沉的戰鬥思維,最後的失敗是理所當然的;

    事實上,埋伏是在敵軍營後方,當敵人攻擊主力編隊時,伏擊突然占領了敵軍營地,然後從裡到外攻擊敵人,成功地將敵軍置於鉗形攻勢之下。 韓信雖然年紀比馬檀大,但作戰策略聰明巧妙,善於改編,並不侷限於軍書的風格。 孫子說:

    士兵們,奸詐的方式。 ......利與誘惑,混與索,實有準備,強而避,再看韓信的戰例,可以看出,孫子的本質已經明白了。

    綜上所述,《戰爭之書》是一本經典的歷史書,它與實際情況之間存在差距,更何況通過連續不斷的戰爭史,士兵們認識到戰鬥是一門高風險、多變的藝術,提前詳細的策略未必完全不適合不斷變化的戰場形勢, 所以乙個成功的將軍一定不是乙個死板迂腐的書,而是乙個睿智勇敢、行動導向、有遠見、不墨守成規、英俊瀟灑的人。

  11. 匿名使用者2024-02-01

    我告訴你我個人的想法:第一,兩者的性質不同,韓信處死,馬沒有,他把部隊集結在高地(山上),想著能掌握更好的地形,方便戰鬥,所以被敵人圍困; 第二點是人心不齊,時機和地點有利,人是最重要的,韓信的死水戰可以激勵士兵不前進就死,馬譚自己被困在山里,一直遭到所有人的反對,他可以攻城,卻在尋找死路一條, 人們自然會怨恨他。同樣的事情,就像司馬昭被江圍困在山上,斷水斷糧,但他能激發士兵們的鬥志衝破圍困,也是因為士兵們對他忠心耿耿。

    總而言之,我認為打仗什麼幹什麼都是人心所向,人民團結起來再難,都能成功,再好的形式,解放戰爭就是最好的例子。 馬譚不理會當時局勢周圍的勸說,如果他失去了人心,沒有人願意放棄自己的生命,忘記自己的生命來追隨,所以他自然無法達到將命置於死地然後活著的目的。

    個人意見......

  12. 匿名使用者2024-01-31

    馬健談紙上談兵,他沒有本事,就算打水,也贏不了。 你能和韓信相提並論嗎?

  13. 匿名使用者2024-01-30

    真正的滅趙之戰,根本不是《淮陰侯傳》中記載的。

  14. 匿名使用者2024-01-29

    馬檀急著跟著勢力,韓信打算以後再動手,結果怎麼可能一樣。

  15. 匿名使用者2024-01-28

    提前在河邊準備陣地,等待敵人進攻,這樣你才能獲勝。 是否有足夠的時間被敵人追趕,然後布置陣型?

  16. 匿名使用者2024-01-27

    在環境中,結果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

  17. 匿名使用者2024-01-26

    韓信死水戰的關鍵是避真攻假,馬譚還好嗎?

  18. 匿名使用者2024-01-25

    上面我們簡單說了殺馬的經過,其實劉備臨死前告訴諸葛亮,馬被誇大了,不能用。 那麼我們現在該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我覺得通俗地說,這個人愛吹牛,他說的理論誇張不真實,想象和顏值很美,但很難實現。

    後來,實際情況也證明了劉備的擔心是真的,於是問題又來了,為什麼史書上記載馬劍精通兵法,非常聰明? 然後感覺諸葛亮用人認人的概念,馬譚的大部分策略和想法還處於理論階段,他可能偶爾會和諸葛亮談上談紙,誇獎乙個建議,比如盛永鴻的第一戰諸葛亮嘗到了馬譚建議的甜頭,他全面整合了這個人的認知觀點, 認識到自己過於偏執是一場災難。

  19. 匿名使用者2024-01-24

    因為馬誤以為自己處於有利地位,沒想到自己的水源被切斷了,所以就失敗了。

  20. 匿名使用者2024-01-23

    淮陰侯韓信是古代名將,素有“兵仙”之稱,非常善於用兵,不像趙括那樣只談兵紙上談兵的馬堅,自然不能像韓信那樣逆水作戰。

  21. 匿名使用者2024-01-22

    因為馬譚不適應當地條件,忽視了山區沒有水源的問題,他會失敗。

  22. 匿名使用者2024-01-21

    因為那個時候,蜀漢軍的戰鬥意志已經很低了,畢竟他們已經好幾天沒喝水了,根本就不想打。

  23. 匿名使用者2024-01-20

    因為韓信天賦異稟,就算冒險,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而馬譚簡直就是乙個紙上談兵的人,他只是一時衝動,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就死了,所以他真的死了。

  24. 匿名使用者2024-01-19

    因為韓信逆水作戰,結合了正確的時間、地點和人的策略,而馬潭只參考了戰書上的記載,並沒有實地觀察地形和環境,所以韓信大獲全勝,馬潭敗下陣來。

  25. 匿名使用者2024-01-18

    因為馬譚不如韓信靈活,不適應當地情況,忽視了山上沒有水源的問題。

相關回答
2個回答2024-05-21

神器是其中之一? 減速塔非常易於使用。 好不如努力搞坦克和大和,家裡放兩三輛坦克,一些防空,還有幾個掩體堵住嘴巴,普通士兵坦克都平整了。 >>>More

11個回答2024-05-21

因為太難了。 最後一戰需要士兵們處於絕境之中,將領們需要有足夠的勇氣,士兵們也要有足夠的勇氣,而這些條件都很難滿足,所以後人沒有機會再用。

7個回答2024-05-21

高三,隨著學習壓力的增加,一些人選擇放棄自己,繼續睡覺、聊天、吃飯、玩手機。 有些人會用“很多人平時學一般或者不太好,但高考能考好”的說法來麻痺自己; 也有人會嚷嚷著要好好學習,要考上大學,想去某個城市麻痺自己,學了五分鐘就覺得自己學到了很多東西,就要玩兩個小時來獎勵自己的努力。 但是,還是有一些人認真學習,他們認真聽講課,早起晚熬。

12個回答2024-05-21

第一,華為之戰的勝負已經確定,這場戰鬥對華為的影響是全面的,第二,它可能導致華為的轉型,第三,當然,這也可以擴大其知名度,這場戰鬥也可以吸引大眾的關注。

26個回答2024-05-21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介:

日期:1914 年 7 月 - 1918 年 11 月。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