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剛經》說,沒有自我,沒有人,沒有眾生,也沒有長壽。 可見,我、人、一切眾生、山川大地,古往今來,都是我自己的妄想,他們都執著於實現自己的妄想,而不是現實。 救度眾生就是救自己。
在經典中,經常看到諸佛菩薩在因地時發願,並說如果這個願望沒有實現,它就不會開悟。 從普通人的角度來看,似乎諸佛菩薩的心願沒有實現,我們還在苦輪迴中,為什麼都成佛了? 是佛陀違背自己的意願嗎?
不! 因為在佛陀的眼中,一切眾生都是佛,一切眾生得救的願望,自然都會實現。 進入一切眾生都是佛的實相,你怎麼能不成佛。
問題不在於諸佛菩薩,而在於我們自己。 我們深陷妄念執著的煩惱中,無法自拔,我們自己不願意成佛,不是說諸佛菩薩不願意救,諸佛菩薩一刻也從未離開過眾生。
我們今生遇到的各種人和事,都是通過我們自己的業力來實現的。 佛陀所說的業力,也是對自己業力的證悟。 所以,銀光大師所傳授的修行方法很簡單,就是把眾人都當成佛菩薩,而我是凡人,山川大地,一切眾生都是諸佛菩薩,證悟他們來救我。
事實上,所有的人都是真正的佛菩薩,而不是佛菩薩。 如果你在自己的修行上沒有成功,所有的人都是普通人,如果你自己做,那麼所有的人都是佛菩薩。 如果你能用這種心來修行,你這一生一定能夠達到。
-
萬物萬物,如山川湖海,本源都是由心構思的。 事物和事物本身沒有名稱或定義,例如,(山川)你不在乎它是否叫山河,不是嗎,不管它叫什麼,對吧,例如,A非常英俊漂亮,B非常醜陋和醜陋,這也是發自內心的想法,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和B長得一樣, 想想看,B還醜嗎,這都是由頭腦決定的。事物和事物會發展,它們不會總是一樣的。
所以頭腦中的東西不一定是真的——既然它不是真實的,那麼可以說它不是真實的或虛幻的。
人生是一場夢,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你能提前知道明天會有什麼樣的夢嗎——你不知道——就像你不知道人生的明天和未來一樣。
夢中的你和其他人都在那裡,而這些也是心造成的,在夢中你可以看到真實的自己,但你不能支配自己,對吧,否則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了。
人體就像一台機器,任何人都可以來開個圈子,神佛都可以——仙鬼也可以——當然,魔鬼來次數最多——呵呵——這和自己的夢沒什麼區別。
修煉的目的是說了算,做自己的主人——轉化眾生。 當他能夠自己做決定時,他是乙個小和尚,同時,他進入了羅漢道。
我越讀經文,就越迷茫——什麼是經文——(經)是修行的過程——真正的佛經是修行的真實體驗——所以(佛經)是用來修行的,而不是用來讀或思考的。
-
“眾生有真智德,只因妄執,不求”這句話出自通俗說的《華嚴經》。
人人皆是佛,但因妄想分離而失喪,以致智慧和美德無法顯露。 如果普通人能完全放下妄想,分離執著,瞬間。
它與佛陀沒有什麼不同,佛陀的智慧和神通也是立竿見影的。
-
其實這句話是在說,不管是佛還是眾生,進化的開端都是一樣的,都是從自性或空性中生起的,也就是所謂萬法自生。 但是,由於不同的選擇和不同的業力,存在差異和差異。
另一方面,修行主要以“心”為基礎,它控制和淨化心的本質。 因為心本質的差異,所以境界和智慧的差異是決定的。
因此,心、佛、眾生三無,是指進化之初的平等,修行的主體是心。
乙個類比說明了這一點:就像長跑一樣,起點是一樣的,根據選擇的方向,不確定誰能到達終點線。 跑得快慢,還有自信、毅力和毅力等。
-
心、佛、眾生之間沒有區別。 一切眾生的自性清淨心,一切聖人都是一樣的,沒有區別,區別只在兩個字的迷惑,失了自性就是眾生,證悟了自性就是佛。 現在讓我們用黑夜珍珠的比喻。
每個人的“心”是夜珠,“佛”是沾滿灰塵的夜珠,“眾生”是沾滿灰塵的夜珠。
-
心是佛性,一切眾生都有心的佛性,心、佛與一切眾生在本質上是平等的,沒有區別。
-
心、佛、眾生沒有區別。 簡單明瞭,是字面意思,也是成佛的境界。 如果你認為佛陀和眾生之間有區別,你就是乙個普通人。
見眾生皆為凡人,自己亦是,不以所謂佛境看人,是踏實樸素,是佛。
-
心、佛、眾生的冷漠,都是從自性,是一體的,但在成佛之前還是有區別的。
-
佛陀和眾生雖然在迷惑和痛苦上存在差異,但他們的身心都是一樣的。 因此,《華嚴經》說:“心佛、心佛、心佛、眾生沒有區別。 參考資料:佛教常識。
-
廣切眾生,皆有智慧與德行未來,只因妄執,而不得“這句話出自堂梁《華嚴經》,通俗地說,人人皆是佛,卻因妄想分離而失,使智慧德無法顯露。 如果普通人能夠完全放下妄想和執著,他們就會立即與佛陀相同,我們也會立即獲得佛陀的智慧和神通。
《華嚴經》全稱《華嚴經》(梵文《摩訶毗盧雅佛經》),是大乘佛教的主要經典,是華嚴宗創立的經。 學者們普遍認為,《華嚴經》的編纂時間很長,大約在公元2世紀中葉和4世紀左右,首先在南印度流傳,後來傳播到印度西北部和印度中部。
-
這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
第七天早上,佛陀抬頭看見天上有一顆明亮的金星,說:“奇妙的是,一切眾生都有佛陀的智慧和美德,他們只能因為妄想執著而不能安靜地獲得它。
-
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釋迦牟尼佛如釋迦牟尼佛如釋正說。 在佛教中,“禮經”一詞被廣泛接受和認可,被認為是佛教的核心之一。
-
這句話是真佛所說的。
-
有了顏色,就能看見顏色,能聞到聲音,能聞到香味,就能嚐到,能感覺到觸覺,就知道佛法,這就是表象; 破壞能量和無私,看到,聞到,聞到,品嚐,感受和認識佛法是性行為。
每個人的形象不同,愛好不同,要求不同,相貌不同,意識形態不同等等,這些都是眾生。
相,木+眼,肝經是開眼的,就是眼看,眼不是根本,是肝經起作用,肝經聽心令,就是心動,《金剛經》教給我們的是“人說話的雲是什麼, 不要把不動和不動一樣。"。
在《金剛經》中,說四相,字相,是現象,字是現象,根據人的心靈和心理,是概念。 我們人有乙個概念,那就是有人類的外表,也總是有你我的概念。 我的顏相是我,而人的容貌是一切眾生的容貌,也就是現在學術名號中所說的社會人,都屬於佛法範圍內的人容貌和眾生的容貌。
-
有些人可能認為“名字”可以單獨發音,例如,乙個人可以被稱為“扎西”,或者他可以被稱為“蔡郎”,等等。 但是,如何單獨閱讀“階段”呢?
所謂“相”,就是以形式、顏色等形式出現的法則相。
什麼是“階段”? 每種方法,例如柱子,都有不同的形狀、顏色、出生、居住和滅絕,這稱為階段。 任何佛法都有各種不同的階段,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佛法階段。
至於那個法,借助乙個瓶子這樣的名號,排除其他法,並徘徊在某某法上,並假裝它立即是所謂的名。
柱子的顏色、形狀、特徵、功能等,這就是所謂的音譜。 那麼什麼是“名字”呢? 憑藉“柱子”這個名字,“柱子”這個名字排除了瓶子、鍋、碗等其他方法,假裝有自己的名字,叫做名字。
在這篇論文中,我們以“瓶子”為例,瓶子的顏色和形狀稱為相。 當人們說“瓶子”時,在建立瓶子自己的身體的同時,所有其他的法都被移除了,這就是這個名字。
-
你的眼睛能看到的,你的耳朵能聽到的,你的鼻子能聞到的,你感覺到的一切都是乙個階段,一切都是假的!
-
六入六塵是相,但一切法則無自性,所求的在...
-
相是形式,是影象,是形式,而我們睜開眼睛時看到的是“相”(物質)。 在佛教中,這些“表象”是表象,不是真理,不是現實,也不是自然。 佛教教導宇宙中生命的真理、現實和本性。
-
能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嚐到的、觸控到的和想到的。
骨基雨刮器是通過多個支點將雨刮片與玻璃緊密貼合,由於雨刮臂需要強大的壓力,會造成雨刮電機的疲勞,因此它的優點是外殼比較堅硬,但缺點是擺動在使用中很差。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