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絲綢之路和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經過哪裡?

發布 旅遊 2024-06-08
10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11

    絲綢之路,簡稱絲綢之路。 它指的是西漢(西元前202-8年),由張騫的使者開闢西域,從長安(今習)開始,經過甘肅和新疆,到中亞和西亞,連線地中海國家(這條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於其他兩條運輸路線,將來稱為“絲綢之路”)。 絲綢產品是這條道路向西運輸的貨物中最有影響力的,因此得名。

    其基本方向設定在漢代和漢代,包括南、中、北三條路線。

    絲綢之路的開通,有力地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第一條橫跨歐亞大陸的交通路線,促進了歐非國家與中國的友好交往。 中國是絲綢的故鄉,絲綢是中國通過這條路線出口的商品中最具代表性的。

    19世紀下半葉,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將這條陸路運輸路線稱為“絲綢之路”,從此中外歷史學家紛紛認同這一理論,至今仍在沿用。

    張騫出訪西域後,正式開闢了這條從中國到歐非的陸路通道。 這條路,從漢朝首都長安出發,穿過河西走廊,然後分成兩條路線:一條從陽關出發,穿過鄯善,沿崑崙山北麓,向西穿過沙車,向西越過青嶺,出大越石,休憩,西經麗京(今埃及亞歷山卓,西元前30年被羅馬帝國吞併), 或者從大月氏族的南方進入毒藥。

    另一條出玉門關,穿過前車石國,沿天山南麓向西,出疏勒,西翻嶺嶺,翻過大灣,到康居、湘才(西漢游牧在康居西北部即海,裡海北部草原, 東漢屬於康居)。

    絲綢之路,從廣義上講,是指自古以來形成並遍布歐亞大陸乃至北非和東非的長途商業和文化交流路線的總稱。 除上述路線外,還包括南北朝形成、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以及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元末年道路交流通道的南絲綢之路。 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延伸到地中海。

    從廣義上講,絲綢之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南韓和日本,西段已經到達了法國和荷蘭。 它還可以通過海路到達義大利和埃及,成為亞歐非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2. 匿名使用者2024-02-10

    關於絲綢之路,人們問了什麼?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9

    從長安到玉門關,西經陽關到綠嶺,再從綠嶺向西穿過中亞,西亞到歐洲。

    絲綢之路始於張騫西域的航程,最初的目的是服務於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略需要,而自漢代以來,陸上絲綢之路開始廣泛發展,隨著陸上絲綢之路的鼎盛時期,唐代海上絲綢之路也開始蓬勃發展, 並受到歷代的重視。隨著21世紀的發展,新絲綢之路再次引起全球矚目,絲綢之路歷史悠久,市場廣闊,古絲綢之路在中國和中亞,特別是與土耳其的統治下,已成為雙方海陸文化交流的典型範例。

    陸上絲綢之路是連線中國與歐洲和非洲的陸上商業路線,一直使用到 16 世紀。 陸上絲綢之路是一條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之路,但由於中國豐富的絲綢長期以來在絲綢之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19世紀70年代被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命名為“絲綢之路”時被廣泛接受。 今天,我們用“絲綢之路”一詞來指代古代以中國為根基的中西通脈的各種路線。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流和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1913年由法國東方學家沙灣首次提及。 它分為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兩條航線,以南海為中心。 海上絲綢之路萌芽於商周,發展於春秋和戰國時期,形成於秦漢,興盛於唐宋,明清變遷。

    回顧絲綢之路的歷史淵源,從漢武帝派張騫到西域開始,絲綢之路作為連線中國與西方、走向世界的道路,象徵著友誼和交流。 隨著時代的發展,絲綢之路已成為中國古代與西方一切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統稱。 現在國家也開始不斷建立絲綢之路,這也是為了加強對外了解,弘揚中華文化,不斷提高中國經濟的發展。

    <>絲綢之路自古以來就發揮了很好的作用,讓國家得以持續發展,隨著糧食的大量擴張,也讓更多的糧食進入國家,使其更加繁榮,當然也帶動了國家的經濟發展。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8

    它經過了甘肅、中亞、西亞、新疆等許多地方,然後包括習,帶動了經濟交流,也是一條非常重要的商業路線。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7

    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經過涼州、酒泉、敦煌、玉門關、陽關、阿富汗、伊朗等。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它經過了西亞、中亞、新疆、甘肅、玉門關、陽關和河西走廊,這些都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

  7.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今天的絲綢之路是乙個象徵,指的是中國與世界的交流之路。

    絲綢之路被理解為傳播文化、宗教和技術的路線。 絲綢之路的意義遠高於商品貿易。 液體這種中國絲綢、造紙、醫療等技術; 小公尺、高粱、水稻等農作物廣為流傳,西方藝術、葡萄、美酒、胡蘿蔔、苜蓿、西瓜等種植技藝紛紛傳入。

    這種文化和技術的傳播,就是那種循序漸進、緩慢、不可阻擋的傳播,即使是戰爭也無法阻止它。

    絲綢之路從河西走廊開始,通往中亞和西亞,連線沙漠中的一些綠洲,形成生態走廊。 正是通過這條走廊,這些技術和文化得以傳播。

    絲綢之路是中國的一項了不起的發明,要了解絲綢之路,最好從以中國為中心轉變為以世界為中心的視角; 同時,也要轉變漢族視角,向以中華民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視角轉變。

  8.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古代絲綢之路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從長安開始,經過甘肅和新疆,到達中亞和西亞,連線地中海國家的陸路通道。

    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和外國交流文化的海上通道,主要以南中國海為中心,因此也被稱為南海絲綢之路。 <

    古代絲綢之路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1.陸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西元前202-8年),當時漢武帝派張騫到西域開闢一條陸路通道,從首都長安(今習)開始,經過甘肅和新疆到中亞和西亞,連線地中海國家。

    2、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和外國進行交通和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該通道主要以南中國海為中心,因此又稱南海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從三國發展到隋朝,在唐、宋、元、明三代興盛,是已知最古老的海上路線。

  9.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傳統絲綢之路,從中國古都長安出發,經中亞國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到達地中海,止於羅馬,全長6440公里。

    這條路被認為是連線歐亞大陸的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點,絲綢是最有代表性的貨物。 幾千年來,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信徒、外交官、士兵和學術探險家沿著絲綢之路旅行。

    隨著時代的發展,絲綢之路已成為古代中國與西方一切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統稱。 有“西北絲綢之路”,是西漢張騫在西域開闢的官方通道;

    有“草原絲綢之路”,北至蒙古高原,再向西至天山北麓進入中亞; 有從長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崎嶇不平的“西南絲綢之路”; 還有廣州、泉州、杭州、揚州等沿海城市,從南海到阿拉伯海,甚至遠至非洲東海岸。

  10. 匿名使用者2024-02-02

    古代絲綢之路開創了東西方之間的通道,並首次構建了龐大的世界運輸路線網路。 極大地促進了商品的大規模流通,率先實現了東西方的商貿往來和經濟往來。 促進了科技的互動傳播,廣泛而深刻地促進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生產進步乃至社會轉型。

    古代絲綢之路是東西方不同國家和文明之間的重要紐帶。 在工業化的那一刻,它已成為它的使命。

    在古代,絲綢之路是一條著名的陸路,橫跨亞洲,連線歐亞大陸。 它是連線東西方的重要經濟和文化橋梁。

    它連線了中國古代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臘文化和羅馬文化,對促進東西方文明交流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相關回答
4個回答2024-06-08

絲綢之路是古代橫跨亞洲大陸的重要交通路線。 自西元前119年張騫使西域以來,逐漸出現。 從中國古都長安(今習附近),沿渭水向西,穿過河西走廊(今甘肅省,狹長地帶),到達敦煌,出玉門關和陽關,進入“西部地區”(今新疆和西部地區)。 >>>More

8個回答2024-06-08

絲綢之路是一條具有歷史意義的國際通道,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絲綢之路不僅將造紙術引入中國,還引進了葡萄、辣椒、核桃等水果、藍寶石、玻璃製品等裝飾品,來自中亞的佛教,以及漢明帝統治時期西域來訪僧人翻譯的佛經和建造的寺院。 自西元前119年張騫使西域以來,逐漸出現。 >>>More

5個回答2024-06-08

海上絲綢之路主要包括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東海航線主要到日本列島和朝鮮半島,南海航線主要到東南通查亞和印度洋燃燒山地區。 宋代以前,東海航線主要從寧波出發,南海航線以廣州為主。 >>>More

4個回答2024-06-08

絲綢之路,簡稱絲綢之路。 它指的是西漢(西元前202年-公元8年),由張騫的使者開闢西域,從長安(今習)開始,經過甘肅和新疆,到中亞和西亞,連線地中海國家(這條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於其他兩條運輸路線,將來稱為“絲綢之路”)。 絲綢產品是通過這條路線向西運輸的貨物中最有影響力的(許多絲綢是從中國運來的)。 >>>More

11個回答2024-06-08

“香料之路”是古代亞洲、非洲和歐洲之間的主要海上通道。 公元九世紀,威尼斯商人從君士坦丁堡的東南亞島嶼購買丁香、肉桂、豆蔻、胡椒等香料,轉售到歐洲,收穫巨額利潤。 15世紀歐洲人發現新的海上航線後,葡萄牙人和荷蘭人入侵香料產區,通過不平等的交換和直接掠奪將大量香料運入歐洲市場,收穫了驚人的利潤。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