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朝時期,中日兩國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 此時的日本社會正處於奴隸制崩潰和封建制度建立和鞏固的階段,對唐朝的繁榮非常讚賞,因此向唐朝派遣了大批使節、學生和學者。
公元631年(貞觀五年),日本派出了第一位由外國學生和學者組成的“唐朝使節”。 到838年底(開城三年),日本共派使者到唐朝十三次,向唐朝派使者“歡迎唐使節”和“送行唐使節”共三次。 唐朝初期,日本派往唐朝的使節不超過200人,但從8世紀初開始,人數大大增加,如717年、733年、838年派往唐朝的三位使節,都有550多人。
1970年在習發現的日本銀幣,很可能是唐使帶來的。 日本奈良東大寺正倉院藏匿的唐代樂器、屏風、銅鏡、大刀等一些珍貴文物,由唐使帶回。 為了吸收中國的文化成果,日本派了許多學生到唐代學習,他們被分配到長安國子監學習各種專業知識。
比如阿部仲馬魯(漢名趙恆),在中國生活了很久,擅長詩歌。 唐代,先後擔任光祿醫生、秘書、監事。 他與李白、王維等著名詩人有著深厚的友誼,經常作詩互相獎勵。
回國後,日本留學生在中國文化的傳播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當時被稱為唐使。
送唐使 [pinyin]: qiǎn táng shǐ
說明]:1日本派往我國唐朝的使節。
在公元 630 年至 895 年間,唐朝派遣了十四次(十三次)使節。 使團成員包括大使、副使節、留學生、海外僧侶和工作人員,一次的人數往往在數百人左右。
-
從七世紀初到九世紀末的大約264年間,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向唐朝派遣了十幾個使團。 次數之多、活動規模之大、時間之長、內容豐富之多,可謂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事。 派往唐朝的使節,為促進日本社會的發展,促進中日友好交往作出了巨大貢獻。
公元630年,舒明皇帝終於向唐朝派遣了第一位使節,從630年到895年的260多年裡,奈良和平安時代的日本朝廷共任命了19位使節到唐朝。
-
1.唐朝派使者制度促進了日本政治制度的改革。
他通過向唐朝派遣使節,引進和學習唐朝先進的規章制度,積極推動日本社會制度的改革。 封建社會改革後,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社會制度發生了徹底的變化。
2. 日本的文化和技術深受唐代文明的影響。
吸收和學習唐朝文明,是日本派往唐朝的使節最重要的目的。 日本使節帶回的文物大多是唐代文物,包括法典、經典和歷史書籍、佛教書籍、詩歌和歌曲,以及茶具等唐代物品。
唐朝學生僧侶還借用漢字或草書來創作日本假名文字。 唐使還從唐代引進書畫、雕塑、舞蹈等藝術,經過消化轉化成為日本民族文化。
3. 日本的社會生活方式也受到唐朝的影響。
在建築上,日本以唐朝為榜樣,以唐朝為藍本,最著名的是今奈良的平城京和平安京,它們的規模與長安城完全相同。 在社會風俗和社會風俗方面,整個貴族社會都瀰漫著唐朝的驕傲氣息,百姓的社會習慣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
中國歷史:唐使對日本的影響是什麼? 這一段的介紹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