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啟蒙時期:原始社會漢代;特點:我國木結構建築技術逐步完善。 人們掌握了夯土、燒磚瓦、建石樓的技術。
2)發展時期:魏、晉、南北朝;特點:磚瓦的產量、質量和木結構技術都得到了提高。 建造了大量的佛教建築。
3)成熟期:隋唐時期;特點:磚的應用更為廣泛,玻璃的燒製更為漸進,建築構件的比例逐漸趨於定型化。
4)大轉型時期:宋代;特點:宋代建築的規格一般比唐代小,但比唐代更漂亮,富麗堂皇,變化多端,出現了各種複雜形態的宮殿和亭台樓閣。
5)發展時期:元代;特點:建有大量的藏傳佛教寺廟和伊斯蘭教禮拜寺廟。 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的建築藝術影響了整個國家。
6)鼎盛時期:明清時期;特點:磚的產量急劇增加,琉璃瓦的數量和質量都超過了以往任何乙個朝代。 官方建築已經高度標準化和定型化。
-
中國現代建築是指自19世紀中葉以來的中國建築。
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建築呈現出中西文化融合、風格多樣的特點。 這一時期,中國傳統老建築體系仍佔據數量優勢,但娛樂業、服務業建築如劇院、飯店、客棧,以及百貨、商場、菜市場等商業建築普遍突破傳統建築格局,拓展人際活動空間,建立中西合璧的西式店面。 西方建築風格也出現在中國的建築活動中,在上海、天津、青島、哈爾濱等租界城市,出現了外國領事館、外國銀行、銀行、餐館、會所等外國建築。 這一時期,還出現了現代民族建築,實現了新功能、新技術、新形態、民族風情的統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建築進入了乙個新的歷史時期,大規模、有計畫的國民經濟建設促進了建築業的蓬勃發展。 在數量、規模、型別、區域分布和現代化水平上,中國現代建築突破了近代的侷限,展現了嶄新的姿態。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建築逐漸趨於開放和相容,中國現代建築開始向多元化發展。
-
中國現代建築的時間框架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到1949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大致可分為四個發展階段:
1)鴉片戰爭到中日戰爭。
時期(1840-1895)。 這是現代西方建築開始傳入中國的階段。 建築活動主要有兩種型別。
一方面,帝國主義在中國通商口岸的租借區建造了大量的新建築,其中大部分是當時西方流行的磚木混雜結構,外觀多為歐洲古典風格,有的為券廊風格。 另一方面,有西方主義者和民族資本家。
為建立新企業而建造的房屋大多仍是手工藝作坊等木結構結構,少數房屋已與磚木混合。
2)從甲午戰爭到五四運動。
時期(1895-1919)。 這是西式建築影響擴大的階段,新的建築體系初步形成。
3)抗日戰爭的五四運動。
爆發時期(1919-1937)。 這是中國現代建築繁榮發展的階段,已經建成了一批新的現代化建築。
高層建築。 結合中國實際情況,他創造了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築。
(四)從抗日戰爭爆發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時期(1937-1949)。 這是中國現代建築停滯不前的時期。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建築業處於蕭條狀態。 中國現代建築的風格相當複雜。
中國現代建築的時間框架是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這一時期的中國建築正處於連線過去與來世、中西交匯、新舊交替的過渡時期,這就是中國建築。
發展史上乙個快速變化的階段。 一方面是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延續,另一方面是西方對外建築文化的傳播,這兩種建築活動的互動(碰撞、交匯、融合)構成了中國近代建築史的主線。
中國現代建築主要有三種型別:
1)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西式建築---以模仿或臨摹西方建築為特徵的現代中國建築。
2)二十世紀二十---的傳統建築:模仿中國古代建築。
或中國現代建築的轉型。
3)二十世紀三十---新建築:歐美“國際化”新建築趨勢衝擊下的中國現代建築。
-
北方的四合院被改造成土土與異地共存的西式房屋。
下關條約!! 《馬關條約》是清朝**與日本**於1895年4月17日(光緒21年3月23日)在日本下關(今下關市)簽訂的條約,原名《下關新條約》,在日本被稱為《馬關條約》或《日清和約》。 《馬關條約》的簽署標誌著中日戰爭的結束。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