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單來說,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自把握的根源,二是可以作為前六識的基礎,是前六識汙染的根源。
第七意識產生於第八意識,或者說,它是建立在第八意識的基礎上,然後以第八意識為因,產生分離和執著,產生“我”的表象,這是自我的根源。 這裡有一種說法,第七意識依附於第八意識依附於它的“知覺”,這是後來的說法,在經文中沒有,因為四分是後來的註解者為了進一步解釋心而闡述的理論,佛經並沒有明確說執著是分離的, 但只是它依附於第八意識。其實這邊想起來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因為“分離”的範疇一般對應著佛法顯現的種子,比如山、河、地,那麼這部分佛法怎麼可能按照常人的想象依附於“我”呢?
第七意識也可以作為前六意識的基礎,而第六意識是建立在第七意識的基礎上的,兩者都是轉過來的,這很容易理解,因為第六意識的區分作用首先是建立乙個可以分離的主體,而這個主體必須落在第七意識的執著中產生的“我”身上, 所以兩者都發生了變化。當前五意識發揮作用時,雖然看、聽等活動在世俗意義上看似無動於衷,但當它們被染色和淨化分開時,它們也被玷汙了,這是因為第七意識產生的自我一直是前五意識活動的基礎。 這是為了強調第八和第七意識是前六意識的基礎。
-
第七種意識是汙穢意識,是自把握的因。
在修行過程中,法力意識阻礙了平和煩惱的產生,因此不可能產生無我的正確觀點和狀態,從而獲得從輪迴中解脫的聖果。
-
在佛教中,它被稱為法力,在心理學中它被稱為潛意識,它更像是它總是依附於我,例如,當我和你的妻子睡覺時,你感到憤怒,這是從這第七意識中產生的心理,它總是自我把握,你認為你的妻子是你的,然後我睡覺, 你以為是戴綠帽子,這個想法是由上面提到的第六意識、第八阿賴耶意識和法力意識決定的。
-
五蘊的“聚合”是“kanyun”(巴利語:khandha)的縮寫,意思是積累或結合。 五蘊是顏色的聚合、接收的聚合、思維的聚合、行動的聚合和認知的聚合。
在五蘊中,除了第一蘊是物質現象外,其他四蘊都是五蘊中的心理現象。 五蘊理論。
-
第七意識也是認知的集合體,認知的集合體和行動的聚合體是生命活動的兩個方面。 例如,空氣和風之間的關係。
-
現在,“關係”這個詞一般是一種相輔相成、斷線的關係,而他的字則是一種互相幫助的關注。
-
其實,五家醫院的中心是什麼關係,是相輔相成的,應該是唯一的。
-
[第七感]。
它也被稱為意識的終結,它是我佛法和兩個執著的根源。
-
第七,我們共享社群。
快點。
-
最後的意識是第六意識始終不間斷地依附於自我的時間。
-
簡單地說:
第六種意識是心靈,它具有認識抽象概念的功能。 當前五種意識中的一種發揮作用時,意識就會同時出現。 你知道如何做數學題,你知道如何做飯,你知道如何給別人留下好印象等等,這些都是第六感。
第七意識,也就是最後的意識,就是“我”,“自我把握”,就是因為第七意識的存在,我們開始區分“我”和“非我”,因為第七意識的影響,我們會傲慢、執著等等,如果自我與非自我沒有區別, 不會有排名、比較等等,因為沒有意義。
例如,乙個人在考試中得了 100 分,另乙個人得了 50 分。 如果沒有第七意識,那麼兩個人只是這兩個分數的兩個分數。 但是有了第七意識,就會有比較,有的人會傲慢,有的人會鬱悶。
-
淨空間大師---第七意識是汙染的源頭,汙染。 第七意識的第乙個是我看到,我看到,我愛,我是愚蠢的,我是緩慢的,愛是貪婪,緩慢是無知。
七識轉動,六識和七識一起轉動,第六識是分離。
十法界是唯一改變的意識,意識裡有汙染,八識,第七識就是汙染,汙染的根源。 第七意識的第乙個是我看到,我看到,我愛,我是愚蠢的,我是緩慢的,愛是貪婪,緩慢是無知。 因此,第七意識是與我同時產生的貪婪和天真,這是汙穢、汙穢的根源。
如果你不能轉向第七意識,你將無法獲得乙個清淨的心。 七識轉動,六識和七識一起轉動,第六識是分離。 天台大師說,他們是佛,他們是真佛,不是假的,他們用真心化八識四智。
第六,第七,因為地球的轉彎,以前。
第五,第八是果子向上,所以。
五八,不問,放就行了。
六,七轉,前面。
第五次和第八次緊隨其後。 要能夠把這兩種意識轉過來,七識就轉過來,清淨的心在他們面前,六識轉過來,平心就在他們面前,然後就是大覺醒,大悟,這是關鍵。 你練習什麼?
它只是在解決這個問題。 張嘉師傅教給我們的,就是放下自我和佛法,放下這兩種執著,問題就解決了。
淨空間大師---第六識,告訴你,它是罪魁禍首,是第一功德者,若是失惡,六界輪迴之罪是第一,主犯; 若能回頭,將來成佛菩薩,其功德為先,故為罪魁禍首,我們仍要用第六識,要用它來觀摩工作。
功夫是用在**? 當六根與六塵境界接觸時,這就是道場,真正的道場,它與精神功夫一起使用。 就是說,當你知道真理,不執著於一切人,不執著於一切法,當根與塵對立時,沒有區別,沒有執著,沒有仇恨,你就不會轉世,你將能夠超越六界輪迴。
-
第六種是你平時用到的意識,第七種是潛意識,通常是看不見的,在昏迷中,第六種意識幾乎是無效的,它不可能是自己的主人,而第七種意識還在運作,它是一條運動的單線,無法思考。
參考這樣的路線,乙個人死後,第六意識消失了。 第八意識首先顯現出各種境界。 在第乙個大境界中,第七意識將跟隨第乙個大境界轉世和報應。
如果你想知道如何擺脫這種關係。 參見《清淨境師的意識入門》。
-
與生命同時存在的概念,不遲於我,是思想的分離。
-
網上關於第七意識(意識的終結)的解釋可能不多,也有很老的文章,不是很好理解,所以我建議大家查一下“心根”的解釋,關於心根的文章相當多, 因為心靈的根源是第七意識的終結。
1:不同的眾生有自己不同的“根-身境”,而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在我們的根-身境中,我們能直接感受到的意識是前六識,第七識是感受不到的。 例如,在無夢的睡眠狀態下,第七意識總是活躍的,但我們感覺不到。
2:第七意識思考其他事物,他的認知能力不強,他的把握能力很強,他飛來飛去抓,他到處抓資訊,但他沒有深入思考。 第六意識可以深入思考,但第七意識總是在干擾他,總是向他傳送他不分青紅皂白地捕捉到的資訊。
比如,當乙個女孩第一次見到乙個男孩時,女孩的第七感立刻捕捉到了男孩一生的命運,於是她把資訊交給了六感,第六感立刻對男孩產生了一種久違的似曾相識的感覺,莫名其妙地喜歡上了它。 然後第六意識開始經歷深度認知思考階段,兩個人墜入愛河。
第七意識不斷被捕捉到,戀愛中的女孩的第七意識可能已經捕捉到哪個男孩欠他錢,於是他給了第六意識,然後第六意識莫名其妙地產生了一種求男孩的感覺,責怪男孩對自己不夠慷慨,責怪男孩做得不夠好, 於是發生了衝突,然後兩人不愉快地分手了,分手了。分手後,女生的第七意識捕捉到了男生對自己好的生活,於是她給了第六意識,然後第六意識會莫名其妙地產生對男生的渴望,於是兩人又復合了。 重逢後,我覺得自己相處不來,於是又分開了,依此類推,直到折騰得又累又痛,於是第六意識開始深入思考、分析判斷,最後得出乙個結論,把結論傳給第七意識,兩人徹底分手。
徹底分手後,因為第七意識沒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只是表面的隨機捕捉,第七意識還是會不斷的捕捉資訊,傳遞給第六意識,導致女生的第六意識時常想起對方,但此時不會重新聚在一起, 因為第六意識經過深入思考之後,已經有了自己紮實的洞見,形成了新的第七意識資訊,不會繼續聽舊資訊。
有很多很多差異,我在這裡只是提到冰山一角。
-
誦母音老者選集、白話佛經、阿彌陀佛!!
-
第七意識是梵文manas的音譯,翻譯為意思和沉思的意義。 唯識宗將有知心分為八種,最後一種意識是八種意識中的第七種。 這是第八個阿賴耶作為“我”的被汙染的意識。
為了將它與第六意識(Brahmana mano -vijn a na,心靈的意識,即法力的意識)區分開來,它在梵文中被特別音譯為“法力意識”。 這種意識總是與自無、自見、自慢、自愛四種苦惱相對應,而不斷檢視的第八阿賴耶覺知的觀點分為“我、自存在”和執著,所以它的特點是不斷的觀想。 如果你執著於妄想,就會產生各種惡業,否則,你就會停止煩惱情緒的惡業,徹底了解人間法則空性的真相,所以叫做清淨認知,又稱觀心的認知,而觀想的認知是可以改變的。
由於它的無始性,它是微妙的連續的,沒有外力,自然產生,所以它的本質是“沒有記憶”;它不會導致未成熟的果實,但它可以覆蓋聖道並蒙蔽心靈。 根據修行階段的淺淺和深淺,法相宗在法力意識中有三個中立的位置,稱為三個位格,即:(1)佛陀意識(Brahmana pudgala,即人)的自見位置,而人自見位置的位置為佛陀意識的第八阿賴耶意識而生起。
譬如凡人,兩車已學,七地前菩薩有漏心。 (2)佛法我看對應的位置,也就是我看的法的位置,為認知的終結的第八種不同的認識。 這是指凡人的菩薩,兩乘,以及那些沒有獲得法智的人。
3)平等智慧的相應位置是暢通無阻的平等智慧的位置,即菩薩以法空的眼光進入見道,然後在出道的位置上生起法空的智慧和佛果。以上三種中,前兩種是漏水的,第三種是不漏水的。 在《意識論》第五年,可以通過引用《蘭嘎經》和《解脫經》的兩個教義以及六諦來證明佛經的存在,這被稱為“兩個教義和六個原則”。
兩種教義,即:(1)進入《蘭嘎經》的九個謂詞,沉思的本質和名稱的含義。 (2)《解脫經》說,心的汙穢總是隨著一切混亂而生而滅。
這六項原則,即:(1)沒有不常見的、不明確的證據,這意味著第六意識的行動雖然被打斷了,但普通人不是不間斷的、不清晰的,一定不能有不連續性。 (2)前五識是建立在前五根的基礎上的,前五種境界是因緣,第六意識也必須有後一種意識作為它所依賴的意義的根源。
3)名稱的意義,目的的意義,因為它是乙個不斷的檢查和思考,所以對目的的認識必須是永恆的。(4)聖者進入的滅絕和外道的無思想這兩個確定的區別是有區別的,因為滅絕的滅絕是由意識終結的存在決定的,而意識終結的存在是由思想的缺席決定的。 (5)修煉生而不思的無念,雖然沒有第六識,但還是有自把握的,所以要有末日的覺悟。
6)若我有眾生,我就無法證明,凡人施捨等善行,不會變得無懈可擊,無法擺脫自欲,而是因為知道而已。
-
山西小院系列。
東正教。
-
是否有任何特殊功能將在後面討論。 第七意識是通過內在挖掘對心理活動的分類和定義。 禪修到體驗這種狀態的地步,是否會產生今天人們所說的特殊功能,佛經似乎沒有說。
-
當修行進入第七意識時,它會產生主要的特殊功能,因此第七意識被認為是初步的特殊功能。 例如,當乙個靈感突然生起時,就意味著你已經進入了第七意識,但靈感一閃而逝,這意味著第七意識還沒有完全開啟,煩惱的習性還沒有得到淨化。
現代修煉者大多是在世俗環境中修煉的,“慾望”、“嫉妒”、“憤怒”這三個層次,幾乎是百分百難以讓人一下子通過的。 >>>More